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超
摘 要 如今,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愈發成熟,微信己經成為當今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微信朋友圈曬自拍的現象也逐漸在朋友圈興起、盛行。文章基于傳播心理學的視角,從心理根源、心理功能和心理動機三個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理論分析,發現在微信朋友圈曬自拍行為的心理根源就是個人空間的塑造并且向公共空間滲透的心理訴求,并且這種行為在自我表露的實現、角色轉換需求的滿足和虛擬性成就感的滿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心理功能,促使自拍者形成這種行為的心理動機則是自我認知與人際傳播。
關鍵詞 微信朋友圈;曬自拍行為;心理根源;心理功能;心理動機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6-0001-03
微信朋友圈相對于整個網絡環境來說是一個小范圍的社區化網絡平臺,以往學者的研究主要是從移動互聯網的持續發展,談到智能手機的普及,最后指向微信的誕生是碎片化時代的產物。關于微信朋友圈的研究主要是對微信朋友圈關鍵概念的界定,微信朋友圈的構成方式的探討,這些都是偏向于宏觀的研究。對于微信朋友圈的微觀研究主要是分析微信朋友圈中的人際溝通互動等方面。文章試圖在傳播心理學的視角下對微信朋友圈曬自拍這樣一種新興的、獨特的社區化網絡現象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1 微信朋友圈曬自拍行為的心理根源:個人空間的塑造并且向公共空間傳播的心理訴求
如今,微信是個人在社區化網絡上的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其便捷性使得個體可以很好地操控,也使得其自媒體特性逐漸凸顯,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認為是社會個體網絡或者是個人空間。微信這個社會個體網絡和大的網絡空間是存在重合和交叉的,在社會個體網絡內可以討論公共空間的事件,社會個人網絡的聚集也組成了一個公共空間。
微信朋友圈曬自拍的行為的興起、盛行,也說明了在個體在朋友圈的這樣一個個人空間內具有充分的傳播訴求和傳播能力。站在傳播者的發布角度來看,是個體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進而要采取某種不同于信息發布的常規形式來進行個人空間信息的發布。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關注機會,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因為頻繁的關注和交流可以使得與他人的信息交換更加頻繁從而建立起共通的心理空間,個人空間的塑造由此得以完成。
微信朋友圈曬自拍是一種社會個體在網絡上的自我呈現的行為,群體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相對更加頻繁的目的就在于使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個人在形象塑造和印象管理中得到其他人的認同,社會個體之間只有建立認同感才能保證互相信任和進步的交流。于是,個人通過在微信朋友圈曬自拍照對自身形象進行加工或改造,利用他人的窺私心理將私人空間的信息呈現于公共空間中,并讓更多的人關注到,將個體更多的卷入群體之中,也就是個人空間逐漸向公共空間滲透。
社會個體傾向于獲得其他社會個體的認同,這樣的心理需求的形成與當今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大眾社會理論指出,個體在工業社會中心理總是處于孤獨的狀態,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憂慮、困惑和無所依靠。從一個更加大的群體范圍去看這些相似的社會個體,可以發現社會中的個體之間總是被一些現實或者虛擬的樊籬所區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感情的紐帶逐漸弱化以至于割裂,社會個體的心理自然就給人處于一種孤獨無助與焦慮彷徨的狀態。微信朋友圈是很接近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環境,其可以彌補和優化現實社會環境的缺位部分。綜上可以看出,微信朋友圈曬自拍行為的心理根源就在于個人空間向公共空間滲透的心理需求。
2 微信朋友圈曬自拍行為的心理功能:自我表露、角色轉換需求的滿足和虛擬性成就感的滿足
2.1 自我表露的實現
在心理學中對自我表露的定義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時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實地展示自己的行為,傾訴自己的想法。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各種因素限制,完全地自我表露根本就不可能實現。不會受到像現實中“第一印象”或者“認知偏差”的影響,微信朋友圈可以作為一個自我表露的虛擬平臺,賦予每一個使用者平等的機會去實現自我表露的心理功能。
一方面,在微信朋友圈曬自拍可以使每個人獲得平等的機會去表現自己。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了“無知之幕”的概念,指出社會個體都不知道自身的社會地位、階級立場和真正的社會身份,其他的社會個體更不會知道他的才能、天賦、力量和智慧。“無知之幕”的存在,社會個體掌握著塑造自我,呈現自我和表演自我的絕對主動權。在“無知之幕”的保護在,需要交流的社會個體雙方或多方可以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可以減少很多虛偽的寒暄和應酬,更直接地披露和展示自我。“無知之幕”使得個體與個體交流更像一個虛擬空間,個體可以完全表露自我,釋放自我。
另一方面,在微信朋友圈曬自拍的這種形式可以使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廣度很大程度上超過了現實生活中的表露。在現實交往中,個體的自我表露都會有特定對象和特定的形式,對自我表露的深度、廣度要十分注意。但是在微信朋友圈中曬自拍不會顧及“面子”問題,曬自拍行為的發出者不需要面對其他人,也會避免現實交往中的各種不愉快和尷尬的情景。真實的個體不在場,曬自拍的行為就像演員的舞臺表演,雖然在臺前扮演著觀眾期待的角色,但是表演者卻在后臺隱藏了自己一部分的真實身份,所以在表露的廣度和深度上會遠遠大于現實生活中。
2.2 角色轉換需求的滿足
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將社會比作一個大舞臺,每個社會成員都具有“演員”的身份,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每個人扮演的社會角色都必須按照某種社會地位與身份和出于自身扮演的社會角色的權利與義務做出符合社會對角色期望的行為活動。據此可以看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并不能隨心所欲地扮演角色、轉換角色,我們角色扮演的評價標準是來自于社會而不是個人。
微信朋友圈作為個人空間,人們可以將自己喜歡任何角色扮演出來,并且通過自拍的形式將自己的“新”的角色展現出來,在微信朋友圈這個私人空間曬自拍者大可過足演員癮。通過觀察研究發現許多微信朋友圈曬自拍的照片絕大多數都具有扮演的性質,自拍照所呈現的他們的真實身份,工作種類以及他們的人格特質都與現實中迥然不同。在現實生活這樣的一個“舞臺”,人們很大程度上都在扮演著“前臺”的角色,按照符合社會期望的方式在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很難滿足自己角色的需求。在微信朋友圈曬自拍照者是把微信社區網絡視為一個“后臺”,不用顧忌“觀眾”和現實中規則的束縛,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角色的扮演和角色的轉換。
所以在微信朋友圈曬自拍很好地滿足了人們自身對角色轉換的告知,同時也滿足了人們角色轉換的需求。區別于現實社會,人們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拍角色可以瞬間消失或轉換,很少會遭遇尷尬。
2.3 虛擬性的成就感滿足
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社會個體都需要被關注,被關懷。曬自拍者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別人的關注。曬自拍者在微信朋友圈這樣的平臺上呈現自己,表露自己。并且希望與他人交流中獲得他人的認同。在這個過程中,曬自拍者角色轉變和自我塑造的某種身份得到了認可,也可以說是虛擬性和補償性的獲得了成功,實現了虛擬性的自我價值,受到公共空間的其他個體的認同,并且這種虛擬性的成就感滿足體驗可以通過角色轉變得到數次的強化。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每個個體對成就感的追尋的強弱不同,但是獲得成就感是一個人的客觀屬性。人們都希望在交流中獲得認同,塑造美好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際,但是由于個人際遇現實生活因素,很多人并不能順利地體驗到成就感。在朋友圈這個虛擬的網絡社區中,個人際遇差別、現實條件的束縛和相互比較的標準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人們往往可以通過對自己虛擬形象的建立,而獲得關注,贏得認同,滿足成就感。這些虛擬性成就感的滿足主要是通過在微信朋友圈曬自拍滿足了人們的虛榮心和控制欲。
一方面是虛榮心的滿足。虛榮心是指期望擁有但實際上并未擁有某種榮譽或引起普遍注意,而在行動上竭力表現出似乎擁有某種榮譽的個性心理特征。自尊心的過分表現就是虛榮心的實質,虛榮心追求社會認同,價值實現和自我滿足。曬自拍者的虛榮心很容易得到滿足,由于朋友圈是一個個人比較熟悉的人組成的圈子,相對于一部分人是一個開放區域,朋友圈內好友可以點擊瀏覽。這個時候沉默的螺旋就會發揮作用,引起別人關注后大部分獲得的是贊美的評論,這種贊美對曬自拍者的心理十分具有煽動性,極易滿足他們的虛榮心,獲得虛擬性的成功,實現虛擬性的自我價值。
另一面是控制欲的滿足。在現實社會中,社會個體都希望自己能夠影響別人,能夠增加自身的權力。但是社會條件限制,自身能力有限等因素,人們很多欲望都普遍受到壓制。不僅不能擴大自身的影響,影響他人,還得受控于他人,違背自己意愿,屈從于他人的意愿。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根本不可能實現自身的欲望,自己對外界事物和人的把控,這就會促使社會個體尋找新的方式和途徑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虛擬的網絡恰好可以幫助人們實現現實中無法實現的訴求,微信朋友圈也很好地充當了滿足人們欲望的方式和途徑。
心理學家指出,網上交往的心理動力機制是個人力圖控制環境和竭力表現自我的權力欲望。在微信朋友圈中,自拍者何時發布自己的照片,選擇什么樣類型的照片,以何種形式發布,讓什么樣的人看到,用何種式控制和影響他人,以何種形式與別人交流完全不受社會現實的制約,不用看上司和同事等人的臉色,個體在交往自主和交流自由上有絕對的權力。如果是這樣會有兩個階段呈現,第一個階段是會有眾多的人稱贊曬自拍照者,讓自拍者感覺自己就是他們的主宰,體會到現實生活中那種不被滿足的欲望,滿足自身的控制欲。第二個階段是這種欲望被多次滿足之后,讓自拍者體會到現實生活中很難被滿足的欲望,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輕易地被滿足,因此更加釋放自身的控制欲,會發布更多形式或者內容的自拍,更容易沉溺于這種形式。
3 心理動機:自我認知與人際傳播
經過上文對微信朋友圈曬自拍行為的心理根源和心理功能進行了闡述,加上筆者對一些曬自拍者的訪談可以發現:曬自拍者主要的心理動機就是對自我的認知和人際傳播的建構。
3.1 自我認知
現實生活中,自我是自己對自己和社會或他人對自己評價的集合。在自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之下,社會個體關注的重點是自我,并嘗試通過曬自拍照的形式在公共空間建構一個理想的自我形象。在微信朋友圈曬自拍的行為并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包含探索自我和自我認知兩個方面。
一方面,前文已經討論了的扮演角色的轉換是探索自我的過程。在微信朋友圈中沒有那么多的社會規范,所以曬自拍者可以嘗試不同角色的轉換來顯露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的欲望,人們可以通過多種角色扮演來探索自我,重新認識自我。
心理學家羅杰斯將自我分為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認為現實自我是個人在受環境影響并且與環境相互作用下所表現出的實際狀況和行為;理想自我就是個體結合實現自身理想或者滿足自身需要而在個人意識中建立起來關于自己的形象。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會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也會造成個體心理上的落差,個體既需要對現實自我形成認知,也要了解自己的理想自我。曬自拍者可以嘗試對自己扮演不同角色嵌入自己的理想、亟待滿足的需要和理想的人格,通過不同角色、不同角度來審視自己,形成自我認知,探索出理想自我。
另一方面,微信朋友圈曬自拍行為中交流是自我認知的過程。根據心理學家庫利的“鏡中我”理論來解釋,微信朋友圈和鏡子的實質很相似,人們照鏡子是為了獲得自身的鏡像自我,在微信朋友圈曬自拍主要是用圖片和文字獲取他人對自己的形象建構,這種自我認知的實現是通過與他人交流來實現的,也正是他人對于自拍照的點贊與評論。
3.2 人際傳播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希望你獲得關注,獲得認同,獲得交流與社會交往。人際傳播是在個體完成社會交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的社會性心理動機。在微信朋友圈曬自拍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際傳播的動機。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層次去理解微信朋友圈曬自拍行為的人際傳播的心理動機。
曬自拍的自我表露,是人際傳播的基礎,反映其人際傳播的需求。個體想要在社會生活中獲得良好的人際形象和人際關系時,會將自己扮演成一個人們樂于接受的形象,并且在以后的人際傳播中盡力扮演好此角色,以獲得更多的人的關注,獲得與之交流的機會,獲得他人的認可。良好的人際傳播形成的過程也是個體自我表露逐漸加深。曬自拍者將自己的圖片,表達方式或者更為隱私的信息,如年齡等更為隱私的信息傳達給他人時,他人對個體的信任感和接納程度會逐漸增高,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氛圍和人際互動,進行高效的人際傳播。
微信朋友圈曬自拍一定程度上促進人際傳播和人際關系的發展。曬自拍者可以將自身最理想的一面給呈現出來,這契合了人際吸引的關鍵點。除此之外,微信朋友圈曬自拍行為可以對現實人際傳播的缺失進行彌補和優化。社會個體的焦慮、彷徨和無助,也使得人際關系變得淡薄和疏遠。太多的區隔,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越來越少,接觸的層次越來越淺,人際傳播也就越來越無效。正是因為此,人們才要尋求一個新的人際交往方式、人際傳播
方式。
微信朋友圈曬自拍行為的自我表露,契合了人際傳播的動機,增加了個體的人際交往的機會。曬自拍者可以通過自身的照片、聲音甚至是影像來進行更加深入的人際互動與人際傳播。
參考文獻
[1]柳燕.“網絡自拍”的傳播心理分析[D].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7.
[2]趙德華,王曉霞.網絡人際交往動機探析[J].社會科學,2005(11):118-123.
[3]張長樂.微信社區化網絡人際傳播的建構[D].安徽:安徽大學,2013.
[4]全國13所高等院校《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319.
[5]吳慶.90后大學生微信朋友圈使用動機分析[J].社會管理,2014(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