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星
摘 要: 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鄉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通過對紅塔區農村思想道德現狀的調查,查找問題,分析原因,論述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對于加強紅塔區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現實意義,并結合實際提出加強傳統美德教育的途徑和方式。
關鍵詞:農村 思想道德建設 傳統美德 教育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300-02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精神生活、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轉變。但不可忽視的是,經濟與思想道德建設并非協調并進,農村思想道德領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農民傳統價值觀和道德信仰產生了動搖,道德滑坡現象時有發生。在某些地區,良好的鄉風民俗漸行漸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生疏、冷漠,一些農民存在著“錢袋滿了,腦袋空了。生活好了,人心散了”的狀況。這些問題如果任其發展不加以解決,將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要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就必須高度重視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華傳統美德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對于解決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促進作用。
一、當前紅塔區農村思想道德現狀及問題
要搞好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就必須對當前農村思想道德現狀有個全面的了解。結合紅塔區實際,通過對春和、孫井、大營街、飛井、夏井等社區以及一些農民家庭的走訪、座談,對當前紅塔區農村的道德現狀和問題進行了調查分析。
1.村民文明意識有所提高,但傳統陋習有待改進
在文明禮貌方面,村民的文明素養有所提高。多數人在遇到人際摩擦時能好言相勸,使用文明用語。由于紅塔區農民居住環境大大改善,都是獨門獨戶的居住,鄰里糾紛基本沒有,遇事也能好說好商量,互相之間能做到謙讓和體諒。但是,農村的某些傳統行為陋習仍然沒有改觀,如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的行為,約50%的人認為這是不文明、不應有的行為,但是他們覺得長期形成的習慣根本不可能改變,因此在行為上也就不會約束自己。又如對于說話帶臟字的行為,部分村民認為這是熟人親近的一種表達方式,能夠拉近熟人之間的距離感,不屬于不文明行為,因此他們認為這在農村無需改變也無法改變。另外,夏天在公共場所光膀子、脫鞋、抽煙等不文明行為,村民們也習以為常,不以為然。
2.愛護公物意識相對淡薄
在愛護公物方面,老百姓的觀念在這方面非常淡薄,基本上沒有集體意識,破壞公共財物的情況較為普遍。他們認為公共財產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破壞或偷拿公家東西也無所謂,屬于“不占白不占”。又如,山上栽樹,如果屬集體栽種,就容易被村民砍伐,但若屬私人栽種,則不會被砍;對于各村組的公房及里面的設施設備,如果不鎖好看好,則可能被拿光偷光,在使用中也不會加以愛惜;對于門前的集體土地則會出現亂占亂用的情況,認為集體公物人人可用。在這方面,自私自利的行為較為明顯,一切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做出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來。
3.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保持很好
農村熱心人較多,助人為樂的行為也較多,鄰里之間關系也不錯,誰家有紅白喜事大家都會互相幫助,這已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被村民們稱之為無文字的約定。誰家有困難,大家也盡己所能給予幫助,在我們的訪談中聽到了許多這方面的例子。例如春和社區一組一個家庭的孩子因患心臟病,家庭困難,社區干部把這事宣傳下去后,村民自發捐款給予救助。但是,如果一個家庭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不愿為別人付出,則得不得村民們的幫助。
4.普遍能夠盡孝,但精神壓力較大
在孝道觀上,由于紅塔區社會保障體系比較普及,農村養老保險也已實施了5年,新農村醫療合作保險也已基本全覆蓋,許多老人手里也有一定積蓄,贍養老人的經濟負擔較以前減輕很多,從我們走訪的社區和多個家庭可以看出,目前我區不盡贍養義務的情況極少,各個社區因贍養老人而產生的調解糾紛也越來越少。但由于計生政策的實施,加之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雖然我區農村獨生子女不多,但對老人的照顧按地方傳統習俗大多也只由兒子一人承擔,要照顧父母甚至爺爺奶奶,普遍認為精神壓力較大。
5.愛情婚姻中存在重物質問題,離婚率逐年攀升
在愛情婚姻觀上,越來越多的人們在愛情中看重物質和金錢,即使結婚,其前提條件也是有房,而雙方感情如何則居其次。在城市離婚率居高不下的現狀下,農村離婚案件也在逐年攀升,無論是由于婚姻雙方中一方對伴侶的不忠,還是婚姻因別的問題步入死角,離婚似乎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當我們問到是什么原因導致離婚率上升的時候,無論是社區干部還是村民,大家都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現在辦離婚很方便。他們認為,在離婚案件中起碼有70%是因沖動而導致,離異以后的女人起碼有80%希望能夠與前夫復合。如果夫妻在辦理離婚手續之前能夠有相應的調解機構和專門的人員進行調解,并出示相關的調解無效的證明資料才準離婚,那么將會有許多家庭免于解體。
6.教子方面存在觀念和行為差距明顯的問題
年輕父母都知道應該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但由于出外打工,工作繁忙,也由于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使得觀念和行為有較大差距。很多家長在滿足子女物質需求的同時卻忽視了精神需求,由于隔代教養或單親教養造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孩子養成了驕縱、任性、奢侈的習氣。客觀方面,在目前考試定前程的大背景下,學校和家庭普遍存在忽視道德教育的情況,這些因素導致農村子女放任自流。據有關部門的統計,相比城市和農村,農村青少年的犯罪率明顯高于城市。
由此可見,在紅塔區農村,思想道德主流還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綜合反映,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市場經濟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對農村道德建設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如:農民對集體的依賴性減弱,重視個人和家庭利益,集體意識淡薄;有時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顧社會道德,見利忘義、不擇手段;注重享受不重奉獻,人們耽于感官享受,農村喝酒、打牌、玩麻將等成為生活常態。二是認識上的偏差。在實際工作中,一直以來存在著輕道德重經濟、一手軟一手硬的現象,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對農村經濟的巨大能動作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社區思想道德教育基本處于無人管理、放任自流的狀態。三是農民自身素質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城鄉教育差距,很多農村青年在接受完9年義務教育之后就沒有了繼續教育學習提高的機會,導致農民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偏低,造成農民自身素質有限,阻礙農村道德建設。
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對促進紅塔區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現實意義
中華傳統美德是由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凝結而成的社會道德準則,不斷地被繼承和創新。它要求我們重視自身修養,同時又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進取精神。在國家和社會巨變,國內、國外各種思想和文化出現空前大融合、大碰撞的環境下,一些人認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失去了時代價值,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形勢并逐漸摒棄了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這是導致現代道德教育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針對紅塔區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意義重大。
1.傳統的個人修養美德,有利于提高農村居民個人道德素質
中華傳統美德提倡身體力行具有普遍意義的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注重個人心理品質和人格價值的修養,推崇做個品德高尚的人。在個人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的過程中,強調要正心誠意,反身而誠,從心意身、言行視聽全面嚴格要求。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修己慎獨、篤實寬厚等個人美德,有利于消除農村傳統行為陋習,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風尚。
2.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家庭美德,有利于促進農村家庭穩定和諧
家庭是社會和諧的細胞,“家和萬事興”。中華傳統美德提倡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家庭美德。比如,人生于世、長于世、源于父母,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再如,在中國傳統的意義上,對于家庭生活的治理,歷來倡導“勤儉持家”。古人將“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作為治家原則。治家乃齊家的前提,勤儉為和睦的基礎。由家庭的和睦到社會的穩定,這對于當前紅塔區農村離婚率逐年攀升,擇偶拜金主義盛行的問題意義重大。
3.傳統文化中的為人處世之道,有利于增強農村居民集體意識
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發展中,社會大公德意識備受推崇,主張建立和諧協調的社會人倫關系。孔子說“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于禮。”孟子則提出了五類人際關系的調整準則,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在義利關系上強調“以義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后利”,倡導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形成一種根植于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最終使個人、家庭、國家高度統一起來,有利于解決紅塔區農村居民集體意識淡薄、自私自利的問題。
三、新形勢下如何加強農村傳統美德教育
1.加大宣傳力度,培育積極向上的傳統道德文化氛圍
通過村(社區)文體活動室、農村書屋以及村民自己的文藝隊伍、志愿者隊伍等,經常組織豐富的文體活動,注重對傳統美德的宣傳教育,引導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生活態度。廣泛搜集道德模范事跡材料,以戲劇、相聲等藝術形式,送戲下鄉,倡導科學、文明、進步的社會新風尚,弘揚正能量;加強農家書屋建設,注重補充傳統美德方面的書籍,為廣大群眾提供精神食糧;汲取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將道德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粘貼在宣傳欄上、繪制在村民的房前屋后,潛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導村民,形成良好的傳統道德文化氛圍。
2.充分發揮基層黨校職能,加強農村黨員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帶動村民形成更加良好的道德行為
黨員的優勢在于本身就植根于群眾當中,直面群眾,與群眾的生產、生活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模范帶頭作用和說服力遠高于教條地說服教育。而縣區級黨校直接面對基層黨員干部,應充分應用黨校教學資源,發揮黨校培訓優勢,加大對傳統美德內容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力度。特別是結合紅塔區委黨校近年來大力開展的“送課下鄉”工作,利用農村黨員各類培訓渠道,直接將中華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送到基層,提高農村黨員干部道德素質,更好地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的模范帶動作用。
3.各部門聯動,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加強傳統美德教育
宣傳、科技、教育、文化、財政、農業等部門要加大對農村道德建設的指導和支持。結合“道德講堂”等活動的開展,大力倡導移風易俗、勤儉持家、尊重勞動、珍惜幸福的農村傳統美德。可采用多部門聯合舉辦、相關部門提供教學支持等方式,將“道德講堂”送進社區,讓農村居民直接接受傳統美德熏陶。紅塔區委黨校2015年與北城街道古城社區、李棋街道山頭社區、鳳凰街道高龍潭社區聯合舉辦的三場道德講堂就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值得借鑒。
4.把傳統美德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發揮孩子在家庭中的正面影響
由于教育意識的增強,每個家庭對孩子的重視程度都在不斷加強,孩子的家庭地位高于以往任何時期。因此,一個孩子身上的良好道德行為往往能更為有效地對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產生正面影響。把傳統美德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讓孩子們時時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再通過孩子把良好的道德準則帶入家庭,促進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