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貴州農業的優勢在特色,施秉縣的農業優勢亦在特色。要改變傳統的農業狀況,就要發展山地特色的、適應現代的農業。但脆弱的喀斯特生態環境也為施秉縣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提出了挑戰。為探明施秉縣山地農業的特點及山地條件下現代農業面臨的挑戰,筆者從施秉縣資源狀況、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發展思路、應對策略等方面對施秉山地現代農業發展思路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施秉縣 山地 現代農業 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088-02
貴州農業的優勢在特色,施秉縣的農業優勢亦在特色。要改變傳統的農業狀況,就要發展山地特色的、適應現代的農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基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縣山地現代農業雖有了新發展,但由于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目前尚難邁出大步伐,農業突破性發展任重而道遠。
一、施秉縣資源狀況
施秉縣總面積1543.8平方公里。全縣轄4鎮、4鄉共6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921個村民組。總戶數40899戶,其中農村戶數32385戶;占總戶數79.18%,總人口16.0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37萬人。全縣耕地面積32.24萬畝,林牧用地140.93萬畝,人工草地5.2萬畝,其他農用耕地12.32萬畝。近年來,施秉縣以園區建設為平臺,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大力開發山地資源,確立了“三種一養”(種煙、種藥、精品水果種植和畜牧養殖)山地高效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思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全縣農業農村經濟有了一些發展,但實現現代農業發展還存在很多因素,制約了資源利用率。
二、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
1.客觀條件的制約
1.1自然條件惡劣。施秉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大多山高坡陡,域內溝壑縱橫,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土壤層較薄,肥力較瘦。
1.2產業支撐脆弱。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畜牧業產業的集群尚處于起步階段,帶動力不強,產業創新能力不高。農業科技含量低,農業產業化才正在起步過程中,農產品質量不高、開發水平低,精加工品少,附加值低,尚沒有打造出一個品牌。
1.3特色產業優勢不明顯。我縣的山地特色產業,比如獼猴桃、水晶葡萄、何首烏、種桑養蠶等還存在產業總量不大的問題,脆紅李還在種植階段,尚不能成為支撐一方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重點產業,其他特色產業尚未形成。
1.4農村勞動力不足。受打工潮的影響,農村普遍外出打工人口數量巨大,而最后留在家里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老人或婦女或兒童,這樣就很難打破傳統農業耕作方式。
1.5基礎設施薄弱。我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水利設施保障力弱,水源和水利設施差,使農作物抗旱抗澇得不到保障。
1.6融資渠道匱乏。雖然農村信用社搞的農戶小額貸款在各個鄉鎮已經開展,但小額貸款服務方式和手段都很落后,并設定了很多限貸條款,農業發展所需資金周轉的金融籌措渠道薄弱,農村信用社在支農服務的廣度深度上沒有能夠發揮較大的作用,而作為政策性支農作用的農業銀行支農作用弱化,亟需政策扶持的農業開發、農業技術進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得不到應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2.主觀因素的制約
2.1農民發展意識不強
農民接受先進技術能力弱。農村勞動力絕大多數都已經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多數是文化水平低下的老人或婦女,積極主動接受農技知識培訓的思想意識不高,接受農技新知識的能力弱,對解決農業種植中遇到的問題不慣于思考,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農業適用技術在農村推廣難,實際推廣面少,農產品綜合效益不高。
2.2農牧戶種植、養殖技術和經營觀念滯后
一是因短期收益不穩定或者出現下降趨勢,一些農牧戶此時不能積極地查找原因,反而出現放棄發展的現象。以農業中的種桑養蠶為例,在我縣楊柳塘鎮的種植戶中存在一種現象,由于相對滯后的信息引導,不適宜的經營方式,導致農戶收益受損,致其出現的放棄發展想法。二是不能有效利用政府提供的財政支持。三是不成規模的經營方式,為設施農牧業的持續發展埋下隱患。
2.3土地流轉難度大。農業要做大,必須要有基地,土地必須要連片,要有相關規定保障土地的有序流轉,進行有規劃性地輪作,形成優質化種植。
三、發展思路
1.堅定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方向
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要在“現代、山地、特色、高效”上做文章。總體要求是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始終堅持走突出特色、綠色生態、增效增收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路子;始終立足我縣山區土地、氣候和生態優勢,開發山地資源,念好“山字經”,種出“搖錢樹”,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在山地農業上下功夫;始終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新”的發展理念,做強主導產業,做優特色產業,在特色農業上下功夫。
2.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在穩定發展糧、煙產業的基礎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提高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經濟作物占種植業的比重,提高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
做強主導產業。重點做大基地規模,提高生產水平,延長產業鏈條,做強主導產業“一帶一廊,一村一品”。結合“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項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具有我施秉特色的旅游村寨,發展休閑觀光體驗農業。
3.突出質量建設,打造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縣
認真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工作要求,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三品一標”認證。充分利用和發揮我縣生態、氣候和資源優勢,鼓勵和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申報農產品認證,加快提升“三品一標”產品比重
4.深化改革,創新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體制機制
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全面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合作,以改革促發展,以開放促開發,切實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5.加快園區建設,搭好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大平臺
充分發揮牛大場中藥材現代高效農業扶貧產業示范園區、城關新紅至甘溪望城精品水果產業園區、馬號鄉立巖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園區、云臺休閑觀光農業園區4個省級農業園區在集聚資金、技術、人才、產業等方面的平臺優勢,把農業園區建設成為改革開放先導區、體制創新試驗區、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示范區,做到“以點帶面”。
6.支持構建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體系和支撐體系
在健全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體系上,大力支持我縣發展生態畜牧業、煙草、蔬菜、茶葉、精品水果、中藥材、花卉、特色食糧(小米、飯豆等)等產業,形成一批生態環境友好、地域特征突出、競爭力強、貢獻率高的特色優勢產業。
遵循山地經濟規律、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從我縣農業自然條件的實際出發,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用開放的視野、市場的眼光、科技的手段來看待和發展山地現代高效農業,加快我縣農村脫貧致富和全面小康建設步伐。
四、應對策略
1.轉變觀念,解放思想
把山地特色農業開發作為農業上新臺階的主攻方向。事實證明,解放思想的程度直接影響到一個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貧困山區經濟落后,發展基礎薄弱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發展的條件是可以創造的,關鍵是領導對山區要有一個正確全面的認識,要真正解放思想。樹立不甘落后、團結想上、開拓進取、加快發展的精神,從而帶動山區的人民群眾也跟著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更加堅定自力更生,自我發展的思想,形成一個內在動力,從而加快施秉山地現代農業發展步伐收到實實在在的成效。
2.突出重點,發展優勢產業
圍繞培育區域優勢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按照“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的要求,建設具有特色的糧食、水果、養殖等一批生產基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3.打造品牌,壯大農業加工業
不斷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機制,鼓勵農民種植養殖產業大規模化,積極發展深加工產品,提高附加值。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辦法,立足特色優勢產業,聚合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資的辦法,建設了一批輻射帶動范圍廣、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才能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4.抓好示范,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通過宣傳發動、農民自愿、行政引導與技術服務相結合,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的辦法,抓好示范樣板建設。一是建好生產基地。二是抓好技術創新示范。充分利用和調動農業科技干部、駐村干部等力量,結合百萬農民黨員大培訓、科技進村入戶工程、技術進農家等活動的實施,開展深入鄉村的技術培訓,把技術傳到千家萬戶,為發展規模效益農業提供高效優質服務。
5.科學規劃,明確發展方向
發展施秉山地特色現代農業,必需從長計議,系統籌劃。一是找準目標定位。主動順應旅游消費新趨向,堅持把山地休閑農業作為推動傳統山地農業轉型發展的新抓手、豐富鄉村旅游的新載體、提升秀美鄉村建設的新亮點、促進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力爭通過3-5年努力,建設成為黔東南州重要的山地特色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目的地。立體布局山地特色產業,著力構建施秉山地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參照施秉縣政府工作報告.
[2]施秉縣人民政府網、施秉縣百度百科、中國漂城施秉等網站.
作者簡介:黃慶國(1978.3-),男,苗族,中共施秉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黨史、縣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