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化
【事件】
2016年1-5月,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出現10個“總價地王”(按照總價40億元以上的地塊來計算)、12個“樓板價地王”(按照2.5萬元/平方米以上的標準計算)。
同期,二線城市中的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共出現29個“總價地王”(按照總價30億元以上的地塊來計算)、69個“樓板價地王”(按照1.5萬元/平方米以上的標準計算)。
總的來看,今年1-5月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出現39個“總價地王”、81個“樓板價地王”,如此的規模和體量在近幾年都是鮮見的。
【述評】
近一段時間,地產新聞網站始終被“地王”霸屏,關于“地王頻現”“面包貴過面粉”的消息不絕于耳,這是一個“地王”輩出的年代。
對于地方政府和房企而言,“地王”輩出有其共同的經濟背景和市場環境,但同時也都有各自的無奈和有意而為之。
從經濟背景來看,當前全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短期內來看,仍然需要樓市繼續拉動宏觀經濟的增長。因此,樓市去庫存壓力較大的城市頻繁出臺去庫存的措施,連大學生“零首付”的政策也曾一閃而過;而在樓市已經出現過熱的城市,雖然出臺調控政策,但仍然較為溫和。這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房企在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拿地熱情,導致“地王”輩出。
從資本市場來看,去年下半年以來,房企融資成本大幅降低,以房企發債為例,融資成本普遍降低至5%-6%,并且發債規模較大,品牌房企幾十億的發債規模很常見,200億元的發債審批也被通過。再加上去年下半年至今房企銷售業績不錯,房企資金面并不存在太大的壓力。在較低融資成本與銷售回籠資金等驅動之下,房企積極布局一二線城市的優質地塊理所應當;眾多房企蜂擁而至,“地王”自然輩出。
從城市布局策略來看,由于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存在較大的去庫存壓力,品牌房企不得不調整布局策略,重返或聚焦北上廣深等一二線核心城市。因此,2013年以來,品牌房企積極搶灘一二線城市優質地塊,由此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