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晨程 張紅霞
摘 要: 著眼于目前國內大學英語課外活動開展的力度還不夠 ,英語課外學習應該發揮的效用還未能充分顯現的現狀,本文分析探討了英語學習氛圍創新模式的理論基礎,提出了英語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即“寓教于學,寓學于樂”,并進一步探究了其組織模式—課堂校內校外三位一體。
關鍵詞:英語 學習氛圍 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230-02
引言:當前國際交往日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交流中的一種工具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學生是新生代的代表,代表著祖國的未來,因此如何督促大學生學好英語,全面提高大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促進高校英語氛圍的建設至關重要。然而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存在各種弊端, 學生學習中獲取信息渠道的單一、單向性,“填鴨式”、“灌輸式”教學的方法使得信息的流動基本上是單一和單向的;學生學習中時間、空間上安排的僵化,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如何有效地創建英語學習氛圍成為一個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一、英語學習氛圍創新模式的國內外研究
北京大學英語系胡壯麟教授(論中國的雙語教育,2004)認為,“在中國外語環境下學好外語,誰能在模擬或構建接觸和使用外語的環境(即第二課堂)上下功夫,誰就將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但是,許多學校的學生、教師乃至管理者沒有充分意識到大學校園英語課外學習活動開展的重要意義,各方面的投入還遠遠不夠,英語課外學習應該發揮的能動作用還未充分展現。
Murray & Kojima (Principles & Strategies for English Corner Construction at university, 2006.)以敘事視角進行的成功英語學習者課外學習方法的個案分析結果表明,在母語環境中創建小型的目的語練習社區是有效途徑。同時作者也指出,英語學習者應該找尋可以提供目的英語交際機會的俱樂部、興趣小組等開展有效的課外學習。
“情感過濾假說”指出,語言輸入必須通過情感過濾才有可能變成語言“吸收”。Chomsky (Noam Chomsky and Language Descriptions, 2010)曾說過,學習過程中,焦慮感越大,成功率越小。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由于受到教學形式、課本內容、課堂氣氛等環境的制約,極易升高學生的“情感過濾層”,導致他們處于焦慮 、畏懼和逃避的心理狀態 ,無法有多余空間接受可理解性語言輸入。而英語課外學習活動則是、在自由自愿、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進行的,有利于學生降低“情感過濾層”,更好地將可理解性語言吸入和內化。
綜上所述,相關研究多側重在意義的探討和效果的描述,大多不能為大學校園的英語課外學習建設提供切實具體的建構。
二、英語學習氛圍創新模式的理論基礎
1.生活即教育
19世紀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觀點。在杜威看來,教育是不能脫離生活而存在的,教育即是生活的本身。學校應該結合現有的生活情境,積極拓展英語課外活動。他認為教育的過程和生活的過程是合一的。良好的外語語言環境是提高學生外語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英語學習環境下通過耳濡目染來鞏固書本中學到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 ,從而全面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現實中我們的EFL教育正是缺少一種貼近生活的語言環境。因此要提高學生語言的能力 ,創設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和氛圍尤為重要。
2.語言是一個從輸入—吸收—輸出的過程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認為,語言學習過程是輸入—吸收—輸出的過程。國外很多語言學家比如,Krashen, Vanpateen, Allright, Levelt, Schmidt, Swain, Hamer 等在研究語言輸入與輸出方面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雖然各自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有的強調輸入的作用,有的強調輸出的作用,還有的則強調輸入與輸出的平衡,但是他們都強調了語言操練的重要性。為了培養和提高語言應用能力,輸入、吸收、輸出三個環節緊密相連,相互促進,只有平衡處理三者關系,才能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3.語言交際的新媒介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認為,媒介不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身體、精神的延伸。媒介不僅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重塑了人的感覺形式,而且還換新了人的視覺角度。伴隨著新媒介的誕生,不斷創造出全新的生活環境,進而推動人感知系統的發展。麥克盧漢以全新認知視角開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與范圍,也使人們真正看到媒介作為客觀存在自身的價值和作用。
因此,利用多媒體及網絡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創建良好的語言環境,以其時效性、趣味性、交互性、新穎性、自主性、便捷性等優勢吸引學生,使學生了解最新的知識信息 ,把握時代的脈搏 ,同時也能更好地與人溝通 ,真正地融入社會 ,使語言學習與實踐應用更好的結合起來。
三、英語學習氛圍創新模式的實踐與應用
在汲取國內外研究和相關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英語學習氛圍創新模式的實踐與應用。倡導英語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采用“寓教于學,寓學于樂”的原則,并進一步探究了其組織模式即課堂校內校外三位一體的創新模式。
1.模式創新
從模式化,單一化,灌輸式的課堂教學到個性化,多樣化,自主化的課外學習交流,并建構統一性、靈活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
從以往的教學區擴展到生活區,營造更輕松,愉悅,開放式的英語學習氛圍。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大學城,形成多元互動,寬容開放的英語語言環境,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及社交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素質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新,學會做人。
2.內容創新
實現“寢室-校內-校外”三位一體的創新。改革第一課堂,活躍第二課堂,延伸第三課堂。針對寢室,結合書院式寢室風格,舉辦“享受英語,享受生活”的英語學習交流會(“Enjoy English, Enjoy Life”),學姐學長零距離開展學習心得交流;放置漂移書架,定期分享英語報刊雜志,舉辦寢室英語書法,英語知識,英語接龍,英語演講等游戲和比賽。針對校內,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一系列資源互動共享活動。采用學習交互會這一合作學習模式,線上線下同時開展,激發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問題解決的時效性,增強學習效率。同時根據不同的學習需求,組建學習小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比如考研互助小組,出國交流小組,專四專八學習小組,課堂內容強化學習小組等;也可開展“角你角我”英語角活動(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ocial Practices, Interests, Favorite books, Psychological Quality...),與外教留學生共同學習交流。針對校外,以“寓學于樂”為核心思想,舉辦大學城英語交流學習特色活動,如舉辦大學城十佳歌手比賽,志愿者活動,英語超市,英語沙龍,英語Party等。
3.思維創新
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網絡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的因素,它給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也對教育產生了更高的要求。從現實到虛擬的思維模式創新,延生學習空間,超越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模式。用新媒體的優勢來彌補傳統英語學習的缺陷,時時注入新鮮的話題,活躍英語學習的氛圍。以點及面的大膽革新,改變了單一的“黑板+教材”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戶外,實現“三位一體”的創新嘗試,打造輕松自由,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增強整個學校甚至是大學城的英語學習氣氛。
四、英語學習氛圍創新模式的效果與評價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藝術,需要發揮創造性的精神。深入開發大學生的智力和潛力,培養其創新思維,增強自我參與意識,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為積極主動地接受知識,使新時代的創新教育模式真正深入到大學生的內心深處。“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結合“寓教于學,寓學于樂”的學習原則,彌補英語課堂教學的不足,引導同學們輕松愉悅地學習英語知識,提升同學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從而營造更濃厚的學習氛圍。用新媒體英語課外學習的優勢來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 將二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激發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問題解決的效率,以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仍然會出現一些共性的問題如,傳統學習英語的觀念難以剝離,實踐活動的參與度與積極度有待提升,新媒體技術運用于學習的過程還不成熟等。這都需要通過不斷發展的科技,不斷進步的觀念和不斷修整的的規劃來完善。
參考文獻
[1]費廣會. 淺談如何為大學生營造“啟發、交際式”的英語學習氛圍.校園英語,2015年第16期
[2]戴娜蓮.英語課外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管理探究. 高教論壇,2012年第3期
[3]胡壯麟. 論中國的雙語教育. 中國外語,2004
[4]張帆. 輸入輸出理論與英語教學. 科教文匯(中旬刊) , 2012年第5期
[5]John Ole Askedal, Ian Roberts and Tomonori Matsushita. Noam Chomsky and Language Description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6]Murray & Kojima. Principles & Strategies for English Corner Construction at university.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