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健
摘 要:宜興金沙泉在唐代就是與貢茶同時上貢的煎茶良泉。正是這種“絕無僅有”的茶環境和“得天獨厚”的紫砂資源,造就出紫砂技藝,隨著明代茶飲之風的變革,又掀開了中國茶文化新的篇章,賦予茶飲藝術新的文化情趣。
關鍵詞:紫砂;文化;茶藝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044-01
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興起是在明代中期,這些不但有實物遺存,而且還有較可靠的文字記載。紫砂陶諸多器皿中的紫砂壺,作為宜興陶器中至為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產品,隨著茶文化蒸騰的發展勢態,它不僅僅以其優良的實用功能(所謂“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還以其渾樸精雋的審美功能,為陶冶人們的性靈和激發人們的藝術情趣作出可貴的奉獻。
紫砂器興起于宜興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國茶文化大環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時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變革的必然產物。宜興是中國古代名茶產地之一,所產“國山茶”始于三國孫吳時期,著稱于江南。另外,飲茶須好水,宜興金沙泉在唐代就是與貢茶同時上貢的煎茶良泉。正是這種“絕無僅有”的茶環境和“得天獨厚”的紫砂資源,造就出紫砂技藝,隨著明代茶飲之風的變革,又掀開了中國茶文化新的篇章,賦予茶飲藝術新的文化情趣。
中國傳統文化對茶飲的滲透宜興紫砂陶從造型到裝飾,是集文學、繪畫、堆塑、書法、篆刻、金石諸藝術于一體的多樣性、藝術性的日用品。她凝結著作者的思想情感,留存著創作者心手相應的藝術心氣,同時也反映了使用者、收藏者的心境意氣。她的興盛衰落更記錄著歷史發展的軌跡和社會的烙印,展現著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記錄著蕓蕓眾生的悲歡離合,描述著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發展與變化,表現的是燦爛的民族文化。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地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后的事情。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宇。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陽羨,是陶都宜興的古名,一丸土就是名播天下享有“泥中泥”美譽的紫砂壺的唯一原料—紫砂泥。其實,宜興紫砂享有如此美譽,除紫砂特有的材質,傳統的成型工藝外,還和它獨特的裝飾手法是分不開的,幾乎涉及茶文化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各種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的融會,給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爭鳴,儒道釋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整個進程,也給茶文化的發展起著原動力的影響。明代中期以后,社會矛盾極為復雜,社會問題急趨尖銳,難以解決,促使文化人開始從自己的思想上尋求自我完善和解脫。茶文化的柔靜思想恰好與這種推崇中庸沿簡、崇尚平樸自然、提倡內斂喜平的時代思潮不謀而合。
紫砂壺形態萬千,大致可歸納為“三形”、“三態”。三形為幾何形、筋紋形和自然形,即我們俗稱的光素、筋瓤、花塑;三態為動態、靜態、動靜結合態。宜興紫砂造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程式化,一種程式化造型又有許多相類似卻又不完全相同的形體結構。每種紫砂造型的程式經反復推敲和修改,更趨于完美的規范化,標志著紫砂藝術在這些形態項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以物態形象出現的這些規范化作品,都是經過歷代優秀藝人們反復修改不斷完善的定式,并一直流傳成為世人所愛的造型式樣而被奉為“經典造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導楊永善教授在《陶瓷造型藝術》概論中開宗明義地指出:“造型”是和人類活動緊密相關的。通常所說的“造型”具有兩種含義:一是創造物體形態的活動;二是創造出來的物體的具體形態。又指出:“造型,永遠在創造、演進。”因此,要想不受“限制”的牽制,我們就必須加強基本功的訓練、美學理念的增強、創新路徑的開拓,利用紫砂可塑性強的隨意性優勢,揚長避短、別開生面。在不脫離傳統工藝技法運用的范疇內進行多形態的設計,大膽與陳式脫離,所作不僅千壺千面,而且獨出心裁、巧奪天工。
紫砂制作中的延伸空間藝紫砂陶藝術是作者的感情承載,那一把把或小巧或墩實的紫砂妙作,件件傳神,處處傳情。而作者的創作總是連結著他率真的脾氣和心靈深處樸實的感悟。羊在先民中,是有些民族崇拜的圖騰,羊被選入十二生肖,名列第八,當之無愧。作者情意深厚,意蘊深遠,給現代匆匆行人一絲深深的希望。全世界的母親多么的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愛子之心。作品真情意切,等到時光褪去、夕陽西下,母親燦爛的笑容依然還在,合家團圓的景象定能感染所有人,這是作者寓意的喜氣洋洋之景。
藝術化變革,不但擴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內涵,而且豐富了茶文化的精神外延。中國茶文化本身追求樸拙高尚的人生態度,而紫砂器的風行,打掉了以往歷史上繁復的茶飲程式。一壺在手自泡自飲,文人在簡單而樸實的品飲中,可以盡心發揮思想,體驗紫砂自然的生命氣息帶給人的溫和、敦厚、靜穆、端莊、平淡、閑雅的精神韻律。它不僅是華夏民族物質文明發展的燦爛成果,也是華夏文化進步的綜合。同時,紫砂器的風行和推廣,也帶給壺藝以變革。自時大彬起,一反舊制,制作紫砂小壺。
參考文獻:
[1]徐秀棠.中國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傅英書.紫砂收藏的學問[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5.
[3]駱彥卿,帥茨平.中國紫砂圖錄[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