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彤
摘 要:漢代瓦當的題材豐富,形式多變,造型簡約大方,獨特優美,結構簡單自然,形神皆備。它濃縮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設計中的美學原理。文章主要從論述漢代瓦當的題材、造型、結構等層面的特點,從而探討其美學原理。
關鍵詞:漢代;瓦當;紋飾;美學
中圖分類號:J527;K8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150-01
瓦當作為我國古代建筑頂上用的建筑構件,它在庇護屋檐、延長建筑壽命的同時,還具備裝飾和美化建筑的功能。瓦當將生產與設計相結合,將“用”與“美”聯系在一起,一磚一瓦無不閃耀著古人智慧的光芒與藝術的想象。瓦當,最早源于西周時期,伴隨中國社會發展而沿用,漢代達到頂峰時期。
一、豐富的題材
漢代瓦當選擇的題材豐富多彩。漢瓦當取材幾乎囊括了天上、地下、神話世界、人間生活的各個部分。漢瓦當題材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圖案紋瓦當、圖像紋瓦當和文字紋瓦當。
1.圖案紋主要有卷云紋、水紋、植物紋等,這類紋飾是對現實生活中具體形象的高度提煉和概括。圖案已經脫離其具體直觀形象,是對自然中的樹木花草、行云流水程式化的寫意,既是生活的圖案,又是純粹的圖案。它運用簡單的幾何線條描寫勾勒,線條本身不斷地產生新的生命力,具有抽象的美。
2.圖像紋主要有四神紋、鹿紋、龍鳳圖騰紋、人物紋等。這類紋飾繼承了周秦的風格,但不同于周秦豪放的美,它顯得更為自由、開放、活潑。如“鹿紋”瓦當就有鳴鹿、奔鹿、雙鹿等不同的題材,形式自然。而1956年西安漢長城遺址出土“四神紋”瓦當氣韻生動,形式大膽,想象力豐富,堪為精品。這類題材的瓦當,既是對動物形體的崇拜,又是對生命活力的向往,具有自然的美和浪漫的美,體現出了一種自由之美。
3.在漢代最具時代特色的是文字紋,它在當時占有重要的地位,內容十分豐富,詞藻極為樸實。其內容有吉祥頌禱之辭、紀實記錄之詞、趨利避害之語等。漢代文字瓦當是中國文字瓦當藝術的集大成者,大都采用繆篆來書寫,它運用文字線條的伸縮,形成一種千變萬化的美的旋律,具有印章和書法古典美。文字紋多樣化線條的曲直運動和空間構造,表現出種種形體姿態、情感、意趣的氣勢力量。
二、多變的結構
1.中軸對稱型結構。對稱結構是中國古典藝術的傳統代表之一,中軸對稱結構呈現出對稱之美。這種空間位置的對稱性設計,是對大自然的有機模仿,在這種模仿中人類得到感官的愉悅和情操的陶冶,進而產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審美感受。漢代瓦當以中心點或中軸線為支撐,向上下左右配置相同或相近形狀和大小的紋飾,使整個畫面既統一對稱、莊重大方,又富有節奏和韻律。例如絕大多數的卷云紋瓦當一般都是運用對稱結構,以當面圓心為中心點,上下左右分作對稱界格,每一界格為一單元重復一個連續圖案。疏密、主次有秩,云紋線條變幻莫測,又給這種對稱結構增添一種飛揚流動的美感。
2.發射型結構。發射呈現一種向外擴散或向內收斂的美,即圍繞著一個中心,形態均勻向四周擴展或向中心收縮。發射也是自然界常見的形式,表示各個方向的力均衡作用。有一些云紋瓦以當面圓心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出輻射線,以簡練的線條刻畫出強輻射的圖式。其結構穩定勻稱,又魅力四射,光芒普照,象征著圓滿。
3.螺旋型結構。天道崇美,螺旋在大自然中到處存在,通常體現自然美。這些美麗的形狀具有一種神秘的規律性,與周圍雜亂無章的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圖案瓦當主要采用螺旋結構,當面圓心即是中心,向四周伸出輻射線,紋樣向左或右旋轉,意圖追求結構的內在聯系和完整性。整個畫面樸實美觀,活潑洗練,具有強烈的韻律感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漢葵紋瓦當主要采用這種結構,葵紋花紋從運動狀態向左右旋轉,在幾何輪廓內花瓣互相承接,強調追求內在的律動。
4.自由結構。在漢代的瓦當藝術中,自由結構是一種重要的造型結構,造型舒展自由,不拘一格。文字紋瓦當和動物圖像紋瓦當主要采用此類結構。自由結構脫離了對稱、發射、螺旋、比例、和諧、節奏等形式規律。布局依形的大小或多少而變,有一種活潑生動的美。如文字紋瓦當“萬歲”,打破了靜止的結構空間,點畫調勻,線條上下均平,左右相顧,相互映帶,精神灑脫,氣宇軒昂。其氣勢鋪天蓋地,占去畫面絕大部分,以不對稱的靈活構圖烘托出形象的動感,以濃重、粗拙的筆法渲染出一種爛漫、單純的情懷,它與后世的靈活輕巧之美完全不同,也不追求浮華、絢麗,整個畫面顯示出樸實莊重和古拙的美。
三、結語
漢代瓦當體現了瓦當的最高藝術成就,圖案造型生動,構圖穩重不失動感,整體上呈現出一種昂揚向上、豪邁奔放、雄渾有力的氣勢,具有獨特的民族藝術特點和深厚的文化韻味,是中國建筑特有的藝術語言。
瓦當的造型千姿百態,它不但是繪畫、工藝和雕刻相結合的藝術,也是實用性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在古建筑上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瓦當不僅給人以美的的藝術享受,瓦當還是研究中國書法、繪畫、篆刻等方面的寶貴文物資料。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樓慶西.磚雕石刻[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3]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中心,1999.
[4]吳山.中國歷代裝飾紋樣[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5]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