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161-01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伴隨著暖暖的春光,又一年的黃島區中小學生藝術節結束了。在這期間經歷了忙碌,夾雜著辛苦,看著孩子們如此積極的參與熱情和豐碩的成果,頓時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與此同時,作為一個在鄉村從事藝術教育的年輕老師而言,我也深深地感受到鄉村偏遠地區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在當下的教育大環境下如何讓每一名熱愛藝術的鄉村孩子得到最大潛力的發揮是值得每一名鄉村藝術教育者深思的。
本屆藝術節延續以往的比賽項目,依舊是繪畫、攝影、書法等幾個類別。我校共組織6名同學參賽,分別參加書法和繪畫兩個項目,可以說農村地區學生的比賽水平都很高超,同學們技術和功底都很扎實。但是相比市里面學生五彩繽紛的比賽項目而言就略顯單薄,市里面學生無論是在材料的選擇和題材創意等方面心意都層出不窮,不得不說這都是因為農村中學過分重視成績抓升學率有關,孩子們大都不愿意在這些方面花費心思和時間,這也不得不說是一點點遺憾。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育都離不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藝術教育亦是如此。記得有一句話說的好——“要么讀書,要么旅行,思想和行動必須有一門在路上。”藝術教育更是離不開眼界的開闊。記得在講七年級下冊《春天的暢想》一課時,當我出示本市著名的大珠山的照片時,居然有好多孩子都沒有去過,頓時我的內心一陣陣酸楚。鄉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缺少了很多長見識的機會,由于家長多忙于外出打工,很少帶他們出去參觀體驗。當家長在某些方面缺失的,學校就應該加強。如果在講紋樣的設計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去青島濱海學院的貝殼博物館看貝類花紋;在講美好宜人的居住環境時我們可以去紅星美凱龍商場參觀各種室內家居用品;在講色彩的魅力時能帶學生親身感受下大珠山上杜鵑花紅艷;那么我相信這樣的教育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藝術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她更多的是一種親身的體驗感受,更多的是一種心靈之間的觸動,更多的在于視野的開闊和思想的飛翔。
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早在西周時期,就興“六藝”之教,可見藝術教育在教學中所占的份量。依然記得青島著名的騎馬舞老師——魏妙老師,當她接手一個成績不行的班級時用一曲當下流行的“騎馬舞”深深的征服了整個班級,班上最調皮的學生都敬佩這樣的老師,可見這就是藝術的魅力。那么怎么才能擴散藝術教育的魅力,提升廣大農村地區藝術教育的效果呢?我認為
首先,應該完善加強師資力量。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老師大都還得擔任其他主科,或者教授多個年級的課程,不然就還得負責學校雜七雜八的事情,這導致藝術教育老師精力消耗過多無法在自己專業課程上進行提升。連自身精力都無法照顧到位的教師如何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呢?所以說只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校長和教師隊伍,才是實施高質量藝術教育的根本保證。
其次,轉變農村藝術教育觀念。依然記得我在上學的時候藝術教育一直都是受到忽視的,沒想到當我已經由受教育者變成教育者的時候這個觀點還是沒有得到改變。我校一名學生非常喜歡畫畫,每次有什么比賽都積極的參加,可是沒想到她的家長居然親自找到班主任那,要求不要讓學生把時間與精力浪費在這些“無用”的地方。我真替父母感到可悲,也替孩子感到可惜。教育是由觀念決定的,農村藝術教育必須轉變教育觀念,這里不僅指教育者的教育觀念,還要轉變政府領導,社會各界,學生家長的觀念。當然教師要首先轉變觀念,還要加強社會輿論宣傳,正確引導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造成重視藝術教育的好風氣,形成關心,支持,參與實施藝術教育的良好環境。
最后,要提供專業的教學設施設備和課程用材。很多農村學校只配有教體局分發的基本設施,很多課程及參加比賽用的材料在農村根本買不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如果學校能夠提供學生基本的課程材料和工具,定能激起孩子們的創作欲望。
我們作為農村藝術教育的基層工作者,應該站在為學生的成長奠基的高度上,對時代負責,鼓起勇氣,克服困難,付諸行動,在學校、社會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共同為農村學校的藝術教育創造一片蔚藍的天空。讓激情迸射,讓他們的理想插上翅膀,自由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