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 李建德 許霞德
摘 要: 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調研立足縣區及以下基層干部思想總體狀況,探尋基層干部的客觀處境,深入分析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給他們帶來的困惑和挑戰,積極探索解決各種思想問題的方法與舉措。
關鍵詞:基層干部 思想狀況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305-02
一、基層干部思想主流現狀
通過思想調查摸底和綜合分析,我們感到當前基層干部隊伍思想狀況總體良好。著重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理想信念方面
絕大多數基層干部認為科學發展觀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引導中國發展進步的唯一正確理論,必須始終不折不扣地堅持;72%認為把馬克思主義僵化和教條化就會亡黨亡國。對于堅定理想信念,46%認為應依靠工作實踐;30%認為應依靠社會生活歷練;24%認為應依靠政治理論學習。
2.從政素質方面
大多數基層干部政治熱情較高,政治立場堅定,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較強。82%認為反腐成敗事關民族危亡;66%認為應加強思想與作風建設;41%認為好的政策要抓好落實;32%認為應加強黨內民主;70%選擇貧富差距是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問題;55%認為“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是統一的;24%認為黨應創新政治體制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
3.職業與價值認同
在職業目標上,47%的被調查者加入公務員隊伍的目的是在更高平臺上為國家和社會進步作貢獻;35%希望借此實現自我價值,得到社會認同;18%選擇生活更有保障。64%在擇業時最看重實現自我價值;22%看重工作與收入穩定;14%看重職業的社會聲望。31%的被調查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為一種崇高的信仰而奮斗;25%選擇獲得社會承認和他人尊敬;18%選擇擁有美滿和諧家庭;15%選擇生活安逸、內心寧靜;12%選擇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
4.健康狀況與綜合需求
健康方面,42%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目前健康狀況一般;35%認為目前健康狀況良好;23%認為目前健康狀況較差。健康不佳的原因,38%選擇經濟負擔較重;32%的選擇工作負擔較重;17%選擇生活無規律;13%選擇心理壓力較大。綜合需求方面,47%選擇提高工作待遇;30%選擇拓寬晉升渠道;18%選擇參加學習培訓;5%選擇明確權責劃分。在學習困難方面,64%認為工作太忙是最大困難;17%選擇家庭負擔;10%選擇自身學習困難;9%選擇領導不支持或影響晉升。
二、基層干部思想存在主要問題
以上調查表明,基層干部隊伍思想狀況總體上崇尚努力工作和奉獻精神,期望把為社會多做貢獻和實現自我價值有機統一起來,努力在職業發展與幸福生活之間取得平衡。但因基層工作矛盾復雜、任務繁重、條件艱苦等,容易形成思想和心理上的波動與重壓,產生比較明顯的異常心理,對他們的工作與生活造成較大困擾,甚至踏入歧途。
1.工作壓力下的焦慮心理
調查顯示,大多數基層干部認為所在部門的工作強度較大。有44%的認為“比較大”,認為“非常大”的超過四分之一(29%)。對于工作壓力來源,按序分別是“工作量大,出差和加班較頻繁”、“分工不明,有職無權”、各種評估和考核、“缺乏快速適應改革深化的能力”。對于影響工作積極性發揮的主要原因,排列前三的分別是“工資收入低”、“晉升機會太少”和“缺乏激勵機制”。對于基層干部而言,重壓在身引發的心理焦慮,表現在工作中就會心浮氣躁、態度生硬、求穩怕變,難有擔當。
2.生活壓力下的失落心理
調查顯示,基層干部認為當前面臨的最大的生活壓力來自于“工資調整遠低于物價上漲”,選擇比重高達66%;后面分別是“收入差距大分配不合理”、“退休養老制度改革”與“家庭負擔過重”。基層干部的生活壓力主要反映在工資收入低和退休養老的保障上。有的干部常常與同事、同學或其他干部相比,難免覺得自慚形穢,攀比失落。表現在工作中就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甚至是勤了自家地、荒了公家田。不僅使群眾容易對基層干部辦事產生“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負面形象,而且必然嚴重影響各項工作任務的貫徹落實。
3.晉升壓力下的麻木心理
調查顯示,廣大基層干部對事業追求與職務晉升的主流認識是清醒和明確的。對于影響干部晉升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因,38%的人認為是“晉升機會較少”;28%的人認為是“上級領導的主觀干預”;20%的人認為是“晉升制度中民主測評占的權重較大”;14%的人認為是“論資排輩”。晉升機會較少與存在晉升腐敗是打擊基層干部工作積極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基層干部在同一崗位原地踏步,干事創業的激情減退,呈現按部就班熬資歷、朝中無人難升官的麻木心理。此外,因民主測評占的權重較大,少數干部不考慮如何提高工作實績,而是注重表面文章,將目光集中在拉幫結派、建立庸俗的人際關系上。
4. 輿論壓力下的逃避心理
基層干部整體形象評價問題,58%的人認為“經常被誤解,形象被嚴重低估”;24%的人認為“偶爾被誤解,很少被肯定”;只有18%的人認為“基本能被群眾理解,得到正面認可”。對于基層干部形象被嚴重低估的原因,55%的人認為“媒體報道以偏概全,夸大渲染”;21%的人認為“干群互信程度低”;17%的人認為“信息不能及時公開、透明”;只有7%的人認為“干部隊伍自身存在問題”。在種種輿論壓力下,一些基層干部逐漸“適應”,形成了避難就易、避重就輕、避實就虛的逃避心理。導致一些潛在的矛盾由于得不到及時化解而長期積壓,進一步增加解決問題的難度,使基層的工作局面難有較大的突破。
三、原因簡析及對策建議
1.職權資源的有限加重了基層干部的工作壓力
越往基層,干部可支配的職權資源越少。“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干部整天以有限的權力和資源應對一些層出不窮的家長里短,干好了理所當然,稍有紕漏則上級批評、群眾責難。當群眾抱怨基層干部不作為時,大多情況是客觀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干部只能采取回避、敷衍和拖延的戰術,形式上將“矛盾控制在基層”。無形中增加了基層干部受“上壓下擠”的“夾板氣”和被誤解誤判的工作壓力。缺少必要培訓機會的基層干部,還要顧此失彼地應付上級各項考核,就難有更多的精力與群眾展開溝通和推動工作創新。這樣處境下的基層干部,帶領本地區人民群眾謀發展的自主創新和能力水平自然不容樂觀,也難以得到上級領導和人民群眾的認可。
2.對策建議
一是加強對基層干部的教育培訓。結合學習型組織建設,著力增強他們帶領群眾發展各項事業、實現共同富裕的本領;提高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二是資源向基層傾斜。縣級財政在預算中,應充分考慮從制度上給予政策支持和財政扶持,優先確保基層財政經費支出。在稅收分配上給鄉鎮留成合適的比例。同時,在債務化解工作中賦予鄉鎮較大的集體資產處理權。在工作經費、人員配置等方面為基層干部開展工作提供比較寬松的硬件環境。
三是明確職權,注重激勵。基層干部要真正能為人民群眾做事,就需要有相適應的權力。因此,我們需要給基層干部“確權”,給予基層干部與其責任相稱的、調動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的權力,讓他們的權力和責任對等起來,能夠創造性地去工作。當然,這些權力必須受到法律與制度的監督。
3.經濟收入的差距凸顯了基層干部的生活壓力
基層干部的收入基本就是微薄的工資,除去個人及家庭的生活開銷已所剩無幾。在孩子上學、老人贍養、生病住院或人情往來等需要花錢的時候往往捉襟見肘。在相形窘迫的生活狀態下,少數干部“身在曹營心在漢”,積極于個人創業增收,必然難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在忍受世俗環境“表面風光比如經商”的思想折磨下逐漸滋生對當前工作的厭倦與迷茫。縱然是基層干部有“脊梁”,也難以在譏笑和謾罵中長久堅持。因此,對于基層干部既要嚴格要求,加強管理;又要充滿人文關懷,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后顧之憂。保證他們同步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過上有體面、有尊嚴的生活。
4.對策建議
一是強化基層干部黨性修養。我們理解基層干部的現實困境,卻不能渲染和縱容這種情緒。要經常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廣大基層干部的黨性修養,充分認識為人民群眾服務正是基層干部價值所在,筑牢甘于清貧,廉潔奉公的思想根基。
二是適當提高基層干部工資待遇。相對于那些從事工商業甚至部分外出務工群眾,基層干部確實存在逐步淪為“低收入人群”的尷尬。合理提高基層干部的工資待遇,不是要“高薪養廉”,而是要穩定隊伍,增加他們為民執政的“底氣”。
三是切實解決基層干部的實際困難。一線工作的基層干部往往存在夫妻分居、子女就學、偏辟鄉鎮工作時間長等實際困難和問題,主管部門應積極創造條件,以合情合理合法的組織關懷努力幫助解決。一時不能或無力解決的,要做好說服解釋工作,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組織的溫暖。
5.干部成長的瓶頸積聚了基層干部的晉升壓力
從政治覺悟看,黨的干部不論干什么都是為人民服務。但客觀地看,基層干部成長的瓶頸是不爭的事實。基層除了行政層級的臺階,還有若干平行的“隱形”臺階。比如一個鄉鎮干部可能要先當某某干事,再當黨委委員。在黨委委員里,他可能還得先當宣傳委員,再被提拔為組織委員。然后才能干副鄉長、紀檢書記、副書記、鄉鎮長、書記。這樣,每個臺階走兩三年,沒走多遠就離退休不遠了。再加很多崗位的“空降”干部,大大擠壓了廣大基層干部的晉升空間。對于基層干部來說,群眾的尊重和擁護、自身的名譽和地位當然要靠自己干出來。但德才兼備,業績突出的基層干部更加需要,也應該得到組織的認可。
6.對策建議
一是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選拔干部更加注重“眼睛向下”,樹立良好的用人導向。比如加大選拔優秀村干部進入鄉鎮公務員隊伍的力度;以優秀基層干部為主體定期選拔一些進入上級機關領導;積極支持干部到貧困地區和基層掛職鍛煉,使之成為發現和培養優秀基層干部的重要渠道。
二是尊重和滿足基層干部的合理要求,解決干部晉升的公平性。基層干部的價值追求與社會價值的實現畢竟主要通過人民群眾的認可和干部職位的晉升來體現。要讓真正愿意給群眾做事的高素質的干部感覺到,在基層工作跟在縣直、市直機關一樣有尊嚴有地位。因此,從制度設計上要為基層干部確權、正名、立位,給他們應有的社會政治地位和尊重。
三是適當壓縮基層干部晉升的隱形臺階。在公平規范的前提下,拓寬基層干部發展的空間與領域,不搞僵化教條的“論資排輩”。在有“空降兵”的同時也多一些“上調生”,采取見習培訓、掛職等形式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進行基層與上級機關干部之間的交流使用,適當壓縮基層干部晉升的隱形臺階,有利于消解基層干部的晉升壓力,穩定積極向上的干部隊伍。
7.媒體監督的濫用放大了基層干部的輿論壓力
作為一種有效的社會監督形式,大眾傳媒的強勢介入對于促進基層干部工作作風的改進具有重大作用。但對于大部分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基層干部來說,因為少數干部素質低下而“躺槍”、“被污名化”,顯然有失公允。在利益驅動和個人成見交織下的新聞炒作,一些鄉鎮干部工作中的難作為、不作為和亂作為的行為被過度渲染。這種不論青紅皂白讓人民群眾把矛頭對準基層干部,丑化矮化基層干部形象的狀況,讓基層干部倍感無奈與委屈。可能導致基層黨群干群關系趨于緊張,動搖黨的執政根基。這一點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和深刻反思。
8.對策建議
一是健全信息公開透明制度。一旦出現突發性事件,囿于“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信息不對稱”,群眾不自覺就產生無限遐想。盡管很多遐想后來被證明實無其事,但在這個過程中被傷害的基層干部形象卻得不到及時修復。陽光是最好的清醒劑。公開透明必要信息,可以促使基層干部將正常工作置于廣大人民群眾的視野之內,從而讓群眾對他們的工作準確判斷,乃至理解與支持。
二是整頓工作作風,提高干群互信度。少數基層干部工作作風不正,存在相互推諉、空口承諾和新官僚主義等行為,使基層干部的信任度逐漸流失。部分民眾在謠言面前寧可相信謠言也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干部,自然不會對基層干部形成良好的形象認知。為基層干部整體形象正名、減壓,迫切需要深入持續地整頓基層作風,構建健康的干群互信關系。
三是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一方面,對基層干部中的不良現象要堅決嚴肅處理,堅定人民群眾對干部隊伍的信任;另一方面,廣泛宣傳報道基層干部的正面形象與優秀榜樣,全面反映基層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等真實情況,對那些不顧事實、故意抹黑基層干部形象的做法要堅定回擊,必要時可以依法捍衛基層干部的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