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
摘 要:歌劇主題改編曲是李斯特鋼琴創作領域的重要類別和內容,有著重要的藝術表現和研究價值。本文在對其歌劇改編曲進行類別和創作梳理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其藝術特色。
關鍵詞:李斯特;鋼琴改編曲;弄臣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090-02
弗朗茨 李斯特是19世紀歐洲音樂文化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地位的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評論家、教育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但上述這些榮譽中,最能代表李斯特成就的,當屬“鋼琴家”的稱號。作為鋼琴家,他極大的開拓了鋼琴技巧的表現力,其登峰造極的演奏技巧被世人成為“世界第九大奇跡”。他充分挖掘了鋼琴的巨大潛能,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樂器之王”。李斯特一生共創作了七百多首鋼琴改編曲,占其鋼琴作品總量的一大半。這些改編曲主要分為四大類,分別是:對器樂獨奏曲的改編,例如改編于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獨奏隨想曲》的《六首帕格尼尼練習曲》;為交響樂或管弦樂的改編,例如對貝多芬九部交響樂的改編;對藝術歌曲的改編,例如對舒伯特、舒曼、羅西尼等作曲家藝術歌曲的改編;對歌劇主題曲的改編,例如威爾第歌劇《弄臣》、《游吟詩人》主題改編曲。
關于鋼琴改編曲,在繆天瑞主編的《音樂百科辭典》中,是這樣定義的:改編曲是將一首音樂作品由自己或他人從原來的聲樂或器樂的演出形式改編為其他演出形式的樂曲。那么鋼琴改編曲則是指將樂隊作品、器樂曲、歌劇、歌曲等等不同體裁形式的音樂作品改編成適合鋼琴演奏的作品。但并非完全模仿原作,有時甚至是脫離了原作框架的嶄新的樂曲。鋼琴改編曲,“改”是指改為鋼琴演奏,“編”是指對材料、和聲、音響等重新編配。鋼琴改編曲的創作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一首改編曲既和原作有著“血緣關系”,又因為對音響、和聲、材料、結構重新進行組織,從而具有完全不同于原作的新鮮氣息。
李斯特的鋼琴改編曲主要分為四類:對器樂獨奏曲的改編,對交響樂或管弦樂的改編,對藝術歌曲的改編,對歌劇主題的改編。其中歌劇主題改編曲可以說是李斯特所有改編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他鋼琴改編曲中占比重最大的一類。這類作品有:貝利尼的《清教徒》,多尼采蒂的《拉美莫爾的露琪亞》,威爾第的《弄臣》、《游吟詩人》,莫扎特的《唐璜》、《費加羅的婚禮》,瓦格納的《黎恩濟》、《羅恩格林》等等。
《弄臣》Rigoletto,是意大利歌劇大師威爾第創作于1851年的三幕歌劇,同年首演于威尼斯。李斯特于1859年根據該歌劇改編成鋼琴獨奏作品,選取了歌劇第四幕中著名的四重唱《贊美你,愛情的女神》作為其改編素材,在忠實表現原作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他對于原作的主要聲部采取了保留、加強、潤色等處理手法,使我們在欣賞時感受到與歌劇原作同樣強烈的戲劇性效果。
分析李斯特的歌劇主題改編曲的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從聲樂形象到鋼琴形象的轉化
歌劇改編曲《弄臣》的曲式結構是一個復三部曲式,運用了類似四個樂段的連綴,各段長度大致相等,形成了平均分配的格局。作品選擇了歌劇中幾位主要人物的藝術形象,通過在和聲、復調、織體以及音樂情緒把握上來進行改編,將人物的形象、情感器樂化,最終完美的完成了聲樂藝術到鋼琴藝術的形象轉換。
二、大量的即興演奏
李斯特對鍵盤有著很強的控制力,即興演奏能力很強。他認定鋼琴有戲劇性的特質,其內部存在無限潛力有待他作為終生“任務”去予以釋放。因此在鋼琴改編曲的創作中,他也添加了大量的即興成分的段落。以《弄臣》為例,在引子部分,李斯特添加了大段的即興演奏,這是原作中沒有的,但卻很好的烘托了樂曲的氣氛。
三、鮮明的鋼琴語匯
(一)雙音音程、柱式和弦的運用
在《弄臣》中,雙音音程的運用見B段中第35和37小節,這是取自原作中吉爾達的唱段,李斯特刻意選用了雙音音程就是為了使和聲效果更加飽滿。在整部作品里他一直都在大量的運用雙音音程和柱式和弦,這使得這部鋼琴改編曲在和聲效果上十分豐滿而充實,同時也制造出了非常宏偉的交響性音響效果。
(二)八度和弦、八度音階的運用
在李斯特的鋼琴音樂及改編曲中,能夠經常見到大量的八度的運用。八度音階的快速進行,八度大跳以及大和弦的彈奏是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中最難的技術課題,也是打上李斯特烙印的特有鋼琴語匯。在《弄臣》中有很大一部分段落運用了八度和弦以及八度音階。首先在引子部分第1—4小節,就運用了八度快速進行和大和弦。旋律引用了歌劇中瑪格萊特對公爵嘲諷的樂句素材與吉爾達唱段中的第二主題旋律,運用了剪裁拼接的手法,巧妙地把兩個不同的音樂形象緊密連接起來,形成性格上的呼應,在開篇就體現了很強的戲劇性。樂曲的尾聲部分第97—102小節運用了雙手八度音階快速下行的手法,層層推進樂曲的情緒,使全曲在激情昂揚的氛圍中結束。
(三)雙手交替敲擊式技法
李斯特把鋼琴當作一種打擊樂器,雙手輪流敲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演奏手法。這是李斯特最具有個性化的音樂語匯。音響短促、激烈,就像是密集快速的鼓點一般。如改編于意大利民間舞蹈《塔蘭泰拉》的片段,在改編曲《弄臣》中也有運用(第70小節)
(四)大量的半音進行
李斯特在《弄臣》中有好幾處運用了大量的半音進行。包括半音音階的快速進行,以及雙手交替的半音音程進行。這些段落的半音進行往往是用來襯托主旋律,本身不具有太多實質性的內容,但卻對氣氛的烘托以及旋律的修飾潤色起到了極佳的效果。
李斯特的這些獨具特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鋼琴語匯的大量運用,是對鋼琴演奏方法的發展和改革,進一步做到了技術為內容服務。其中的“雙手平行八度的大音程跳躍、雙手的長琶音、分解和弦的大范圍刮鍵”,這些都使人耳目一新。當創作和演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之后,創作為演奏加入了豐滿的情感,演奏也為創作提供了保障。李斯特使得技巧成為了表達詩意的助手,到達了表演技能的巔峰。
四、折射出李斯特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個性精神
(一)從表情術語的使用方面來看
李斯特追求音樂的戲劇性表現,追求夸張的術效果和強烈的藝術張力。這些特點在他對表情術語使用的嚴謹上也可窺見。例如《弄臣》中引子部分第1小節上標注的a capriccio 不僅向我們指明了演奏的要素,也體現了李斯特的審美情趣。Capriccio的意思是“隨想曲”或者是“帶有隨想風格的樂曲”。它是指在想象力方面遠勝于藝術規則限定的音樂、詩歌或繪畫作品,它并不是代表一種特別的音樂技巧或結構,而是幻想似的、隨意的情緒。李斯特運用的a capriccio術語具有重要的,可以說是表現性的意義。它不僅表示可以自由的處理速度,而且還表示一種節奏上的自由。回應了法國浪漫主義所倡導的自由主義。顯示出李斯特無比推崇匈牙利民族即興風格,他認為匈牙利民間即興演奏風格是擺脫演奏藝術中陳規舊套的象征。①
李斯特運用表情術語來作為音樂的補充和對演奏者的提示。這些表情術語不僅僅在大的段落風格變換時標注,還在一些細微的情緒色彩變化時用到。比如常常會有poco rall,poco f,poco accel等標注,他追求“多一點點”漸慢,或“多一點點”漸強,“多一點點”加速,那么如何把握這個“多一點點”的“度”,就需要演奏者在深入的去挖掘和把握樂曲的內涵和樂曲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演奏。
樂曲中的表情術語還有:velocissiom(極其迅速、敏捷地)、cantando(如歌地)、smorzando(逐漸消失地)、appassionato(熱情地、激情地)、espressivo(有表情地、有表現力地)、tranquillo(寂靜地、安靜地、平靜地)等等都是李斯特常用的表情術語標記。這些術語一方面向演奏者揭示樂曲的內涵表達,另一方面也很好的表現出李斯特獨特的外向型音樂個性。
(二)從高難度的演奏技巧方面來看
樂曲中出現的高難度演奏技巧也是李斯特個性化的鋼琴語匯,在他的天性中有一種渴望征服的個性,他追求的是一種應者云集的效果。他十分看重超凡的演奏技巧并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他在演奏的時候常常表現出將軍一般的威武氣質。駕馭艱難的技巧本質上就是一種征服,演奏者通過征服這些高難度的技巧同時征服了聽眾。
(三)從李斯特的音樂追求來看
使技術與旋律完美地結合、始終做到技巧為音樂服務是他最本質的追求。李斯特始終堅持對音樂內涵的追求,技巧只是幫助其實現音樂內涵的一種手段。他把技巧融匯于音樂的情緒中,這是情緒和音樂發展的需要,而不是純粹炫技的造作。情感的表達,是李斯特創作的最根本目的。歌劇主題改編曲這一體裁除了囊括了李斯特鋼琴風格的全部建樹之外,還具有非常強烈的舞臺感和戲劇性表現力:歌劇改編曲是李斯特個性的代名詞,在創作中,他始終追求戲劇性的對比和充滿張力的音樂表現。追求情感的體現是李斯特音樂創作中始終堅持的原則,任何創作手段和演奏技巧都是為了表達情感而存在的。“僅僅是技巧華美的越過藝術王國的門檻的。如果它不具有神奇的靈感的火花,如果它不具有盎然的詩意,那么,社會就不會把它看作真正存在的作品”“至于說到真正的藝術作品……貫注著人類心靈的重要本質,它們能夠經受住一切革命的考驗”。②
注釋:
①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172.
②李斯特論柏遼茲與舒曼[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43.
參考文獻:
[1]亞科夫·米爾什坦,張玉芝,彭曉平(譯).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李斯特.李斯特論柏遼茲與舒曼[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3]王健,沈茜.李斯特鋼琴曲《弄臣》的改編手法和藝術特色[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