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良
摘 要: 民間藝術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環節,民間藝術生存的原理如同生物學中生態系統,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斯圖爾德提出的“文化生態學”概念,讓人們認清民間藝術的生存和發展不是孤立的,與它所生存的社會、文化、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文化館承擔著對民間藝術的保護傳承的職責,本文從民間藝術和其生存環境關系的視角切入,闡述文化館在民間藝術生態環境中可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民間藝術 文化生態 文化館作用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318-02
一、民俗文化、民間藝術
“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民俗文化是民間群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它具有普遍性、傳承性和變異性。”廣義上說,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說,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包括了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民間藝術實際上是民俗文化的藝術表達形式。
二、文化生態學
根據斯圖爾德文化生態學理論,人類學的生態研究可以分決定論和互動論。決定論又分為文化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文化決定論認為“文化決定了一個地區或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而最終決定了其現有的生態樣式”;而環境決定論則認為一個地區的地理自然環境使該地區形成起獨特的民族文化風貌。互動論則認為文化與環境起到的作用是相互的,當人們的生活被自然地理環境主導時,那環境對文化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遼闊而多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統一文字,錢幣,度量衡等,這些文化因素又開始影響著當時人們的生活,秦始皇主旨建造的都江堰,靈渠等又連接各種江河流域,使得自然環境又發生了變化。可以把互動論看作是介于環境決定論與文化決定論之間的一個理論,文化生態學正是基于這種互動論而產生的。文化生態學為理解民間藝術的生態系統奠定了基礎。
1.民間藝術生態系統
“民間藝術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由民間藝術群落及其環境組成,借助于各種文化的功能規制(觀念、思想、信息)所聯結的龐大的、結構復雜、功能多樣、因素眾多并具有高度協調和適應能力的穩態系統。”民間藝術就是在這個生態平衡的系統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
1.1民間藝術生態鏈
“民間藝術的構成包括民間藝術的物質載體,民間藝術的思想觀念內涵,民間藝術的功利功能,民間藝術的造型形式等。各要素之間有著嚴格的前后承接關系。”自然和社會文化環境影響了民間藝術的形成,中國是個古老的農業社會,歲時節令中基于與農業生產有關的信仰而產生的各種節日,對民間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民間藝術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是辟邪祈福、趨利避害。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是民間藝術的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也是民間藝術生態鏈完整和穩定的根本條件。民間藝術最開始存在的意義便是服務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這些生命訴求,民間藝術形態在社會環境中的普遍存在又成為社會環境構成的一部分。這樣就形成了民間藝術生態系統的一個循環,構成民間藝術生態系統的穩定結構。但在民間藝術生態系統中各個因素環環相扣,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而處于波動之中,穩定的生態系統是維持民間藝術生存的關鍵,如果生態系統崩塌,會導致生態系統的失衡。
1.2民間藝術與地理環境
民間藝術的獨有的地域特點和人文風貌都是基于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而形成的,尤其是加工材料和工藝,形象和功能都體現著地理環境強大的影響力。自然環境是民間藝術的形成基礎,但不是促使民間藝術發生變化的關鍵。民間藝術是受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共同作用影響的,因此研究民間藝術在考慮到自然地理環境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社會環境。
1.3民間藝術與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是民間藝術生態圈重要的條件,占主導地位。社會的發展是客觀的,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民間藝術不能脫離當時社會所需要的實用功能,它在滿足民眾的精神性和物質性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存在。對民間藝術傳承人來說,社會需要是激發他們創作的動機和動力。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機械化的普及,農村社會的變革和手工藝的逐漸變化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民間藝術的功能、審美、創作人的身份等如不隨之適應變化,將無法適應這個生態系統,導致失衡。
2.民間藝術生態系統失衡
在《民間藝術生態系統失衡解析》文章中指出:“民間藝術生態系統也存在失衡的情況。當下,經濟全球化,便利的交通拉近區域之間的距離,信息交流空前快捷,文化的交流異常活躍,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改變了農村的社會結構,改變著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存模式。”在民間藝術生態系統中,社會環境變遷打破了封閉的文化環境,農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逐漸被取代,動搖著民間藝術的生存基礎,人們對一些宗教和自然信仰的喪失動搖了民間藝術功能需要,從而波及到民間藝術生存。老藝人人衰藝絕,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藝失傳摻假,一些經典的民間藝術,也面臨生存發展的艱難。
那么,在當前民間藝術面臨的生態環境中,文化館可以起到什么保護作用嗎?
三、文化館在民間藝術保護中起到的作用
一是民間藝術晴雨表的作用。民間藝術來源于最基層的生活環境,數量多,分布廣,生存發展境況不盡相同,一些民間藝術逐漸喪失了繼續生存的環境,日漸萎縮。雖然有的學術調研可能會專題性針對某個民間藝術項目做研發,但要把民間藝術保護傳承作為常態化的工作,需要形成專門的保護機制和體系。隨著國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館在挖掘、整理、保護、傳承民間藝術的過程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化館的管理體系范圍涉及省、市、縣、鄉、村,各級文化網絡都有群眾文化工作者從事一線的工作。他們可以直接接觸到最基層的民間藝術生存狀況,對民間藝術的發展流變提出第一手的信息和資料。各級文化館可以立足民間文化發展,培育本土文化資源,把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列為重要工作之一,制定本地民間藝術普查規劃,對民間藝術的品種、分布、技藝、演變、傳承關系、風格流派、從業人員、生存情況、市場前景等做詳細的調研,采集文字、圖片、影像信息等,體現民間藝術的完整性、真實性和準確性。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做到數據采集標準,內容描述貼切,并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數據資料的錄入,建立民間藝術資料檔案和數據庫。因民間藝術種類繁多,存續狀況和瀕危程度不一,文化館在普查工作的基礎上,可對本地民間藝術的存續和保護情況進行分類,分析本地民間藝術生存發展的存在突出問題和瓶頸,區分保護目標的輕重緩急,為制定民間藝術的保護傳承措施提供準確詳實的依據。盡可能的將民間藝術還尚存的內在生命力和外部環境做一個搭橋,建立溝通交融的渠道,讓政府這個強有力的外部作用力了解到民間藝術的生存狀況,并有機會和通道參與到其中。
二是民間藝術傳播器的作用。民間藝術技藝的傳承,人是最關鍵的因素,很多民間藝術技藝靠的是口傳心授,技不離手,代代相傳,累積起來的經驗就是技術。而現在中國的民間藝術由于外部力量震蕩使得民間藝術發生了斷層,手藝傳承的青黃不接,內部生命力變得薄弱。因此要激發民間藝術的內在生命力,必須保護民間藝術傳承人這一群體。
但是,民間藝術傳承人多生活在于鄉村,流傳在民間,與現代生活脫離甚遠,生存越來越困難。民間藝術技藝人傳承多是慢工出細活,環境簡陋、工作辛苦,收入不高。呈現出一線傳承人年齡越來越大,力不從心,年輕人因看不到傳承的價值和效益不愿拜師學藝的困境,有的老傳承人帶著滿身的技藝,無人傳承,遺憾離去。
在保護民間藝術傳承人的過程中,文化館可以發揮傳播器的作用。傳承人是民間藝術傳播主體,通過全面的調查,尋訪一線民間藝術傳承人,理清傳承脈絡,找準瀕臨失傳,急需傳承的項目和傳承人,重點搶救和保護有影響力的傳承人。開設民間藝術傳承培訓班,設置培訓計劃,擴大宣傳招收傳承培訓班學員,特別是年輕學員,為他們的技藝傳承提供免費的場所和條件,讓傳承人感受到社會的尊重和關注,提高他們傳承的使命感;讓參加培訓的人領略到民間藝術的精華和價值所在,提高他們學習傳承的興趣,保護民間藝術的傳承; 讓有代表性、傳承能力強的傳承人得到相應認可,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和自信心。
同時,文化館在保護傳承人的過程中,要注意對代表性傳承人所掌握技藝傳承的過程進行真實、全面的記錄,特別是用影像記錄展示技藝動態的全過程,建立數據庫。為傳承人著書立傳,通過一線傳承人口述歷史的方式,全程記錄傳承人的傳承譜系、從藝生涯和技藝傳承情況,反映民間藝術流變原始真實的發展的過程。
三是民間藝術緩沖帶的作用。傳統民間藝術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于是人們提出應該讓民間藝術市場化、產業化,讓市場成為民間藝術的“救世主”和“保護神”。然而在市場的沖擊下,一些民間藝術卻開始背離了其本來的藝術真諦,迫于生計的一些民間藝術開始屈從于市場,于是失去了本真,流水線般的藝術成了粗糙的復制品。
文化館在保護傳承民間藝術和民間藝術對接市場的過程中可以起到緩沖帶的作用。文化館在對本地民間藝術調研、保護的工作中,可以準確地挖掘和把握其傳統的精髓和內涵,在這些民間藝術面對市場時,傳統和創新沒有不可調和的沖突,文化館可以在民間藝術對接市場的過程中注入風險意識、創新意識、市場意識,使得民間藝術在從事產品經營的過程中,既能注重市場需求、消費者心理以及市場競爭,又不浮躁、唯利是圖,從而推動民間藝術向內容豐富化、形式多樣化以及參與廣泛化的方向發展。文化館在民間藝術的保護和改造創新中尋求一個合理的度,選擇與之對應的消費群體,逐步開拓市場,在市場競爭中獲取一席之地,起到緩沖帶的作用。通過發展民間藝術產業文化,形成品牌,在提供健康精美民間藝術作品,滿足大眾文化消費需求的同時,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只有解決民間藝術自身生存,才能有多余的資金來推動民間藝術的發展。民間藝術發展既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滿足自身傳承的要求和大眾日益豐富的文化生活需要;又要走向社會,面向大眾消費者,實現其經濟價值。
四是民間藝術助力器的作用。很多民間藝術因為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由興盛逐漸萎縮,傳承人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文化館在保護傳承傳統民間藝術中,可以通過搭建平臺,牽線搭橋,做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的助力器。有一個成功的案例讓人很受啟發:2016年春節前,淘寶眾籌聯合“故宮淘寶”,由年輕設計師與高密剪紙、朱仙鎮木版年畫等非遺傳承人合作,眾籌推出手工制作的年貨制品,大受消費者歡迎,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讓古老的、曾經少人問津的民間藝術再次“火”了。用年輕時尚的設計語言呈現傳統手藝,用現代人易于接受的審美標準與古老的民間藝術精華相融合,不失為一條民間藝術生存發展之路。
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快速發展,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也在向“智慧”和“互聯網+”轉型。文化館應該將傳統文化藝術融入信息社會并進行繼承創新、繁榮與發展。需要用互聯網思維,構建一個全方位覆蓋、多終端訪問、跨平臺、多通道發布的,網民可通過電腦、手機享受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務。文化館可以把在一線收集到的本地最多最全的民間藝術資源進行整合、展示,擴大民間藝術的知曉度。要抓住大眾認知和參與民間藝術的發揚,特別是吸引頻繁登錄社交工具、互聯網游戲、電商交易的使用群體來關注。構建設計師網上沙龍,為設計師與民間藝術之間搭建一個交流空間,藝術作品展示平臺,將網上沙龍打造成設計師聚集交流互動和宣傳本地民間藝術的窗口。走“互聯網+文化”的發展模式,以“創新是最好的保護”為宗旨,將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既保有較高的文化含量、雅俗共賞,又能創造經濟價值,反哺民間藝術自身的發揚光大,相得益彰,共同出彩。
四、結語
在社會環境的變遷中,民間藝術所處的生態圈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現階段正處于變化的關鍵點。文化館是直接通過藝術形式與群眾接觸的機構,文化館的職責就是為群眾服務,也負責將藝術帶到群眾中去,文化館可以在民間藝術發展中的擔當重要角色。秘魯民間藝術“激情”演唱組的負責人卡塞雷斯說,一旦用你的藝術感染了受眾的心靈,你就不用再害怕它會受到冷遇甚至消失了,因為這種靈魂的觸動會促使他們一起來關注、繼承和保護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