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娣
摘 要:從壺形和制作技巧來欣賞,紫砂壺有高矮之分。高型的茶壺多為小口,適合泡紅茶。紅茶經過發酵,適于燜泡,使茶色深釅而味香濃。矮型的茶壺多為大口,適合沏綠茶。綠茶未經發酵,宜沖沏而不宜燜泡,使茶色碧綠而味清純。
關鍵詞:紫砂;茶壺;飲茶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046-01
中國士大夫把飲茶視為雅事,茶葉、水、茶具都非常講究,唐人陸羽在《茶經》中對各種茶盞進行了評判,為文人對茶具的追求提供了依據。蘇東坡嗜茶成癖,“磚爐石銚行相隨”,將這些沉重之物隨身攜帶,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東坡居士到宜興一帶看見古樸無華的紫砂茶具愛不釋手,相傳親自設計了提梁壺。以后從元代高士孫道明到明代金沙寺老僧,從明代大儒陳眉公到清代畫家陳鴻壽,無不嗜茗飲而更喜紫砂壺。文人的喜好追求對紫砂的風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是什么魅力使得文人這樣追捧紫砂茶具呢?在翻閱了歷史畫卷后得出了一個結論,這是因為紫砂茶具有兩種美:華麗之美和素凈之美。
其實這兩種美是完整的:繁復華麗之美和簡約素凈之美。《易經?賁卦》中就包含了這兩種美的對立:“上九,白賁,無咎。”賁本來是斑紋華采、絢爛的美。白賁,則是絢爛又復歸于平淡。對應到茶壺上,可以說花貨體現著一種絢麗逼真之美,而光貨則體現著簡潔質樸之美。飲茶少不了茶杯和茶壺等茶具,紫砂壺就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茶具。由于它工藝博采眾長、款式繁多、型美質堅、淡雅古樸,又有泡茶不走味、儲茶不變色、取暖不炙手等優點,問世后很快贏得了一些古物收藏家的賞識。“杯用宣德瓷,壺用宜興砂”,當時社會上時興一事,若得江蘇宜興紫砂壺者,無不欲將壺具帶到茶店比美一番,論藝爭貴,以為一快。
人類最早使用的是陶器,這是一種以泥土為材料而制成的物體。陶器有許多種,如江蘇的紫砂陶瓷、廣東的石灣陶、山東的博山陶、安徽的阜陽陶等。但最負盛名的是江蘇宜興丁蜀鎮的紫砂陶,它色澤豐富,非常適合茶性,是世界公認質地最好的茶具原料。至宋代開始,隨著飲茶方式的改變,紫砂陶登上了茶具的領頭地位,至明代大盛,清代又進一步發展。目前,紫砂茶具的藝術價值遠遠超過了它的實用價值。
明代中期以后,興起用茶壺泡茶。以茶壺泡茶是對飲茶方法的改進和提高。首先,用壺泡茶比盞更宜于保暖;其次,用壺泡茶有利于防止塵埃落入茶湯;其三,茶壺的密閉性更優于茶盞,可以保持茶香而不使其渙散。因此,用茶壺泡茶很快得到推廣,并成為風尚。而隨著茶壺泡茶的推廣,宜興紫砂壺一躍成為飲茶的主要用具,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說:“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為什么獨取宜興紫砂壺?周高起又說:“陶曷(hé何,什么)取諸?取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發真茶之色香味。”原來宜興紫砂壺泡茶之佳,在于能盡得茶之色香味。李漁說:“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文震亨《長物志》也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許次纖在《茶疏》中也有同樣的論說:“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粗砂無土氣耳。”明代一些士大夫對宜興紫砂壺泡茶的優良品質,認識幾乎完全一致。
據科學分析,紫砂壺屬于陶和瓷之間,為半燒結精細特殊陶瓷,表里都不上釉,壺的砂質中有肉眼看不到的氣孔,既不滲漏,又有良好的透氣性。夏季使用,好比土冰箱,存茶過夜,不起膩苔,不易變餿。冬天用沸水沖茶,或置于火爐上燉茶,都不易炸裂。更妙的是砂質壺壁能吸附茶汁,蘊蓄香味,久經使用,壁內積聚“茶銹”,即使不放茶葉沖水,也有剩味余香。
從壺形和制作技巧來欣賞,紫砂壺有高矮之分。高型的茶壺多為小口,適合泡紅茶。紅茶經過發酵,適于燜泡,使茶色深釅而味香濃。矮型的茶壺多為大口,適合沏綠茶。綠茶未經發酵,宜沖沏而不宜燜泡,使茶色碧綠而味清純。用紫砂壺品茗,早先習慣用大壺來沏茶,認為有氣魄,令人稱道。后來人們注重了欣賞的趣味,視茶壺不僅為生活服務器,而且更是一件手工藝品,所以癡壺者偏愛小而奇的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意識到愛在趣,趣在巧,巧在小,故賤大壺如笨臼,愛小壺似珍珠,以小為貴。
較有“書卷氣”的則是在壺體上刻銘題記,把書畫和陶藝融合為一體,更彰顯“壺隨字貴,字依壺傳”的藝術效果。有一種古傳茶壺蓋上,印有“也可清心”四個字,因為壺蓋是圓的,四個字均勻地排列,人們在品茶時,可欣賞到壺蓋上的制作意趣。它有多種讀法,“也可清心”、“可清心也”、“清心也可”、“心也可清”。壺蓋上的題記,不僅表示了制作壺藝人的巧妙構思,更是對茶具有清火解熱,提神健腦的熱情詠公布。
壺上所刻銘文詩句,也不必過于刻意造作。貴乎自然流暢,信手招來,且茶且情,便是一番美意。明代崇禎年間的沈子澈制作的紫砂壺古雅渾樸,曾制菱花壺,上有刻銘:“石根泉,蒙頂葉,澈齒鮮,滌塵熱”,字體遒勁中帶飄逸,瀟灑中見古拙。清代陳曼生所刻銘的紫砂壺,多數為楊彭年所制,有些銘文頗耐人尋味。有一井闌壺,上刻隸書字體:“汲井匪深,挈瓶匪小,或飲庶幾,永以為好。”又有一扁壺。分別刻上“有扁斯石,砭我之渴”、“八餅頭網,為鸞為鳳,得雌者昌”,字體美妙絕倫!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均具一定的收藏價值。
參考文獻:
[1]卞宗舜.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M].香港:三聯書店,1992.
[4]何繼.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冊[M].臺灣奇園藝術中心,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