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 要: 文本細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課本進行研讀的一種常用方式。它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讓閱讀者在專心閱讀中對于文字和內容的豐富內涵進行理解和把握。由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認知沖突與角色扮演達到與學生思想上的共鳴,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提升學生言語理解能力。最終達到“知識傳承、能力發(fā)展、態(tài)度與價值觀統(tǒng)一”的目標。本文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針對文本細讀出現(xiàn)的錯誤概念進行分析,并針對其產生的問題提出可供參考的建議;對于教師課堂閱讀教學水平提升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本細讀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232-01
古語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白x”是學好語文的基礎,然而漫無目的讀,沒有目標和方向只能導致學生在閱讀后一無所獲;枯燥乏味的理論和文字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所謂的文本細讀就是對于文章中存在的語義結構、修辭手法以及遣詞造句等做出細致的研究,體會在文章中所蘊含的深層意味的一種閱讀方式。隨著新課改對教學手段的革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每一位教師的首要任務。語文是學好各項學科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勢在必行。然而,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教師對于文本細讀的理解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探討非常必要。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存在的問題
1.教師重視自我主觀感受,忽略文本客觀內涵
閱讀教學的背后隱藏著教師對于文本理解的程度。教師在閱讀文本時常常將閱讀感受印上“我”的烙印 ,從而在引導學生閱讀時也常常會有“我”的介入。教師在對文本進行自我解讀后,會對整個文章的重難點進行整理,通過串講、分析,對文本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梳理。這樣做看似面面俱到,但教師自身的局限性會影響學生對文本客觀深入的理解。方法單一,認知趨同,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并沒有在心中留下多少痕跡,對于文本的理解由此“淺嘗輒止”。
2.填鴨式教學,脫離客觀實際
對于新課程標準的調整,很多教師沒有考慮到其深層含義,只是將重點放在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層面上。由此,在備課時會根據(jù)課堂內容補充添加很多相關文字資料,企圖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識。并根據(jù)這些文字資料留一些類似讀后感的相關學習任務。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脫離客觀實際,沒有真正提高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學習的真正目的在于課本內容的掌握和應用,只重視一味增加知識量,而忽視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使得學習本身失去了意義。
3.隨心所欲,曲解對個性化的理解
一些教師通過創(chuàng)新思維,將閱讀定義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為了活躍課堂,讓學生隨心所欲,對于文本隨意發(fā)揮,引導學生超越文本,追求個性解放;或者是進行脫離實際的對話討論。此做法對于提升學生的積極性確有幫助,然而缺乏原則性的課堂會導致學生對于文本本身的價值取向含糊不清,從而“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得不償失。
二、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策
1.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全文主旨
文本細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發(fā)揮主觀思維能力,通過閱讀體會作者的情感,達成思想的共鳴。這就可以理解為站在作者的角度對文本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例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代表作《背影》,通過描寫父親的“背影”來歌頌偉大的父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下查閱作者的相關資料,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授課前還可以為學生播放《父親》這首歌曲,并提問:父親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父愛如山,朱自清在面對父親無微不至的關愛時心里想什么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有沒有觀察過父親的影子,心里有什么感受?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熱情,拓展學生的思維,還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對生活的反思。
2.圍繞文本核心,進行針對性拓展閱讀
教師的責任是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準確精讀,引領其在文本語言中體味文本精髓。一些教師在對文本進行備課時會根據(jù)文本內容選取一些相同主體,相同題材、相同寫法的文本進行拓展閱讀。其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要講究方法,不對文本進行反復研讀、分析,單純的根據(jù)題材找尋與文本相似的內容“填鴨式的”塞給學生,效果往往適得其反。真正有效的方式應該對文本核心進行針對性的拓展閱讀。比如在教學《背影》時,備課教師可以選取朱祥森的《臺階》和龍應臺的《目送》進行拓展閱讀。《背影》中,在最艱難的時代,曾經彼此隔閡的父子之情最終為愛破冰,顯示父子之愛的偉大?!赌克汀分写饲榇司八圃嘧R,作者表達了對生命本質的驀然相對,感人心脾的是對生命的感懷和情感的寄托?!杜_階》中,描述了一個底層農民對于父愛的表達。對三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在全面理解《背影》主旨的基礎上,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提升能力,同時對于日后的寫作也大有裨益。
3.糾正錯誤觀念,針對文本中心進行多元解讀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jù)獨特的視角對精神世界進行探索和重組。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時,語文教師應注重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然而這種體驗必須以重視語文教學內容為前提,不能信馬游韁,對于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評價缺乏原則,一味叫好。教師應對學生的發(fā)言給予創(chuàng)造性的評價和贊許,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對文本進行思考,也驗證了課堂評價語言對于促進多元化解讀的發(fā)展起到的重要作用。這就對老師的駕御課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時,注意規(guī)范學生的價值取向,達到來源于文本回歸到文本的目的。
三、結語
語文的學習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它為學生打開了一扇認識大千世界的窗。語文教學離不開閱讀,只有將文本細讀作為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的重要方式,才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汪洋.淺談如何走出初中語文教學文本解讀的困惑—年輕教師專業(yè)成長中關于文本解讀的思考[J].商情.2013(32)
[2]楊國強.淺談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文本解讀[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