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摘 要:聲樂演唱是一門藝術,縱觀整個聲樂的發展史,其演唱方法、表演形式一直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當前呈現跨界“大融合”的趨勢。除戲曲藝術外我國的聲樂演唱方法可分為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本文主要從兩大唱法的特點、兩大唱法結合運用的必要性,的融合以及運用等方面進行討論,從而達到旁征博引、取其精華的目的。
關鍵詞: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大融合;為我所用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123-01
民族,通俗兩種種唱法融合后帶來的新的音樂聲音,激發了很多音樂家,作曲家,歌手們的靈感,不斷的創作、改變、出新出奇;同時兩種唱法也在不斷地結合改進,突破各自的局限,達到互相借鑒、互相學習的目的,逐步走向融合。帶給觀眾一個完全不同的聽覺體驗,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創造音樂奇跡。
一、民族與通俗唱法的含義及特點
1.民族唱法的含義及特點。民族唱法風格帶有鮮明的中國民族特色。歌唱的著力點靠前,口腔的噴彈力較大;歌唱的共鳴以口腔共鳴為主同時;咬字發音棱角較大,字聲融洽歌唱的聲音明亮。現在民族唱法趨于成熟,其特點主要是聲音有明亮的色彩感,而且帶有強烈的個性,歌唱表演形式多樣,表演出落大方,靈活多變。聲音音質甜美,清脆,以真聲為主,氣息轉換靈活。
2.通俗唱法的含義及特點。通俗唱法注重語言的韻律,要求咬字吐字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借用各種裝飾性技法。對嗓音條件、共鳴、咬字吐字等方面沒有嚴格的要求,在表演時依靠話筒和擴音設備擴大效果。因其通俗易學,形式多樣,成為目前強普及最廣的一種演唱方法。通俗唱法的特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要求門檻低,某種程度上推動了聲樂的發展傳播。
二、民族與通俗唱法融合的基礎條件
1.民族與通俗唱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呼吸上的共性。民族唱法的呼吸講究氣沉丹田,唱出的歌聲響亮,后繼有力。而通俗唱法在呼吸上的要求要低一些,但氣息同樣很重要。共鳴的共性。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演唱歌曲時聲音都會在胸腔、咽腔、口腔或頭腔四個共鳴腔共鳴。咬字吐字的共性。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都以咬清晰的字吐字作為一個合格的演唱者評判標準。
2.民族與通俗唱法融合符合人們的音樂需求。聲樂演唱是要滿足人們日益變化的音樂需求,因此全新的唱法的提出很有必要,符合時代的發展。我國著名歌唱家吳碧霞,就是音樂跨界融合的先驅。作品優美動聽,表演出落大方,藝術觀賞價值極高。所以未來聲樂藝術的融合趨勢不可避免。
3.民族與通俗唱法融合符合人才培養基本要求。現代社會需要多方面全能發展的人才。普通院校培養音樂生的目標不再是培養出演唱家,而是培養出能夠將音樂發揚光大的全能型人才,因此每種類型的音樂都要有所涉獵。
三、民族與通俗唱法融合的基本要求和大趨勢
1.實現民族與通俗唱法融合需要苦練基本功。掌握氣息的運用。氣息都是其原動力,使我們的腔體產生足夠的共鳴。應采取科學的鍛煉呼吸方法,從而得到足夠的氣息。胸腹式聯合呼吸目前最科學的呼吸方法使歌唱達到豐滿的共鳴和最好的歌唱效果。苦練發聲技巧。歌唱時真聲和假聲都應該合理的運用。應該下大功夫在訓練真假聲的結合與連貫的工作上,是他們之間的銜接達到無痕對接,“真中有假,假中有真”這一理想境界。注意吐字咬字。語言的清晰表達是歌唱者的基本素養之一,這是基本功。無論是在說話還是在歌唱朗誦,都應該注意文字信息傳達清楚無誤,這對以后發展很有好處。
2.實現民族與通俗唱法融合需要技巧上的有機結合。民族與通俗唱法的融合目前已經取得長足的發展。通過聲樂訓練的技巧變化,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人們逐漸接受并開始熱捧這類融合的表演形式。民族語通俗唱法相融合的例子也是有很多的,如劉和剛演唱的《父親》,特別是閻維文唱的《母親》把民族與通俗唱法融合的可謂天衣無縫,既突出了民族唱法字正腔圓,氣勢飽滿這一特點,還把通俗唱法中語言樸實,來源生活高于生活,感情真摯,朗朗上口等這些特點包含在內,既整體連貫又不失風格,民族與通俗唱法相得益彰。從目前的良好局面可以看出,融合后的音樂,能夠很好突出強調民族與通俗這兩種唱法的特點,給人們以全新的聲樂體驗。所以未來發展,還要秉持這樣的發展創新理念,做到兩種不同演唱方法在技能技巧上的相互靈活轉變、有機結合。
3.實現民族與通俗唱法融合需要符合多元化的時代發展。編曲的多元,創作自主化,歌詞形象化是民族與通俗唱法融合發展的大方向。編曲不再只依賴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還要擷取其他民族的曲調,演繹出適合本民族的聲樂,我國有56個民族,素材來源很是寬泛。創作者獨立自主,根據自己的音樂體驗,抒發內心的情感。與此同時,歌詞規范化,既能表情達意,給人意以可視化的體驗。劉和剛演唱的《父親》就是多元化、自主化下發展的典型代表作品。它的歌詞保留了民族唱法清晰這一特點,將父親樸實憨厚慈愛的形象通過音樂很好的呈現出來,父親的形象瞬間在聽眾腦海中呈現,并且很容易聯想到自己的父親,感情上產生強烈的共鳴。曲調舒緩,些許惆悵,是在緬懷,是在追憶。多元化體現在技巧靈活使用,通俗和民族唱法有跡可循。
總之,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不斷積極發展興革的藝術,是人類長期發展中人類智慧的結晶。音樂反映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和聽者思想感情。實現民族與通俗唱法的融合,不僅能提高其藝術觀賞性,也能夠增強情感感染力。
參考文獻:
[1]吳衛潔.美聲、民族與通俗唱法的融合[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