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芳菲
摘 要 隨著人民生活質量和文化修養的大幅度提升,有關電視新聞敘事化發展趨勢已經成為定局,并且自然地和以往單純樣式的新聞官方屬性、電視傳播范疇等,產生嚴重沖突效應,涉及如今電視新聞面臨的發展挑戰性危機,便是新聞敘事困境要素的逐層遏制。因此,筆者針對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電視新聞敘事場景、原型話語結構、社會職責內涵等細節,加以細致化闡明論證,避免日后相關工作人員在觸碰此類事務期間,衍生不必要的思維模糊跡象。
關鍵詞 電視新聞;敘事困境;沖突隱患;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6-0108-02
結合以往實踐經驗整理論述,涉及人類社會環境下的長久性交流活動,無非便是講述和傾聽故事。不管現代化媒體傳播方式如何改進,涉及新聞學體系架構下的核心支撐要素,是亙古不變的。網絡技術令人們能夠在第一時間內了解到國際性重要事件信息,不管是專題或是談話類節目,如若仍舊沿用過往官方化的敘事規則,勢必引起人們的反感。所以,關于日后的新聞的情感倫理、娛樂元素的深度揭示現象廣泛分布,證明其在敘事方式上已經和過往信息告知、環境監測管理的職責方向完全偏離。特別是在電視新聞產業競爭化趨勢的強化基礎上,敘事困境要素自然接連不斷,需要引起相關工作人員關注。
1 針對我國電視新聞敘事規則加以研究的必要性論述
透過媒介角度觀察認證,尤其是在傳統樣式的新聞媒介環境下,電視不管是在聲音、畫面表現方面,都可說是惟妙惟肖,作為內部工作人員,正憑借最新思維理念和社會文化背景,向基層社會大眾敘述更為真實的事件。這類直觀性和現場感效應,一時間令不同層級人員對特定事件,產生更加深刻的感知。網絡信息技術如今已經在人民群眾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廣泛普及,相應地為電視新聞節目推廣提供合理的輔助條件,相信長此以往,電視新聞也將獲得更多的受眾人群。至此,電視新聞仍將在較長一段時間范圍內,引領新聞敘事的主流方向。所以說,針對電視新聞敘事的現實意義,加以科學解讀認證,是十分必要的。
在20世紀90年代后,電視新聞敘事化現象極為普遍,諸如擁有深度內涵的《新聞調查》節目,也都開始將核心注意力投射在充滿故事化、情節化的報道之上,關于日后產生何種的影響,便需要學術界領域多加關注和探討。關于此類結果,實質上是電視新聞適應受眾人群觀賞需求的行為表現,畢竟新聞表現手法最終得到合理范圍的修繕豐富,對應的受眾吸引實效自然得以強化。但是,我國電視新聞報道人員,在盲目追求敘事化業界風尚的基礎上,衍生出新聞真實性偏離危機。所以,日后相關工作人員要做的,就是盡心竭力地探討解析電視新聞敘事化理念帶來的沖擊效應,當中包括電視新聞敘事規則、主題方向、言說真實性等,都要得到清晰化規范認證;再就是深刻闡述電視新聞在言說客觀性和敘事化取向矛盾中的艱難境遇,確保日后電視新聞事業發展前景,能夠得到更為精準地預測。具體說來,當運用敘事理論于文字新聞作品如報紙新聞時,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直接參照原有的文學敘事分析模式,而對于表達符號多元、意義更為復雜的電視新聞敘事分析,則在敘事原理、新聞屬性之外必須以其影像敘事機制為另一個研究基點,才能盡可能全面地揭示電視新聞敘事的自身特點及獨特
規律。
2 現階段我國電視新聞敘事困境要素的細致化驗證解析
2.1 敘事聲音和既有場景多元化呈現訴求的沖突
敘事聲音可以說是敘事模式的核心組成單元,時刻映射出表達主體的價值觀、人生觀,確保各類讀者能夠針對某類事件表現出應有的理解和回應態度。同時,其和畫面之間維持一類高度互補關聯,確保一切生動的場景信息都能夠得到精準化定義。需要額外加以強調的是,在電視新聞敘事體系之中,包括主持人、現場報道記者和采訪交流對象等敘事聲音,其中前者負責畫面的重復性解釋和補充,借助較為強烈的話語導向功效,使得自身情感和新聞鮮明化主題交相呼應;后者敘事方式相對比較隨意、零散。所以,現場追蹤報道記者敘述,則更好地進行上述不同要素的融合改造,確保在特定時間范圍內依照采訪對象提供有價值的畫面信息,并且配合主持人加以引導性概述解說。透過微觀角度解析,雖然說突出主題的主持人敘事聲音,對于不同階段新聞事實是一類客觀提煉行為過程,但是卻始終不可避免地和采訪交流對象自身樸實性敘事聲音訴求發生碰撞,電視新聞傳播事業安定和諧秩序至此遭受限制,不能將現代新聞專題報道應有的真實性和群眾感染效果一一呈現。
2.2 現代和原型話語之間的羈絆
電視新聞敘事,主張在進行客觀事件還原基礎上,深度詮釋電視媒體的發展背景。在媒體技術不斷發達基礎上,單位社會成員希望借助多元化行為規范和情感表達理念,建立起前所未有的共識,借此揭示不同人群現實經歷。就是說,在如此大同小異的敘述范圍內,有關受眾觀念結構下漸漸衍生出一類神話理念,就是說竭盡一切所能贏取工作學習成就,避免合格化家庭角色犧牲結果。尤其是在電視新聞敘事重復性傳播過后,使得社會不同領域的人,對于歷史先進性人物,有著更全面性地認知。經過時代飛速發展,從中衍生的新奇事物多樣,對于深受社會轉型影響的受眾人群,開始愿意接受更多維持文化傳統的原型話語,并且朝著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方向過渡扭轉,核心動機在于構建起一類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步伐的電視新聞敘事規劃體系,其間潛在化沖突效應,必然會在較長一段時間范疇之內,得以有機延續。
2.3 電視新聞行業全新社會職責和基層大眾既有消費邏輯的交互式影響細節
電視作為大眾傳媒,長期承擔著社會環境精細化監測職責,就是說必須在第一時間范圍內清晰化定位社會公眾通報趨勢,諸如國內外重大沖突事件、國家最新政策方針等,確保為公眾快速提供預警。特別是在當今新聞敘事化發展作用下,迫切追求矛盾沖突化敘事走向的傳媒,開始進行不同領域關系協調改造,不免會與社會整合職責產生種種沖突。但是透過另外一類角度觀察,因為對于事件內部的道德層面對立沖突效應關注度過高,使得現代社會中較為熟悉的社會情緒交相呼應,包括對社會諸多潛行規則的不滿現象等,最終難以彰顯出社會關系協調整合的時代效應,至此社會心理傾向便更為偏激,與現實社會協調發展進步訴求等,無法深度
貼合。
另一方面,關于內聚焦敘事的長處誠然是顯而易見的,但電視新聞的內聚焦敘事在無形中也使受眾與敘事的個體建立起更加深切和親密的關系,而這種微妙的關系往往造成了受眾心理感知與新聞真實的沖突。從新聞敘事的傳播流程中受眾這一角度來看,對角色化人物及類型化事件的認知過程,實際上就是以格式塔的知覺簡化模式去接受這種可能與真實情況不符、但顯得簡單規則的事物表現形態,并從中獲得認知快感和心理愉悅。由于電視新聞的內聚焦敘事容易帶給受眾這種潛在的心理傾向,因此在對峙的雙方或有爭議的事件報道中,這種心理傾向常常會誤導受眾對新聞真實的認知。由于電視新聞敘事常常是以個人為載體講述社會及政治等比較抽象復雜的問題,個人化呈現的電視新聞敘事常常在無意之中將社會問題和社會沖突人格化為個人之間的沖突,從而使受眾不自覺地更加關注個人的命運,事件的社會根源卻在無形中被忽視。
3 結束語
按照以上內容論述,如今電視新聞敘事化現象,已經過渡成為一類社會流行趨勢,然而正是在這種快速蔓延的電視新聞傳播理念之下,涉及此類領域中的敘事困境多重多樣,并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這部分潛在因素仍然會持續蔓延。想要科學化處置此類發展趨勢,就必須想方設法針對當中不同影響細節加以細致拆解認知。怎樣更加妥善地應對這類實踐發展對策,需要從事此種行業的人員,在日后加以多方面思考完善。
參考文獻
[1]歐陽照.論電視新聞的敘事困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5):145-160.
[2]蔡海龍.傳媒生態視閾下的新聞敘事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28(5):134-147.
[3]臧國仁.想象與創造性想象:新聞敘事思維再現的藍圖[J].國際新聞界,2010,18(6):89-94.
[4]趙映雪.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采訪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5,15(13):123-139.
[5]張攀科.電視民生新聞的反思與提升[J].科技資訊,2015,17(15):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