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珉
一、當前養老項目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1.盈利模式不清,建設目標模糊
以北京為例,全市4000家日間照料中心2/3關閉。為什么存在這樣的問題?從運營服務的角度講,一是我國有2億多的老年人,其中年輕老人約占1/3強。這些老人并不需要天天坐著看電視,而是需要小飯桌,需要組織一些活動。二是大部分失能老人不方便去日間照料中心,他們更需要的是上門服務、陪醫。這就是日間照料中心很難運營的原因。
2.法規與設計存在一定沖突
最近,新的消防法規從嚴執行,阻礙了機構養老的建設,原因是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當中寫到,“老年人活動場所不應超過3層”。這里的老年人活動場所指的是老年人的公共活動場所,比如說多功能廳、活動室、餐廳等場所,不應該設置在3層以上,而并沒有說老人住的房間不可以在3層以上。但是消防審批當中,因為各個層級的人都不愿意承擔責任,所以就從嚴執行,反正說不宜,所以就不批,很多項目因為3層以上有老人住的地方,就都不批。法規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很大,所以很多項目都被卡住了。
國外對老年人建筑的消防疏散解決方案是宜隔不宜疏,即便老人都住3層以下,也不可能一個一個把老人背下去,發生了火災,靠這種手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首先要隔離,讓老人呼吸到新鮮空氣。像日本的房間陽臺是打通的,可以用于火災時的疏散,等待救援。還有一個辦法是把公共活動空間的消防門關上,預備好供老人生存的食品和飲用水,讓老人在那里等待救援。解決消防疏散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并不是不上3層就安全了,應該更多地在設施設備和空間設計上進行考慮。
二、養老項目創新模式案例——醫養結合模式
廣東樂善居頤養院,項目定位是中高端醫養結合型護理設施,現在一共住了31人。這個項目跟醫院建在一起,原來是醫院的倉庫,現在將其中的三、四兩層改成了老年設施,一層用作急救中心,實現了醫養結合。
由于這是個醫養結合項目,所以對醫這方面也特別的重視。比如說這里面有一些房間是按照醫療條件改造的,像藥房、診室、護理站等空間在設計上就必須要符合醫療方面的規范,否則的話報批的時候就批不過。住在這里面的老人就醫住院很方便,現在是有病的狀態,這個地方就算醫院了。如果病好了,就是老人院,老人在這兒不用動,只是換一張卡,是藍色的時候就是住醫院,如果是綠色的時候,就是住老人院,床位不用換,醫生可以上門。而且這個醫院本來就有醫生,也可以提供相應的診療服務。這種模式非常受到老人的歡迎,老人可以一會兒處在住院狀態,享受醫療保險,一會兒是養老狀態。這是比較好的結合方式。
三、養老項目未來發展趨勢展望
1.發展社區復合型養老設施
為什么要發展復合型養老設施?因為老人的狀態不同,要求也不同。如果單做日間照料沒有什么需求,如果單做一個設施也住不滿,所以復合型養老設施最符合要求。在日本也是這樣,他們做的是小規模多功能的養老設施。
2.規劃設計助力高效服務
智能化設備和機器人今后會發展得特別快,現在做建筑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如果在建筑設計的時候沒有做好,就意味著在今后的100年里都不好改了,比較麻煩?,F在有了智能化,有了機器人,經應該盡量預測到,把它做好。一定要做框架結構,而不要做剪力墻。比如說廁所的位置應該盡量用隔斷,甚至用到的門板應該可以拆卸。因為老人很可能要坐輪椅,進不去廁所就不方便了。所以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十年以后,或者是二、三十年以后的狀態是什么樣子,而不是僅僅應對現在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