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國輝
摘 要:本文在總結闡釋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環境變化、分析當前我國公共管理存在主要問題基拙上,深入探析了新常態下我國公共管理的創新路徑、方法;以期對進一步充實與完善我國公共管理理論,促進我國公共管理的協調健康發展有所貢獻。
關鍵詞:新常態;公共管理;創新;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D6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261-01
一、新常態下的我國公共管理環境變化
1.全球化、區域化已成世界發展方向,公共管理方式在發生變化。首先,隨著世界發展方向的變化,世界各國、各區域發展表現出了新的特點,其中開放化是其共有特點,也代表著公共管理要走向開放,并且開放力度會越來越大;其次,全球化、區域化影響下,世界各國、各區域之間的關系由“隔離”變得“唇齒相依”,各國家、區域之間的公共管理需要加強合作。
2.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與社會進步,可能引發新的公共管理問題?,F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極大的推動了社會進步,但是其也進一步加劇了世界各國之間、同一國家不同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從而引發新的公共管理問題;以我國為例,受現代科技的影響東部沿海地區發展越來越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也在加快,但東部與中西部之間的“差距”卻在不斷加大。
3.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公共管理問題集中出現。自本世紀初開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迎來了黃金時期,社會生產工業化程度大幅提高,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隨之而來的是我國城市人口規模的大幅增加與社會生產、生活需求的急劇增長,我國公共管理的空間在短期內發生劇烈重組與集聚,公共管理結構變得復雜、異常,問題開始集中出現。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進一步加速了公共管理問題爆發。自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面貌極大改變,但公共管理問題也趨于集中爆發;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經濟體制的成功改革與快速發展,而政治體制改革卻緩慢不前,特別是行政分權改革、社會法治建設進程的相對滯后,可能會導致公共管理問題的集中“爆發”。
二、我國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公共管理“泛行政化”問題明顯。受到我國傳統政治體制的影響,我國的公共管理組織運行方式權利來源和工作目標等與其他國家有聽不同,有著明顯的“行政化特點,該特點一方面有效的保證了公共管理組織的正常、穩定運行但是另一方面也由于“行政化”的影響,各區域、各公共管理組織現的相對過于獨立,不利于工作開展。
2.公共管理缺乏有力法律保障支持。在公共管理領域,決定公共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律法規,其為公共管理實施提供著重要保障和支持當前我國的公共管領域,由于缺少健全法律、法規的保障和支持,導致公共管理者在進行決策時有很大的隨意性,不利于保證決策的正確性與有效性,影響公共管理工作效果。
3.公共管理主體缺乏協作、合作精神。行政化特點導致各區域、各公共管理組織之間表現的相對過于獨立,是制約公共管理工作有效開展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各公共管理主體本身缺乏協作、合作精神,也是制約公共管理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原因各公共管理主體之間應該加強合作,壯大公共管理力量,增強公共管理工作效果。
4.公共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待建立、完善。對于公共管理而言,我國還不存在一套完善、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甚至多數地區沒有公共管理績效評價體系;針對這一情況,有必要嘗試建立專門的公共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從公共管理組織、政策制定與執行效果、相關人員工作業績、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效果等角度、指標上對公共管理進行評價。
三、新常態下的我國公共管理創新路徑
1.加快轉變社會治理理念,形成新公共管理有效方法。所謂轉變社會治理理念,就是說政府要從傳統的政府管理向公共管理轉變;即逐步拓寬社會治理與管理視野,在特定公共事務領域應發展與利用非官方組織,形成多元、多樣的公共管理主體,借助這些公共管理主體發揮公共管理作用,逐步形成一套異于傳統的新的公共管理有效方法。
2.加強公共管理法制建設,為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相應公共管理法律、法規的缺失,也導致針對同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公共管理主體提出的解決對策、方案等的各不相同,形成一種各不相讓的局面,而各方又不能保證自己的方案有效,在再次出現問題時忙于推卸責任為此,必須加強公共管理法制建設,為公共管理工作效果提供有效保障與支持。
3.促進公共管理組織之間合作,建立多層面組織結構。新常態下,傳統公共管理制度、方式、方法所起的作用愈來愈?。灰蟾鞴补芾斫M織應該順應全球化、區域化發展潮流,加強彼此之間的協作、合作,讓公共管理組織朝著多層次、網絡化的結構方向發展,保證各公共管理組織能夠有效應對未來更加復雜的公共管理問題。
參考文獻:
[1]何穎,李思然.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評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4(11).
[2]劉長江.公共管理與公共刊益沖突關系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