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摘 要: 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在道教。在當今社會,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將在當代科學、治國思想、生態倫理觀、當代教育、生活智慧等方面提供借鑒,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正能量。
關鍵詞:道教文化 價值 影響 智慧
中圖分類號:B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357-02
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這不僅表現在它對中華傳統文化——道家思想、儒家倫理綱常、墨家思想等思想的吸納,而且對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世紀里,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將在當代科學、治國思想、生態倫理觀、當代教育、生活智慧等方面提供借鑒,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正能量。
一、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
1.道教文化在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不少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它的營養成分,成為它的思想淵源的一部分
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有諸子百家的興起,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在秦漢之際,法家和道家,曾先后一度處于統治的地位。后來,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這個儒術已經不是孔子時候的儒術,而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吸收了陰陽家和道家等思想在內的宗天神學。隨著道教的產生和佛教的傳入,便一直是道儒佛三教一方面彼此互相對抗、互相斗爭;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
2.在道教文化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又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過巨大而復雜的輻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響
其某些影響至今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構成中仍然不可忽視。概括起來,主要有對中國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政治、道德倫理、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等領域方面產生影響,這里主要探討對民族心理、民族性格領域產生的影響。此外,道教對民間的風俗習俗和民間信仰,也有重要的影響,如崇拜三官、灶神、土地神、財神、等,都和道教有密切關系。
二、道教文化當代價值和積極影響的淺層次分析
1.對于當代科學發展的啟示意義
道教對自然、對人體自身的探索,產生了一系列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道教含有古代的科學成份,為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道教的原始科學主義可以與當代科學相接通,從而建構新的科學殿堂。事實上,已經有一些當代自然科學家在道教中發現了與最新科學之間的某種相似性,并運用這些方式來解釋當代科學所面臨的新問題。可以說,“道”對于當代化學、物理學、宇宙學、人體生命科學等都具有借鑒意義。
2.對于治國思想方面的啟示意義
道家的尚和、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對治理國家來說還是很重要的。首先,道家的治國思想注重道法自然,告誡統治者不要去做有違天道自然的事情。他們認為治國者治國必須效法天道,建立一套完善而穩定的法律制度。其次,道家強調“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指認的思想都應該符合客觀的自然法則,循禮而舉事。道家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要君主管理國家,而是秉要執本,把握好上層綱領,不過多的干涉臣下的具體施政措施。道家思想在社會中的積極應用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因而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可以說這是道家思想治國安邦的一次成功實踐,也印證了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正確性。
不僅如此,西方很多國家在處理國際事務時也都有對道家思想的借鑒。在我國,更多方面的改革和道家思想有一定的契合度,主體需求轉變,從而各司其職,在自己的主體地位上進而“無為而治”,一切問題即迎刃而解。道家思想在我國當今社會的應用:改革開放三十七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有了很大發展,但同時各種矛盾也充斥在社會中。我國正處在一個轉型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轉變導致了很多新的問題,在四個全面戰略、五大發展理念的實施過程中處理好這些問題和矛盾才能有效的穩定社會,實現社會經濟的長治久安。
3.對于生態倫理觀的啟示
當今的生態環境惡化在一定范圍內得不到遏制,都是人對地球資源無休止的破壞性掠取所造成的。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有機的同構互感整體,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對自然界的開發應遵守某些道德準則,應充分認識自然界的規律。道教生態倫理觀主張對宇宙萬物都施以仁慈的愛心,主張尊重自然界萬物的屬性,讓宇宙萬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發展,不橫加干涉。在人類面臨新發展、走向未來的進程中,道教關于尊重、服從、歌頌自然的人天觀和生態觀,發人深省,對解決人類生存危機是有其現代意義的。
4.對于當代教育的啟示
4.1強調個性發展
“道法自然”就是尊重和發展人的個性。順應自然的教育活動就是應當尊重學生,從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這對今天的素質教育有重要指導意義。強調教學中應充分發展學生個性,這也是與以往的“應試教育”的區別之一。正如盧梭說的:“人要成為自然所創造的人,而不是人所創造的人。”
4.2培養學生的主動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家要人們象水那樣,柔弱利他。反應在教育上就是“效法自然”的因勢利導的啟迪學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效法自然”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獨立思考的興趣。這就要求老師不能再進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而是引導激勵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培養學習的主動性。
4.3以德化人的德育觀
在政治上道家要求統治者“無為而治”,施行“不言之教”的方祛教化人民。那么在教育問題上“行不言之教”就是強調老師的“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不需要語言的教導而是以自己的良好行為,為學生樹立規范,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為此,筆者建議在教育系統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反復強化以德化人的德育觀的師德教育理念。
5.對人類生活智慧的啟示
5.1濟世利人的社會責任感
道教經典《度人經》有一句口號:“仙道貴生,無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僅要“度己”,而且要擔負起“度人”的社會責任。度人的方式很多,如以我之德行去感化他人,以我之能力去幫助他人,以我之學識去教導他人,以我之宗教修持為大眾服務等等。只有積極地為社會作貢獻,功德圓滿,才能名登仙籍。
5.2慈愛和同的處世方式
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受到各種社會關系的制約。社會和諧有序,個人才會有美好的人生。道教提出,每個人都應該具有慈愛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對待他人、樂人之成,憫人之苦,濟人之危,平等一心,和同切。道教對人際關系的理想境界的描述是“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度人經》),即所有的人,不分親疏,都互相仁慈友愛,沒有血緣關系的人都像血親那樣親密。如果每個人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導,世界一定會和平安寧。
5.3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
推崇儉樸的生活,反對奢侈浪費,是道教的傳統美德。筆者認為,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崇儉抑奢的古訓仍然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繼續發揚道教的崇儉抑奢思想,在消費活動中,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從;多一些實在,少一些虛華;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縱。
5.4清靜恬淡的精神境界
道教引導人們放眼于廣闊無垠的天地自然和歷史長河之中,從一時一事的是非、得失、榮辱中超脫出來。這就需要有一種清靜恬淡的心態,淡泊名利,隨遇而安,流逝了的不去強求,來到了的也不躲避,始終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道教的這種思想能夠引導人們冷靜地面對曲折的人生,勇敢地承受無法避免的挫折和磨難,從而保持心理的平衡,確立健康的人格。無論人生的失敗者還是成功者,都可憑借它詩意地棲居在這大地上。
5.5抱樸守真的價值取向
抱樸守真即固守人的純樸自然的本性,反對人性的扭曲和異化。抱樸守真意味著誠實不欺;意味著堅守節操,不隨波逐流,不朝秦暮楚。可見,抱樸守真是人的多種美德的匯合處。只有抱樸守真,才能消除人與人之間各種人為的障礙,形成一種和諧融洽的人際環境;才能更好地表現和發揮人的價值,促進社會的有序發展。只有抱樸守真,才能獲得恬靜曠達的心境,養成淡泊灑脫的胸懷。
5.6性命雙修的養生思想
道教有完整系統的養生思想,有各種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值得現代人認真挖掘。道教基于形神統一的生命觀,提出性命雙修的養生原則。性指心性,命指身體。性命雙修就是既要通過身體鍛煉優化人的生理功能,又要通過心性修養凈化人的靈魂。這跟西方養生學只注重飲食衛生和身體鍛煉是完全不同的。道教的養生學是整個人生修養方法,借這個方法去達到“天人合一”、“道我一體”的人生最高境界。放眼當今商品化社會,競爭激烈,令人心理緊張,情緒焦慮,心理病人數量逐漸增加。如能學習借鑒道教的心理控制方法,可以緩解個人的焦慮情緒,減輕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教義的精華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普遍愿望,早已溶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筆者認為,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剔除道教神秘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糟粕,注入時代文化的精華,積極引導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道教文化。作為華夏民族的傳人,我們應接下前人留下的種子,繼承和發揚光大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正確地認識和對待道家及道教文化,仔細地研究和發掘其中所蘊含的寶貴資源,使其為我們當代人求發展、謀福利、筑和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正能量。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第17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 第 1 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 年版
[3]于述勝.《道家教育智慧的現代啟示》.2004年1月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
[4]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22輯):現代生活專號第128 頁
[5]南懷瑾.中國道教發展史略.第268 頁
[6]謝清果.先秦兩漢道家科技思想研究.第175 頁
[7]韓永和.老子傳統生命學解析.第22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