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旭
摘 要: 為深入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會議精神,加快我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意見》,特制定如下實施意見.以期為我們用城鄉一體化發展思路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 扶貧工作 全面小康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337-01
一、立足貧困實際,用城鄉一體化思路抓好扶貧政策的落實
一要按照實際情況謀劃扶貧攻堅工作。在扶貧政策的落實和資源的配置上,既要立足當前,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緊迫的事情做起,也要著眼長遠,明確遠期目標,有計劃、分步驟的扎實推進,切實做到精準、精確、精細,決不能“撒胡椒面”。在扶貧項目的實施管理上,省上已將扶貧項目審批權下放到縣,確定專人調度指揮,加強跟蹤協調,切實做好項目實施和驗收工作,使扶貧項目盡早惠及貧困群眾。在資金的投入使用上,要建立健全協調統一的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對扶貧資金的精細化管理和使用。
二要按照一體化要求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發揮省上“1+17”精準扶貧工作方案的政策效應,對接小康目標,以農村道路、飲水安全、住房改造、環境整治、信息暢通為重點,堅持規劃設計一次到位,有序推進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住房、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覆蓋,促進城鄉基礎設施銜接互通、聯網共享。針對環縣實際,我們計劃在到村基礎設施建設上做到“兩路兩電一水一房一網”7個全覆蓋。
三要按照均等化標準配置公共服務資源。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均衡分配機制,把公共服務資源的投入,由城鎮為主轉變為更多地向農村傾斜,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居民開放,使農村居民能夠與城市居民一樣同等享受公共基本服務。在環縣,計劃做到“兩教一所三站三中心”9個標準化建設全覆蓋,即每個村都要有標準化的村小學校和幼兒園、衛生所、科技推廣站、防疫站、垃圾收集站、文化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村級自治組織活動中心。同時,積極開展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把城市現代文明引向農村,進一步解放群眾的思想觀念。
二、創新移民模式,用城鄉一體化思路促進貧困人口的轉移
一是政策移民。針對環縣山大溝深、自然條件嚴酷的實際,計劃分三個層次建設:在縣城,規劃建設3處農民城,安置群眾1000戶以上。在21個鄉鎮,規劃每鄉鎮建設300至500戶的集中搬遷安置小區。在9個中心村,規劃建設低標準安置小區進行過渡,以適應城鎮化發展。
二是教育移民。扶貧扶智,扶智強能。一方面,積極發展貧困地區農村學前三年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讓山區孩子能夠公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學習借鑒四川的“9+3”計劃,依托省內外職業院校豐厚的教育資源,對“兩后生”進行“點菜式”免費培訓。
三是勞務移民。結合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的實際,引導山區貧困群眾向縣城和中心集鎮有序轉移,將進城務工人員培訓、就業、安居和子女就學等緊密銜接,解除勞務人員的后顧之憂,確保勞務收入能占到貧困群眾收入的60%以上。
三、推進產城融合,用城鄉一體化思路為群眾轉移創造條件
一是要切實解決群眾的“憂”與“愁”。讓農民進城,必須始終把農民利益放在首位。由于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目前農民普遍存在“前瞻有愁”、“后顧有憂”的情況。當前關鍵的就是要積極行動,不斷加大進城貧困群眾與城鎮居民在享受住房和社會保障等政策方面的銜接落實力度,努力使進城農民與城鎮居民享受完全平等的權利和福利;另一方面,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
二是要切實增加群眾的就業機會。移民搬遷要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穩定就業是主要因素。當前,緊要的是把縣城工業園區建設作為推進精準扶貧的有效載體,不斷完善縣城工業園區各項配套設施建設,同時積極培育發展農技、農機、農資、倉儲、運銷等生產性服務業,帶動發展各類第三產業,努力為進城農民創造就業崗位,讓農民在有序轉移過程中實現增收,確保農民進城鎮有事干、留得住、不回流,真正實現“非農化”轉移。
三是要切實加大城鎮化建設力度。認真落實我省新型城鎮化規劃,創新投資模式和投融資機制,大力推行PPP模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城鎮化建設,要積極發展有特色的城鎮,引導有愿望進城的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后向小城鎮聚集,有效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扶貧開發效率。
四、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留在農村勞動力的收入水平
一要抓好金融貸款支持。實施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程是我省破解貧困群眾貸款難題的大膽突破和積極嘗試。對于環縣這樣一個貧困人口多、扶貧資金嚴重短缺的縣來說,現實意義尤其重大,今年第一批政府貼息放貸1.7億元,重點向支持帶動貧困戶增收的合作社、龍頭企業傾斜,向發展草畜產業的農戶傾斜,著力解決貧困群眾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
二要積極培育主導產業。部分貧困群眾向城鎮的轉移,使留在農村的農民資源和要素占有量提高,迫切需要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產業鏈的延伸,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和精細化發展,進一步發展壯大當地主導產業。對于環縣來說,就是要依托土地廣闊的優勢,把最能體現比較優勢的草畜產業和小雜糧產業做大做強。
三要突出致富能人帶動。大力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通過土地向能人和新型經營主體流轉、扶貧貸款指標可以與新型經營主體幫扶掛鉤等辦法,使致富能人和新型經營主體獲得更好發展,同時帶動貧困戶穩定獲得土地收益、勞務報酬和入股分紅,促進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參考文獻
[1]劉立勇. 深化“三農”改革 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J]. 長江論壇,2015,05:5-11.
[2]程明英. 嘉峪關市精準扶貧的經驗與啟示[J]. 甘肅金融,2015,10:50-52.
[3]劉玲. 創新思路 真抓實干 實施精準扶貧工程 實現整體脫貧目標——陜西省延長縣精準扶貧工作匯報[J]. 新西部,2015,0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