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有許多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再現歷史、人文關懷、娛樂消遣等等。在姜文的電影作品中,觀眾除了可以看到這些之外,還能感受對人性的緬懷、社會的人文反思、歷史的構筑重建等。姜文用其獨特的視角和藝術表現手法來刻畫人性、反思社會,觀眾在觀看電影時不自覺的進入思考當中,觀影、思考、洗滌心靈同時進行,這是姜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心理;人性;反思
一、純真心理的人性緬懷
“人性通常由兩部分構成,社會性和動物性。作為動物的人來說,其最基本的本能就是性欲,也是人類欲望的最中心”。
每一個人都有七情六欲,而對于每個人都追求的愛情來說,再多的贊美之詞都無法掩蓋其對性欲渴求的本質。大圣賢孔子曾經說過每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衣食住行和男女關系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直白來說就是活著和性。
在國外“性”一直是一個比較開放的話題,不管是“雕塑大衛”的陽剛之美還是大量油畫作品中對于女性裸體妹的描繪都是非常直白的,電影的問世更是將男女兩性的身體搬上了銀幕,通過性欲的描寫來刻畫人物,揭示人性。但在國內早期的影片中關于性的描寫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哪怕一點的蛛絲馬跡也被成為是“有毒的,危害性大的”。到后來謝晉導演的《芙蓉鎮》,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對于男歡女愛的描寫對于愛情的追求也都是基于表面,沒有深入的刻畫和剖析。
直到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出現,打破了以往影片中對性描寫的桎梏,作為姜文的第一部作品包含了大量對性的描寫。影片中很多場景都是直接面對人對性欲的本能,在一種輕松幽默的場景下對性進行調侃式的刻畫描寫,不摻雜任何的倫理道德、世俗眼光、傳統束縛。姜文只是在用最純粹的方式來表達性的簡單和真實,這種純粹在人身上展露出來的是那份純真和激情。在采訪中姜文曾說過“我覺得就是現在說白了,就是說里邊的角色能做到常人想做,但是可能由于社會的種種原因不能做的事,在這些行為里面能勾引出人們內心中的心靈里邊的,可能已經忘懷的或者說已經被忽視的一些人性的東西。所以觀眾說一部好電影是對人性的緬懷。
這部影片對文化反思的重點之處在于姜文用他的逆向思維來緬懷他的青少年時期,這種逆向思維就是用其他導演不敢觸摸的禁區——性來追憶當初的純真年代,在影片中“性”不僅是馬小軍單純對米蘭的迷戀和欲望,更是一種集體化的青春躁動時期的表達,它并不是敘事的紐帶,而是一種懷舊情緒的抒寫。當余北蓓闖進男浴池被水澆濕衣服顯露出朦朧身體的時候,其中一個男孩有了正常反應,這本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何況是一個處于那個激情似火的特殊年代青春期男生。可是劉憶苦卻很生氣的一巴掌拍在了頭上,嘴里還喊出了流氓的字眼,這個場景看起來像是對影片快節奏的一個緩沖點,沒有什么重要地位可言,可實際上,這是姜文對用“性”來緬懷純真的一個交代。這幫孩子抽煙打架,像是一幫小混混,可對性確實充滿敬畏之情的,看似混亂的男女關系只是友誼交往過程中的不可避免的正常身體接觸,雖然在生理上逐漸的成熟,可在“性”的態度上保持著純潔,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身體上還是對理想和精神充滿的熱血。
影片中有一場余北蓓追逐馬小軍進行強吻的戲,這場戲把動機不純的觀眾徹底的嘲諷了,當馬小軍推開余北蓓,余北蓓站起來繼續追吻其他人的時候,一種個人的性行為變成了伙伴之間的嬉戲打鬧,觀眾們關注的是余北蓓和馬小軍的吻戲,而影片中的人物則是一種看熱鬧的娛樂心態,他們并沒有把吻和性連接起來,這讓觀眾受到了赤裸裸的奚落。馬小軍的躲避不僅是因為害羞更多的是因為心中的米蘭形象,他認為這是一種背叛,而余北蓓則是一副男孩子的姿態大大咧咧的進行一場好玩的游戲。雖然親吻已經是性接觸了,可姜文還是用一種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利用“性”來反映那個特殊年代中人們的思想上肉體上的純真,這種純真是現代人沒有擁有的。
姜文用這兩場戲來反思當代社會生活中人們所缺乏的那種純真,將對青春時期純真的追憶和現在文化的反思結合起來。使得姜文在影片中的文化反思意識更加明顯和深刻。
二、復雜社會的人文反思
當代社會呈現出極為復雜的社會發展樣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無所不包。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傳媒生態的改變,復雜多元的信息來源和信息傳播渠道帶來了多樣化的價值觀念,尤其是作為影視作品來說,曾經僅用于分析好萊塢電影意識形態的縫合理論現在似乎已經泛化的存在于幾乎所有的文化商品之中。另一方面則源于我國特有的社會發展階段,特別是改革開放政策推行后的三十年,物質文明高度發展而精神文明卻相對滯后。涉及社會公平、司法公正、信息公開、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的事件頻發,客觀上也促使電影創作向人文反思方向發展。
從個人創作風格來說,運用夸張的舞臺造型和表演風格完成內涵和寓意式表達是姜文電影一以貫之的風格,而且從個人角度來講,作為一個個性鮮明地導演,姜文是絕不可能缺席一場如此盛大的人文反思盛宴的。于是《一步之遙》就成了姜文搞怪、諷刺和戲仿的工具,在滿是荒誕情節和神經質表演的畫面中,姜文又一次在眾人面前展現出了他對于電影的獨特理解,并頗有洋洋自得之意。
從電影情節上來看,無論是影片一開場對《教父》經典鏡頭的戲仿,還是之后所謂花國總統總決選的整個過程,都充滿了一種荒誕感;從影片的畫面表現風格來看,無論是人物還是道具,或色彩突出或邊界鮮明,都在畫面中占有絕對的視覺中心位置;而場面調度和臺詞設計更是獨具風格而匪夷所思,無論是低于正常視線的鏡頭與畫面中美女撩裙的結合,還是眾多一本正經卻滿含虛偽的臺詞,都充滿了荒謬感。這種種充滿個人風格的手段相結合,加以喻示意味的情節設置和臺詞設計,在荒誕與諷刺中對現實進行反諷,使電影表現出超越本體的文化反思價值。
對于身處于現實世界的觀眾來說,影片所隱喻的種種現實的感受比影片本身所表現的要強烈多,所以《一步之遙》是一部看懂開頭就知道結尾的影片。所以有人說這是姜文的無病呻吟,有人說姜文寶刀已老,也有人拿它和《太陽照常升起》比較,說姜文一貫的鋒銳和深邃并沒有在《一步之遙》中體現出來。從本文對姜文風格的分析來看,姜文電影的風格應是拋卻情節之外的東西,他總是用表面的荒誕和搞笑隱藏更深刻的哲理與思考。
《一步之遙》這部荒誕劇諷刺了當下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這一點并不難看出,也沒有什么稀奇,但這絕不是影片的真正內涵。單純的生發對于社會的思考對姜文來說是膚淺的,是不屑為之的,他只會注重更深層的東西。因此筆者認為,情節、荒謬感和社會現實都不是姜文想要表現的東西,《一步之遙》真正的價值只在于“一步之遙”,而與其他無關。這一步可能是真理與謬論,可能是生存與死亡,可能是理性與非理性,可能是物質與精神,也可能是利益與友誼。姜文仿佛用“一步之遙”四個字將當今社會一切對立矛盾又有機統一的關系盡皆囊括其中,這應該才是影片在人文和社會價值層面的真實寓意。
【參考文獻】
[1] 李爾葳. 漢子姜文[M]. 沈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8.
[2] 蘇 牧. 太陽少年:《陽光燦爛的日子》讀解[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 王 朔. 動物兇猛[M]. 北京: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2.
【作者簡介】
何瑞瑞(1988—),男,山東東營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于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廣播電視專業,商丘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