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建軍
近日,滬寧“地王”頻現,再次撩動所有人的神經,讓很多人驚呼看不懂。上海泗涇,南京河西,地價超過當前樓價,未來都要賣到6萬元/平方米左右,不免讓人為勇摘“地王”的房企捏把汗。尤其是南京,人們還很難將6萬-7萬元/平方米的單價與這個城市聯想在一起。
從樓市發展歷史經驗來看,地價接近甚至超過當前樓價的“地王”一般出現在房地產市場短周期的高潮階段,甚至是一個小周期的見頂階段。“地王”頻出,往往就是樓市即將轉入調整期的前兆。我相信這次也并不例外,這似乎更讓“地王”雪上加霜。
正如我之前強調的,拿地前當然要預警風險,但拿地后就必須積極尋找機遇。“地王”成本壓力當然很大,市場調整隨時可能發生,但沒有必要僅就“面粉貴過面包”和市場的周期性波動為“地王”判死刑。事實上,這種情況在樓市過去十余年里已經屢次發生,確有部分“地王”折戟,但也有不少項目名利雙收。對于一個一年后入市、正常銷售周期兩三年的地產項目而言,對于當下城市、板塊和品類嚴重分化的市場而言,下一個市場短周期、每一塊地所處的具體環境才是需要重點關注的。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成功的“地王”往往有以下幾個條件: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項目運營要踏好下一個周期的節奏。項目入市時,樓市應進入下一個小周期的回暖階段,隨著項目的開發進度逐步進入高潮。而且下一個周期的價格同比有一個較大漲幅。過去十幾年樓市平均每三年一個小周期,每個周期都會經歷一番螺旋式大漲,從而化解了絕大部分“地王”地價與樓價的巨大差距。
其次,“地王”所處區域處在一個板塊升級和價值重塑的階段。市政交通、配套的重大改變或者量變累積使得土地屬性發生蛻變,從而使得這個板塊的價格漲幅領先城市。
再次,項目本身的標桿定位與產品塑造,通過引領市場的做法推動價格形成一定幅度的上漲。這對開發商的品牌影響力、資源整合實力和產品運營體系有極高的要求。如果一個區域內“地王”頻現,多個項目的合力當然比一個項目的推動力更大。
最后,出類拔萃的營銷也必不可少。從現場體驗、形象定位、傳播策略、渠道整合到案場執行,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環環相扣,完美組合,從而締造最后的奇跡。
“地王”創造奇跡,最近的成功案例當屬上海大寧金茂府。這塊在2014年初摘下的百億“地王”,也是“面粉貴過面包”,拿地之后馬上迎來樓市倒春寒。在市場煎熬中蟄伏一年多,在2015年春入市首開斬金21億元,并成為年度上海銷冠。以上四個要素在大寧金茂府上完美體現:入市恰逢市場開始回暖,大寧板塊質變領漲全市,科技豪宅引領品質升級,營銷團隊的優秀表現。這四個條件聚集,使大寧金茂府從一塊最難啃的骨頭,變成了金茂名利雙收的扛鼎之作。
顯然,并不是所有的“地王”都有大寧金茂府這份際遇和實力。市場充滿不確定性,未來是否會重復過去市場螺旋式上漲的趨勢值得探討,每一塊土地、每一個企業的情況都有所不同,我們無法預判每一個“地王”的未來前景。但就這次金茂參與的南京河西“地王”而言,我依然認為這塊地值得期待。
在近日南京河西土地的競拍中,電建與金茂聯合拿下最大一塊,葛洲壩斬獲單價“地王”,世茂則以88億元摘得總價“地王”,將南京河西變成地產行業焦點。幾家企業能否聯手在未來為我們貢獻一場精彩大戲?我個人樂觀其成。
首先,市場經歷高潮之后當然會調整,但一二線樓市螺旋式上漲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南京作為未來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中的一個重要中心,承載的是廣袤的蘇北蘇中乃至長江中游經濟帶的消費力,必然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煥發新的生機。這個千年古都的潛力絕對不容低估。
其次,河西板塊作為發展中的城市高端板塊,會隨著配套的成熟升級以及眾多新建工程的推進不斷演變。“地王”在此不斷涌現,意味著大量資金在此投入和沉淀。資金匯聚資源,資源形成價值。直白地說,一塊地上投入的錢越多,這塊地就會越值錢。
再次,目前拿地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實力雄厚,且處于成長期的中大型房企。電建、金茂、葛洲壩同屬央企,世茂亦是老牌高端品牌。這些企業有實力,有經驗,但規模不在第一梯隊,所以有更大的魄力、更強的冒險與創新精神,往往能夠跳出窠臼創造出讓人驚艷的產品,創造出其不意的營銷奇跡。
當然,南京河西這些“地王”的成本壓力不容小覷,未來市場的走勢終究變化莫測。但是,這是房地產行業走到今天必須面臨的現實,這也是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更是營銷人所必須接受的挑戰。房地產行業輕輕松松拿塊地就必然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當下就是考驗企業家的戰略決斷與魄力膽識,考驗企業的資源實力和運營管控能力,考驗營銷人的創意與執行力。只有我們對中國未來和行業依然有信心,只要我們的戰略夠清晰、執行夠堅決,市場的波動并沒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反而是我們自己隨著市場波動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