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運
摘 要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迅猛發展,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的媒體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人應該轉變自己的角色與工作方式,要有門戶意識,當好守門人;要轉變思維方式,向開門人方向轉變。
關鍵詞 傳統媒體人;守門人;開門人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6-0107-01
隨著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傳統媒體正面臨著市場被壓縮、影響力下降、輿論引導和主導能力被削弱的問題,面對現狀,傳統媒體人不能囿于溫水煮青蛙狀態,坐以待斃,慢慢被邊緣化,眼睜睜看著受眾流失,而是應以積極的姿態,主動迎接挑戰,聞“機”起舞,由守門人向開門人轉變,加快融合發展。
科特·雷溫(Kurt Lewin)被公認為是將守門人(gatekeeper)一詞引入學術界的第一人,他在20世紀40年代創造了該詞的第一個隱喻義,即個人或群體在接納與拒絕某事或某物之間有權做出決定。中國語境中的守門人指傳播過程中作為傳播者對信息進行控制的個人或機構。多指傳媒中的記者、編輯、編導、制片人等工作人員。開門,敞開門之意,筆者所說的開門人是指以開放的心胸、姿態,積極吸納新媒體元素的采編人員。
1 要有門戶意識,當好守門人
習近平強調,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特別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等48字要求為我們媒體從業人員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從宏觀上講,不管形勢如何變化,我們要堅定不移當好守門人,守住主流媒體的陣地,不折不扣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頭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弘揚法治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為弘揚主旋律不懈鼓與呼,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為實現“四個全面”的大局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從微觀上講,就是要辦好節目,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教育人、影響人,提升公信力、影響力。具體說,一方面要辦好時政節目,不斷改進報道方式,將時政新聞做“軟”。在新、鮮、活上下功夫,從百姓的視角深度解讀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之喜聞樂見,入腦、入心。同時,要把民生新聞做“硬”。關注民生、民情、民意,改變雞雜狗碎的報道方式,把單一的話題置于大民生的大坐標、大背景中來考量,拉長、拓寬報道鏈,以節目為載體,實實在在幫助他們解決孩子上學、就業、就醫、食品安全等問題,源源不斷地提供實用的便民信息,贏得他們的信賴,培養他們的忠誠度,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做法使傳統媒體起到導航儀、穩定器、減壓閥作用,促進社會和諧,為黨和政府分憂解難。在做好時政新聞、民生新聞的基礎上,錘煉采編隊伍,有計劃地培養、打造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播、名牌欄目,鞏固、提升傳統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
2 要轉變思維方式,向開門人方向轉變
1)要創新思維,樹立用戶至上理念。現在人們常常提到互聯網思維。究竟什么是互聯網思維,表述不一,筆者理解創新、開放、共享、互動、用戶至上是其中應有之意。對于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來說,就是要審視、正視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態勢,傳播格局的新變化,放低身段,調整好心態,拓寬思路,海納百川,積極運用微博、微信、app客戶端等新平臺、手段、方式,有條件的可以運用大數據做選題,向受眾精準傳播、推送新聞資訊+實用信息服務。
2)專注原創出精品,多平臺傳播。傳統媒體特別是地方的傳統媒體缺少資金、人才、技術,而且同時受到上星臺和新媒體的沖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勢在必行。出路在于堅持原創,立足本地,挖掘地方特色做選題,有條件、有能力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精準做選題更好,從源頭上為打造精品內容夯實基礎。在內容生產上,要改變以往粗放的生產方式,用好、用足各種元素,精益求精,精雕細刻,做有思想、有溫度、有趣味、有實用價值的新聞資訊,利用傳統媒體平臺傳播,鞏固受眾群。在此基礎上,緊鑼密鼓地培養既懂傳統媒體生產流程又熟悉新媒體運營的跨界人才,走一專多能之路,做全能型記者。將原創的適合受眾口味的精品內容進行改編,運用自辦的微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app客戶端進行推送,吸引年輕人關注。要利用好后臺各種數據,及時調整推送內容,吸引粉絲、黏住粉絲,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要利用好留言信息,加強與粉絲線上線下互動,及時幫助協調解決他們關切的問題,培養他們的忠誠度,并從中獲取信息源,有選擇地作為新選題,進而形成選題的良性循環。還需要登高望遠,敞開胸襟,加強與基層臺站聯系,為他們制作的優秀作品提供發布平臺,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我們的信息傳播量。對于自媒體的拍客作品可在民生新聞類欄目中播出,吸引他們關注、參與傳統媒體的建設和發展。
由守門人向開門人轉變,創新、開放、共享、用戶至上是硬道理,關鍵是把握好度。變的是思維方式,是傳播手段、方法、技術以及平臺載體;不變的我們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參考文獻
[1]胡正榮.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關鍵與路徑[J].新聞與寫作,2015(5):22-26.
[2]丁夢琪.傳播學5W理論視角下新媒體傳播特點研究[J].今傳媒,2015(3):32-34.
[3]劉棟.新媒體環境下的記者角色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4(7):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