蔡瑤
摘 要:生活為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它既不是天上憑空掉下來的,也非人們頭腦中所固有的,它實實在在地孕育于人類豐富的社會實踐生活,成長于人們對生活的認識,理解和形象的感情中,紫砂藝術也不例外。
關鍵詞:紫砂;創作;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028-01
明代紫砂“供春壺”以古老樹癭型、銀杏樹皮狀的表現,石破天驚般地掀開了宜興紫砂史上手工捏塑成壺的第一頁。以萬歷年間,時大彬創紫砂泥調砂伴砂制壺之先,并采用匣缽裝坯入窯燒制,使壺器更添色澤光潤,從此大彬壺和時派弟子妙手傳器便名揚四方。其代表作有南京博物館所藏“調砂提梁大彬壺”,揚州博物館所藏“朱砂六方壺”。明末清初,由于宜興紫砂壺逐漸暢銷海外,因此能工巧匠注重在壺的造型和裝飾上開始摸索新的技法,名師高徒輩出、海派風格意現,此時的壺風多雅致且文人氣息濃。玲瓏纖巧、精致雅麗的“孟臣壺”;質堅如玉、工麗無匹的梁小玉白泥壺;古樸大方的“邵家壺”;王南林華麗的彩釉砂壺等等。還值得一提的是“鳴遠壺”,清康熙至雍正年間陳鳴遠的作品文麗纖巧、精雅絕倫,尤其講究花貨造型裝飾、善親手題文銘刻,其款識且有晉唐風格,如南京博物館藏“南瓜壺”上有鳴遠“仿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的銘文裝飾。“浴后妃子壺”和“風流宰相壺”是他的代表作,這兩件風格獨特的珍品早年為日本人士不惜重金予以收藏,難怪當時傳有“宮廷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的贊語。歷代文人對鳴遠能將砂壺印款、銘文裝飾提升具有文學品味這一高度評價相當高,這便是鳴遠壺的風格所在。
自鳴遠壺,宜興紫砂壺進入了新的審美意境,從而登上“陽春白雪”的殿堂。集工藝美術之大成、冶造型、文字、繪畫和篆刻于一爐的“曼生壺”,以文化藝術氣息重、雅俗共賞的風格而蜚聲海內外,“曼生壺”的藝術風格隨著“壺隨字貴,字依壺傳”的風氣而壺價日高,為世人競相收藏。
宜興紫砂是我國傳統工藝陶中的一枝獨秀的藝術陶。造型設計千姿百態,主要分為光素器、花塑器和筋紋器三類。花塑器茗壺有單一泥色的塑器,亦有巧色深繪的像生塑器,將整個造型處理得生動優美,形神兼備,極具生活情趣的藝術效果,如壺藝師們各具特色的紫砂南瓜壺。
南瓜這種生長在農村邊邊角角的植物,這么的皮糙肉厚,這么的不起眼,這么的平淡無奇、樸實無華、一般是農村用來喂牲口的或饑荒時用來填飽肚子的,怎么會走入紫砂藝術的殿堂呢?怎么會在紫砂的百花園中占據一角呢?咱們一起來看看紫砂大師們是如何詮釋他們眼中的南瓜的。
生于明天啟至清康熙年間的陳子眭可以說是制作紫砂南瓜壺的杰出代表。他制作的《南瓜壺》屬自然形之佳作。材質為紫紅泥調砂,溫潤細膩。造型扁平,壺身作八瓣南瓜型,腹部圓鼓,向上漸收斂而成小圓口。流似卷狀瓜葉,把作為隨意彎扭的瓜蔓,藤蔓貼飾壺身,鈕似瓜蒂,身為瓜形。整體渾然天成,自然別致。整體造型以視覺上的回顧轉向來表達自然生機的變化和造型上的整體感,趣味性與藝術性皆達妙境。
當今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的《雙色高瓜壺》也堪稱南瓜壺中的經典之作。此壺以紫砂對比泥色制作壺,增加了它的觀賞性。壺體用紫砂紅泥制作成南瓜狀,流、把、鈕皆用墨綠泥制作,色澤對比鮮明。器身作八瓣筋紋,蓋為四瓣筋紋,底為一捺底,筋紋聚中心底印位置,平口、方肩與蓋相扣,大氣而有變化。用手工拍制身筒后,以壓筋紋方式造壺。一彎嘴為瓜葉卷曲式,壺把自下向上攀升,兩旁貼塑瓜枝、葉、蔓、黃花、小蟲,瓜柄為鈕。這些是創作此壺的壺藝家經過長期觀察生態、寫生造勢、精心構筑而成的,技法爐火純青,如把精湛的工筆花卉、紫砂花塑器造型與裝飾融為一體,千般技藝貴在傳神。
再如王小龍、高麗君合作的《鳴蟬南瓜壺》,他們用自配的青灰綠泥制作,色澤幽雅,砂質溫潤。形體以自然仿真的側臥南瓜為型,一改其正立姿態,以紫砂陶質感產生瓜果肌理,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整體造型嚴謹,瓜枝、葉脈分別變化為卷葉的流、攀延的把,覆蓋的瓜葉作為壺蓋,趨勢順導,生態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感,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卷葉與藤枝布局恰到好處,浮雕與瓜脈協調和諧,壺鈕塑作精雕細刻的鳴蟬,與瓜體相呼應,呈現了一派生機盎然,田園趣味,就如巧奪天工一般,給人們以大自然返樸歸真的純凈美與紫砂藝術的裝飾美。
大師們的南瓜壺作品就不一一述說了,從此一斑可窺見紫砂制作工藝之精湛,壺藝師們觀察之細微,用心之巧妙,制作之精良,從他們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來。他們精心處置,制作方法也別有韻味,集實用與觀賞于一身,把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具有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
可見,生活為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它既不是天上憑空掉下來的,也非人們頭腦中所固有的,它實實在在地孕育于人類豐富的社會實踐生活,成長于人們對生活的認識,理解和形象的感情中,紫砂藝術也不列外。而且,南瓜這種本來不登大雅之堂的尋常物品,經過藝人們的高超手藝和表現手法,卻登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并在里面占了一席之地。南瓜壺以其樸質成趣,充分表現田園情趣的造型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和贊賞,它已成為紫砂長久不衰的題材作品。
參考文獻:
[1]卞宗舜.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韓其樓.紫砂壺全書[M].北京:華齡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