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榮芳
摘 要: 學術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哲學精神所在,學術的前進與知識文化的積累需要學者付出艱苦的勞動。學界的學術道德水準直接影響到科學界的發展。然而近些年學術活動失范、學術失德問題日益嚴重,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目前,反思學術道德問題“重建學術道德規范”已經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學術 失德 重建 機制 紀律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326-01
一、學術失德現象的具體表現
“學術”一詞在古代來說是指學習治國之術。曾經記載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 。”《史記·張儀列傳》:“始嘗與 蘇秦 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 張儀。”西方國家學術一詞Academia這個詞來源于地名(Akademeia)。這個地方位于古代雅典的外圍。柏拉圖學園曾經建體育館以此命名,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學術內容逐漸細化,各類專門的學術領域逐漸出現,研究內容也越來越有針對性。失德一詞,是指過錯;罪過;失誤,在這里是說學術通過不恰當手段獲得榮譽和利益的學術失德的行為。《詩·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餱以愆。”現在我們也可以看到學術界失德現象還是很嚴重的。例如學術論文的發表、學術規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都出現了學術失德的情況,具體表現在:
1.學術結果的陳舊
近些年看學術界中腐敗現象千奇百怪,但是很多學術成果都是一直在重復前人的研究,而沒有真正做到標新立異,將過去的學術成果翻來覆去地說,所以最后會造成一些陳腔濫調,造成學術界的糟粕。
2.學術形式主義嚴重
形式主義(formalism),指在藝術、文學、與哲學上,對形式而非內容的著重。有形式主義行為的人,被稱為“形式主義者”。但是在學術界,這并非是一個好詞,首先是學術形式上,就是說有些論文為了湊字數,而去長篇寫論文,并非真正論述文章。再次就是有的職員需要“學術”評職稱,花大價錢請別人寫論文,或是請別人發文章,并且還署名一些學術大師的稱號去發表自己的文章。于是就有好多人其實并沒有看很多書,也并沒有鉆研很多知識,但之后論文發表了成為了“高學歷者”;最后是利用學術去掙錢,許多人也有那樣的才華,但是并不是真正為了學術研究,而是以此去炫耀,去賣給別人掙錢,這也是及其不好的情況。
二、探析學術失德想象背后的問題
隨著我國科技的進步,思想體系的完善,一定程度上促使一大批人是為了趕時代的潮流,而單位、學校等也為了提高自己的聲譽和名望,積極鼓動人們去發表論文來提升個人和單位素質。所以“涌現”出了一些快速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遵守道德規范的人,使得學術成為了欲望的“犧牲者”。
1.學術失德反映的學術機制問題
這樣的情況是近幾年來發生比較頻繁的,很多學術機構、高校,在制定評價標準時,過分追求數量的傾向,過份強調質量,導致這樣情況的發生,至于學術機制本身的科學性、完善性,求量不求質的結果必然導致學者只追求表面文章,不重視本質思考;只追求刊物級別,不重視文章內涵,甚至為了達到數量上的要求,走向學術失德。
2.學術失德反映的學術紀律問題
目前我國學術界缺乏一套為絕大多數學者、編輯、出版者所接受的學術道德體系,也缺乏對已發現的學術失德行為進行有效懲治的“懲罰”力度。學者無道德標準可依據,管理者以數量取勝,又缺乏懲治措施,所以不僅要有“批判的武器”,還需要有“武器的批判”即把這種失德的懲罰力度付諸于實踐。從個人學術道德視角出發,由于社會誠信意識的缺失,潛在地導致人們忽視誠信的趨向,在一些人心中,學術研究就失去了誠信的支撐,學術無信必然導致學術“失真”并衍生出學術失德現象,甚至學術腐敗。學術道德的失去,就像電腦中沒有安裝“殺毒軟件”一樣,很容易“中病毒”,有可能導致整個學術界的墮落。
三、重新樹立學術道德的威信
學術失德現象是對“學術”一詞極大的褻瀆,追求學術研究中應有的浩然正氣和實事求是精神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杜甫是中國古代典型的“知識之士”。從他身上折射出中國古代“士”的人文精神, 即“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以及“仁民愛物”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后人為之欽佩,所以刻不容緩。
1.樹立良好的學術道德規范行為
學術道德的規范要求我們在寫論文時的嚴謹性,關系到學術道德的旗幟飄向何方,在學術道德規范方面應該在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增強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尊重學術客觀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采取有效措施,對于那些鞠躬盡瘁、潛心鉆研的學術工作者,一旦取得重大學術成果,應該予以重獎,盡量不搞形式主義、文本主義等不良行為,同時應該進一步完善學術體系,不要讓“學術”一詞與所謂的“形式主義”相聯系,真正做到“學術”的純潔。
2.樹立良好的學術道德自律行為
對于好的學術文章,應予以褒獎,對于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要給予嚴厲打擊,決不手軟,因為懲罰措施只有真正觸動了違反者的利益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要加大懲處的力度,確立法制應有的威懾力,強制性地約束人們遵守學術規范,維護學術道德和學術的尊嚴。而且應該形成學術監督的良好氛圍方,成立專門的學術檢察監督機構,甚至還可以建立全國聯網的監督網絡。通過“德”與“法”的兼治,讓那些學術造假、學術腐敗者付出沉重的代價。樹立學術道德自律是一項長期任務,只有從行為上、心靈上真正遏制、杜絕這樣的事情,才能還學術界一片“藍天”,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互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展學術。
四、結語
俄國作家伊萬·安德列耶維奇·克雷洛夫曾說過:“無知的人就跟豬一樣的盲目,他們嘲笑知識,譏笑學問,鄙夷地把學術的成就一腳踢開,卻不知道自己正享受著學術上的一切成果。”學術是華夏民族文化的精華所在,學術道德的樹立需要共同去努力,維護我們僅有的一片“藍天”遵循學術道德也是我們做人的底線所在,將“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更好地結合在一起,還學術界一個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陳曦.論學術規范與學風建設[J].揚州:揚州大學學報,2005
[2]肖瑞峰,徐斌,袁亞春.構建學術道德遏制學術腐敗[J].北京:中國圖書評論,2002:(7).
[3]孫素麗.堅持學術道德是學術規范的關鍵[J].山東: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
[4]俞吾金.學術規范的靈魂是學術創新[N].中華讀書報,2004-11-24.
[5]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