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雪 王涵 劉紅梅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用多維視角和發展觀的思維審視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不難看出現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多是發展中、前進中出現的。本文就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大學生;多維視角;就業難
作為社會新鮮血液的大學生,大學生的就業不僅涉及到每一位大學生的自我生存和發展,更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和諧。而大學生就業難也存在多方面原因,所以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的共同努力。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前景
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失業人數還將繼續增加,發達經濟體就業率需要到2018年才能回到危機前的水平……各地舉辦的招聘會總是人山人海,甚至出現幾百上千人競爭一個就業崗位的情況。在眾多的數據和事實面前,大學生的就業道路顯得灰暗曲折。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
1、高校教育模式與社會發展需求無法融合
第一,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出現了許多新職業,但是高校只根據自己的辦學條件及師資條件來設置專業,盲目設置熱門專業,未能積極進行市場的調研和分析,導致專業結構不合理,學校教育與市場要求的嚴重脫節,導致一些大學生失業。第二,某些高校的教育只側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模式落后,教學內容陳舊,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和課程設置都偏重學術性,忽視學生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培養,導致大多數學生只能“紙上談兵”。第三,一些高校對學生的就業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就業工作還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就業指導力度不夠,缺乏對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引導。
2、就業市場供求錯位矛盾
調查實證研究證明,“就業難”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二是人才結構失衡。 供求矛盾加大隨著近年來全國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新生勞動力增長過快,遠遠超過了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的速度。一方面,很多中小型企業因為資金問題而倒閉,近年來的經濟產業結構調整也使得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比例下降,面對急需就業的幾百萬大學畢業生來說顯得“杯水車薪”。另一方面,每年都會遺留下眾多未能及時就業的大學生,而這些群體又會成為來年就業人潮中的一員,大學生逐漸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供需市場的矛盾,就業的缺口,成為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大學生準備不充分,職業規劃迷糊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一,依賴性強,創造能力弱,都存在“一步到位”“好高騖遠”等思想;二,知識陳舊,轉化率低,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實際知識運用率不足百分之四十;三,理念滯后,能力危機。大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缺憾,學業不精,社交能力欠缺,說話辦事或者與人溝通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四,觀念單一,缺乏遠見。很多大學生選地域,挑單位,傾向于鐵飯碗或者向發達城市發展,缺乏對自我客觀、系統的認識。
4、用人單位選人用人,過于苛刻
一些用人單位條件過于苛刻,普遍青睞于有工作經驗或者是學歷耀眼的大學生,但是大學畢業生絕大多數都沒有工作經驗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學歷,并且有些用人單位盲目要求選拔全方面發展人才,不給一般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工作和展示自己的機會。
三、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1、針對大學生自身來說,可以從多個方面增強自己的就業能力
第一,就業觀的端正。面對目前艱難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應該客觀評價自己,準確把握社會發展趨勢,腳踏實地,在求職擇業時,量體裁衣,合理定位,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崗位。第二,自身素質的增強。大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綜合素質,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對于非名校的大學生來說,首先在專業問題上有一技之長,其次通過參加各類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求職時就會有自信,這點尤為重要。第三,樹立動態的主動出擊的就業觀。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的就業觀,實現彈性就業、靈活就業、擇機就業。第四,樹立個人就業風格。大環境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仍然優勢明顯,大學生應學會積極了解當前就業形勢,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徑來主動出擊,不是在就業時出現怨天尤人的心理狀態、求職心切的欲速不達和求職不成的悲觀情緒。
2、高校的改革
第一,在教學方式上,高校應該強化實踐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為目標,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舉行一些新穎的社會實踐活動。第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的師資力量。高校就業指導隊伍的整體素質對于推動整個大學生就業工作,高校應該對從事就業指導的專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第三,高校應該做好就業市場的調研和分析,改革高校課程設置,設置與市場需求密切相關的專業,對于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專業應減少招生數量,直至停止招生,在調整專業結構的同時,保證教育質量。第四,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就業指導應貫穿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要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價值取向。
3、政府積極應對,采取有效措施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市場經濟也要有計劃”,就業計劃就是政府最重要的計劃工作之一。政府應切實發揮宏觀調控作用,要根據市場的調研和分析,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幫助大學生的就業,完善就業市場體系。一方面,發展經濟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另一方面,應該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逐步把畢業生的工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消除就業中存在的地區和性別歧視,減緩大中型城市的就業壓力。例如,政府還可以出臺更全面系統的政策,引導、幫助大學生到人才嚴重短缺的西部基層去。僅以“熱門”的法學專業為例,全國現在有600多個法學院系,每年大量畢業生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導致看起來熱門的法學專業,就業率卻十分糟糕。可整個西部都嚴重缺乏法律人才。最后,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政府在西部大開發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國家投資建設的大型項目中盡量多招收一些大學生參加,一方面解決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貯備人才。
4、用人單位思想的轉變
“綜合素質高的畢業生總是不愁找工作。”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不要盲目追求高學歷高文憑,不要認為有工作經驗就一定有工作質量,要樹立科學的用人觀,同時要消除招聘人才時的地區和性別歧視,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要認識到不僅要找到人才,更要使用好人才。其次,有針對性地與一些高校合作,通過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大學生見習實習等方式,既為單位考察招攬人才,也為大學生就業做出了貢獻。
就業難是一個長期積累的并是嚴峻的問題,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讓大學生有機會就業、創業,逐步減緩市場就業壓力,并最終做到實現大學生的充分就業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滿足,相信在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等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終會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 萬 茗, 劉淑英. 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對策淺析[J]. 職業教育研究, 2009,(5).
[2] 楊 麗, 龍 梅. 試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J]. 經營管理者, 2010,(4).
[3] 徐思義.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