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飛
摘 要:以《李鳳來遺書》為前提,結合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微觀角度,從一個小角落反映鶴山建縣前后的社會經濟狀況。
關鍵詞:李鳳來遺書;遷徙;鶴山;建縣前后;社會經濟狀況
中圖分類號:F129;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148-01
翻開人類歷史,每一頁都寫著“遷徙”二字。鶴山禾谷、白米田客家李氏是清初從永安縣(今河源市紫金縣)遷徙來的。開基祖李鳳來臨終以七字句遺書敘述生平,較詳細地記述了他分別于鶴山建縣前和建縣后二下鶴山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是非常難得的原始資料。原文不少漏字、白字、異體字和客家口語,個別語句不很通順,現(xiàn)參閱《李氏家譜》試以整理,釋讀其大略文意,并結合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以祈從一個小角落反映鶴山建縣前后的社會經濟狀況。
吾今當年六十三,思想百千盡皆堪。
為人須要守本分,切勿昧良利己身。
行年事務悉歷出,晉作唔系積福人。
這是李鳳來七字句遺書開頭幾句。他六十三歲那年身染重病,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思前想后,覺得自己一生雖然坎坷艱難,但在自己的努力拼搏之下,也算小有成就,全家人在自己帶領之下遷來鶴山并已安居下來,值得寬慰,值得把它記述下來讓子孫后代看看,遂以七字句敘述生平。首先告誡兒孫“為人須要守本分,切勿昧良利己身。”回想往事,歷歷在目,自己一生勞碌奔波,系辛苦命,不是亨福之人。
李鳳來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四月二十四日生于廣東惠州府永安縣下黃砂水潭郁,后移居李塘。他少習詩書,明禮義,為人勤勞厚實。本務農,成家之后開始做些小生意。
庚子年來禾谷市,生理①交接幾多人。
莫謂往來富貴客,且處爐釜囗商身。
日興月盛利益有,行船走水不曾停。
生錢放債存本分,買賣交易無欺心。
東鄰西伴無人怨,五尺童子有譽聲。
這里先交待一下社會背景:為徹底鏟除臺灣鄭氏反清武裝力量,清政府分別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及康熙三年(1664年)頒布“遷界令”, 強令北起山東南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八十里。“遷界令”使沿海地區(qū)人口驟減、土地荒廢,給百姓造成極大苦難,而清政府在打擊臺灣的同時,也損失稅銀,造成社會動蕩。于是,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 清政府決定部分地區(qū)“展(復)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宣布廢止“遷界令”。“遷界”使得“遷界區(qū)”人散難歸,田地荒蕪。為盡快恢復生產,康熙降旨招民復業(yè),獎勵拓荒。此時,在朝廷及地方一系列招墾勸農政策的感召下,人多田少的粵東窮困山區(qū)人民紛紛遷往廣東沿海地區(qū)②。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歲(1720年),李鳳來年二十七,他開始來禾谷市做生意。當時鶴山未建縣,禾谷屬開平縣古博都。禾谷,在鶴山舊縣城鶴城之南,東臨址山河(舊稱鶴城水),西倚皂幕山,因處昆山之南,又稱昆南。乾隆十九年編的《鶴山縣志·卷之四·圩市》就有“禾谷坪圩”,為當時鶴山22個市集之一。又據(jù)梁潤枝《鶴山便覽》:禾谷圩,清雍正十年(1732年)里人鐘、謝、盧、官、杜、衛(wèi)諸姓倡置,以附近禾坪圍、谷圍二村各取其首字命名。然而,李鳳來這篇遺書說明,至遲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已有禾谷市了。李鳳來之所以來禾谷做生意,一來是因為家鄉(xiāng)人多地少,且多為山地、丘陵,土地貧瘠,難謀生計;二是因為這里的居民都是粵東遷來的客家人,大家語言習慣相同,容易溝通。
雖然安分守紀做生意,無奈與人發(fā)生生意糾紛,惹上了官非,在省城廣州被冤困六個月,備受磨難,最后散盡了錢財才得以脫身。李鳳來第一次來禾谷就這樣因惹了官非而告終,重回永安老家困守了十多年。這里并沒有交待清楚惹了官非的前因后果,我想這終究算不得是什么光彩的事,他不想多講罷了。
李鳳來脫身后,回到永安李塘老家,思前想后,覺得家鄉(xiāng)一向貧困,地少人多,難覓生計,況且父母先后故去,已無牽掛,他決定再度外出謀生。由于曾來鶴山做生意,對這里比較熟悉,又值鶴山招人墾荒,所以他選擇來鶴山。看得出,李鳳來第一次來鶴山只是想出來闖一闖,賺點錢,這一次他已作了全家遷往鶴山的打算,但還不敢一下子把全家?guī)н^來,決定還是自己先過來探探路,心中已有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計劃。李鳳來這篇七字句遺書對于他回到永安老家的十多年時間的事竟只字未提,或許是過于平淡吧。通覽全文,主要是記述他二下鶴山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恰好留下了這些我們最需要的寶貴資料。
鶴山建縣后,蜂涌而至的客家人主要聚集在址山(鶴城)河中上游及萊蘇河、民族河(兩河舊稱新化水)上游,禾谷仍不失其中心地位。它北連鶴城,南達址山,西接云鄉(xiāng),東通松塘等地,水陸交通均占優(yōu)勢。當時禾谷還有客船往返江門、新會——“禾谷坪大田基一四七往江門、新會渡”,大約3天有一班船。可能是由于鶴城河上游水淺,鶴城的人要坐船到江門、新會須到禾谷上船。址山到禾谷這一段河道,以前比現(xiàn)在水深得多,至解放后修筑了將軍陂,才絕了船跡。傳說禾谷曾有鹽井,井水與大海相通。
鶴山多丘陵山地,皆宜植茶。“自海口直至附城,無論土著客家多以茶為業(yè)。” “邑中物產惟此可以甲諸郡” 。鑒于當時鶴山人多種茶,李鳳來擔著貨物村過村地賣,邊賣邊收購茶葉,然后將茶葉運去販賣,再買回貨物上村賣,如此雙向賺取差價。
乾隆八年癸亥歲(1743年)二月十八日李鳳來將家眷接來,因未建有房屋,全家暫時棲身禾谷市。一家人勤勞節(jié)儉,一邊耕作,一邊做生意,陸續(xù)置有二十余畝田,并小有積蓄。于乾隆十二年丁卯歲(1747年)十二月初二日在白米田網(wǎng)山腳田面興工建屋,十二月十三日落成,終于定居下來。雖然全家遷來了鶴山,但永安老家還有兄弟親朋和祖墳祖屋,免不了要回去的,這三年就回去了四次。老家路途遙遠,回去一次不容易,辛苦積攢的錢因此用去不少。原在老家時已為長男找了媳婦,因尚年小,未過門。現(xiàn)兒媳已長大,又回永安將她迎娶過門,帶來網(wǎng)山腳。
乾隆十七年(1752年)李鳳來回永安老家,得知五弟鳳翔已病故一年多,弟媳孀守二載,財主頻頻逼債。退田拆還之后,雖解除了財主逼債之苦,但僅剩六七兩銀,怎能養(yǎng)活一家人呢?眾親友都勸李鳳來將他們帶到鶴山去。于是于當年十一月十八日,花了七千文二十七錢包下一條小船將五弟一家?guī)睑Q山,他們一家人都歡天喜地。至今(李鳳來臨終前)雖不算富裕,但總算能維持溫飽,比在老家好,幸好當初將他們帶來鶴山,希望他們不要忘了他的一片苦心。 鳳翔一家到來后,居禾谷坪昆南義學側,他們居住的地方就叫鳳翔里。
從上述幾句可知,李鳳來他們從永安到鶴山,是坐船的。那么,為什么不走陸路而坐船呢?因為當時陸路交通落后,更沒有先進的陸上交通工具,廣東山多水多,道路崎嶇曲折,馬車都難以通行,一般人主要靠步行。從永安李塘到禾谷約500公里,途中要經過好幾條大江河,一家大小帶著行李,爬山涉水,是相當艱苦的。而坐船由東江順流而下,入珠江,再轉入西江到江門、新會,經潭江入址山河直達禾谷,雖然也不是很快,可舒服多了。
李鳳來生有五個兒子,一個個長大了,娶上媳婦,就有10個青壯年勞動力。充足的人手,是開基創(chuàng)業(yè)之本。他們除了努力耕作外,又于乾隆十九年甲戌歲(1754年)在禾谷市租鋪做生意。有了固定的店鋪,不用再擔著貨物奔走鄉(xiāng)村了,但租人店鋪要交租,辛苦賺來的錢要交一大截給人,非長遠之計。第二年冬自造了一間店鋪,經營飯店及殺豬賣肉。至此,屋、田、店俱立。
丙子年夏身沾恙,不時喉痛食難吞。
暗想我身陽年盡,閑中無事寫原因。
若是我身陽壽盡,男兒你愛做成人。
我今交有田店屋,男勤婦儉愛學人。
可惜我今唔曾問③,吝媳(嗇)未知生死命。
只恐一朝身故去,晉作兒孫日后間。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夏,勞碌了大半生、剛有所成就的李鳳來卻病倒了,不時喉痛食難吞,他知道這次病得不輕,暗想自己陽壽將盡了,于是執(zhí)筆寫了這篇七字句遺書。他告誡兒子們:我死后,你們要好好地做人,我今交有田、店、屋,你們要男勤婦儉,學我那樣勤儉持家,踏實做人。可惜自己為吝嗇幾個錢,沒有為自己算過命,不知自己能否過這一關,只恐一朝身故。
從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歲(1720年)李鳳來第一次下鶴山,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夏李鳳來去世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廣東社會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之前發(fā)生的清軍入粵、廣東義軍和南明永歷政權抗清、“社賊”之亂、沿海居民“遷界”、三藩之亂等,之后發(fā)生的廣東天地會起義(始于嘉慶初年)、英軍入侵、太平天國革命、洪兵起義、粵西土客大械斗等等,每一事件都給粵中或粵西地區(qū)造成巨大的創(chuàng)傷。因而李鳳來又是幸運的,一個安定的社會給了他來鶴山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機會,他把這個機會抓住了。
注釋:
①生理:客家口語,即生意.
②民國九年賴際熙《赤溪縣志》卷八《赤溪開縣事紀》.
③問:這里指問卜、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