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是高校思政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課程的實效性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有意識、有計劃地將非文本資料應用于課程教學當中,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增加思政課程的實效性。
【關鍵詞】非文本資料;教學內容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既是一門歷史課,更是一門高校大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教育課。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發出《關于印發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的通知,規定從2006-2007學年第一學期開始,在全國高校四年制本科生中,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使之與《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構成完整高校思政學科體系。《綱要》擔負著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任務。探討《綱要》課教學方法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非文本資料在《綱要》課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學習《綱要》課是大學生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了解國情的重要途徑。本課程具有政治理論課與歷史課的雙重特點。從學科特點看《綱要》是歷史科學,從社會功能看《綱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因此,在教學中要通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介紹和分析,闡述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的斗爭中對科學與民主的追求,揭示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的規律,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該課程內容體現了理論與實際、歷史與現實的緊密結合。它通過具體、形象、生動、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歷史現象來揭示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的規律和中國革命斗爭的基本經驗,闡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中國革命實踐中所逐步積累、形成的關于中國革命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它還從發展的角度,闡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必然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所闡述的內容和當前青年學生思想實際聯系較密切,針對性較強。因此,課程內容既要有理論的講解,又要有生動的歷史史實的描述。
課程自身特色決定了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的方法。由于現行教育體制的原因,加之中學階段學生就已經學習過中國近現代歷史,使得“綱要”課程在內容體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性,造成部分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這就需要“綱要”課教師精心組織教學內容。
《綱要》教學內容主要依托史料。在傳統史學研究中,往往把史料歸結為兩大類,即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包含遺址、墓葬和遺物等在內的歷史資料;文獻資料包括正史類書籍,經、子、集類書籍,地方志類書籍,甲骨文、石刻碑文,外國人著述類書籍資料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進步,此種史料分類的方式已經遠遠不能夠適應時代的要求了,現代又多出許多新的史料形式。例如,包含有照片、錄音、錄像等在內的影像資料,數字化的電子資料,口碑資料及包含民俗在內的行為資料等,而且實物資料的范圍也遠遠擴大了。我們將這些文獻資料以外的影像資料、實物資料、口碑資料、行為資料和電子資料稱之為歷史的非文本資料。在傳統的《綱要》課教學上多是以講述文獻資料為主,對非文本資料除了影像資料應用較多外,其他非文本資料并沒有得到很好地挖掘和運用,使得課程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枯燥,更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地有意識、有計劃地將影像資料、實物資料、口碑資料、行為資料等非文本資料應用于《綱要》教學當中,期以豐富教學內容,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探討非文本資料在《綱要》教學中的功能與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二、非文本資料在《綱要》課教學中的具體開展
如何將非文本資料較好的應用在《綱要》課教學上,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及實踐。在此,主要討論實物資料、影像資料及口述資料在《綱要》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1、實物資料在《綱要》實踐性教學中的應用
《綱要》是一門思想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其實踐教學就是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因此課程的主要目標不僅是讓學生做到“兩個了解”、懂得“三個選擇”的必要性和正確性,更重要的是培養、提高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和科學方法論,分析和評價社會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的能力。獲得這一能力的主要方法就是要學生在教師的有力引導下,在歷史場境或現場考察的親身體驗中通過情感交流,激勵學生的探索斗志,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集中精力進行訓練。這就需要借助實物資料來實現。實物資料,主要是指歷史上留下來的各種歷史遺址、墓葬和歷史遺物。“一般來說,實物史料被認為是比較真實可靠的,作為史學認識成果的檢驗形式和依據。它的發掘或發現能夠糾正文獻資料記載的錯誤,補充文獻記載的不足,豐富和發展正確的史學認識,增強人們對歷史的實感性”。在講授《綱要》方面,我們應充分利用學校附近的遺跡、實踐教學基地等進行教學活動。
例如,筆者學校所在城市南寧附近的昆侖關遺址。昆侖關在歷史上曾發生過數次大規模的戰斗,1939年12月18日,國民黨軍隊在廣西昆侖關殲滅日軍5000余人,取得“昆侖關大捷”。這是抗戰相持期間中國軍隊首次取得攻堅戰的勝利。帶領學生實地參觀昆侖關遺址,在參觀的過程當中認真聽取講解,極大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更進一步加深了青年學生對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的理解。又如,南寧市區中山路及其附近一帶的基督教堂及騎樓式建筑。據教堂牧師所講及有關史料記載,在1906年(清光緒32年),英國醫生、以馬內利醫藥傳道會EMM(Emmanuel Medical Mission)傳教士祁理扶牧師(Dr.Lechmere Cliff)從桂林來到南寧任海關(時稱洋關)醫生,先在邕城南門外下廓街(今河堤路)租民房開設以馬內利診所,祁理扶夫婦在這里免費行醫贈藥、布道建立。而騎樓建筑也是在20世紀初逐漸在南寧興起的,現南寧大部分騎樓由于年久失修已經變得破敗不堪,并在逐漸消失。通過引導學生自行組織學習小組參觀基督教堂、尋找老街騎樓等活動,讓學生了解近代帝國主義入侵對中國文化乃至邊疆地區文化的影響。同時,在中秋、國慶等假期布置考察任務,讓學生收集家鄉近代歷史遺跡,收假上課后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業進行講解,脫離單一教師授課模式。
通過課堂內外實踐教學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改革與實踐,采取課堂教學與實地教學相結合,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地方歷史資源的調研,讓學生通過自己實際的耳聞目睹來加深聽的印象和信服。以補充課堂教學內容的不足,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2、影像資料在《綱要》實踐性教學中的應用
影像資料在《綱要》實踐性教學中的應用主要就是在課堂上以播放視頻案例、圖片的形式來進行輔助教學的一種多媒體教學方法。它以其獨特的優勢為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影像資料能直觀地再現歷史,使學生身臨其境穿越歷史空間,增強對歷史認知的效果。同時利用影像資料有助于改變綱要課程舊的教學方式,突破文字案例教學的局限。在綱要教學中,采用此種教學方式,不僅是形式上的變化,而且是在教學設計上的變革。教師根據《綱要》課程特點,針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從相關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等影像資料中選取與綱要的知識教育與思想道道教育相契合的視頻,使之與語言、文字、圖片等有機結合,集視頻、音頻、文字、學生討論、教師點評于一體,突以其圖文并茂、聲色俱全的現場感,增強歷史事件和現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突破以往單純文字案例教學的缺陷。
例如,將上課班級分成是個小組,布置每個小組課前準備5分鐘的短片或小視頻,這段視頻要貼合本堂課內容,視頻播放結束后就某一話題聯系課本內容展開討論。如上到五四愛國運動的時候,一組學生播放了五四運動當天北京青年學生上街游行示威,向政府請愿的視頻剪輯,并對該視頻進行了簡短的歷史講解,結果效果相當的好。通過這一形式,學生能充分體會五四運動的激烈及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加了大家對課堂的興趣。再如,利用實踐課播放相關歷史題材電影《南京、南京》,之后讓學生寫觀后感,在這些觀后感中選出不同評論的文章進行討論,加深學生對抗日戰爭的理解。
利用影像資料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綱要》課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綱要課程教學內容的理解,促進教學過程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貫徹落實,使教學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3、口述資料在《綱要》實踐性教學中的應用
《綱要》是以歷史為依托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一門課程。將口述歷史教學方法引入課程教學,其教學價值主要體現為恢復歷史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幫助學生擺脫對歷史教科書的依賴,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從多角度了解黨史、國史,有助于學生在口述歷史的實踐中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念。
美國歷史學家唐納德·里奇認為,口述歷史是以錄音訪談的方式搜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在這一定義的基礎上,中國學者左玉河認為,凡根據個人親聞親歷而口傳或筆記的材料,均可稱為口述史料。隨著口述歷史的興起與發展,它首先被應用到美國歷史教育領域。而國內學界對于口述歷史教學尚缺乏足夠的探討。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口述歷史資料因其形式具有通俗、生動、形象等特點,呈現出的是鮮活的歷史,能夠改變以往靜態的歷史教學面貌,在課堂教學中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若能將主動口述歷史應用于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參與到口述歷史的訪談和整理的過程中,則可以打破課堂與社會的界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歷史認知能力和社會實踐水平。當然,口述歷史教學對任課教師及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對口述歷史的各個環節和過程加以熟練掌握,學生必須具有足夠的參與度,積極地參與到口述史料的收集過程當。
例如,在講述九一八事變之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時,播放張學良的口述訪談,讓學生了解背負著國恨家仇的張學良對于不抵抗政策的態度,從而認識到蔣介石的政策在當時已大失人心。這類口述史料可以提供很多文字資料背后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作為當事人,口述者的分析和態度無疑使學生理解歷史又多了一個視角。又如,鼓勵學生在家鄉收集相關口述歷史資料,在憑祥、龍州等地的學生,可訪談中國遠征軍老兵,讓學生自行揭開歷史真相,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當然,口述歷史教學對任課教師及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對口述歷史的各個環節和過程加以熟練掌握,學生必須具有足夠的參與度,積極地參與到口述史料的收集過程當中。
三、非文本資料在《綱要》課教學中的實效性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綱要》課程教學中存在兩大問題:第一,大學生在中小學時已普遍接受過歷史教育,他們已了解較多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知識,很多大學生認為《綱要》課不過是中學歷史的重復而已;第二,很多大學生認為他們畢業后不從事與近現代史有關的工作,“歷史無用論”的錯誤認識使他們認為歷史類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沒有多少必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如何把這門課上出新意,在教學中體現出歷史的社會學功能,使大學生在更高的層次上學習歷史知識,提高政治理論覺悟。正如巴班斯基所說:“現代課堂教學的鮮明特色乃是教學方法的豐富多彩,乃是有意識地選擇某一課題的主要教學方法,所選的教學方法要能很好地解決教學和教育中的任務。”因此,將非文本資料應用在《綱要》課教學中的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通常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教學以講解為主,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非文本資料在教學中的應用,通過采用實物資料、影像資料、口試資料等現代教學科技手段,收集相當數量的文獻資料和非文本資料,不斷豐富、完善相對完整的教學課件、教學案例、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聽課的基礎上,增添“看課”的樂趣。同時,加強課堂交流的強度,實現良好的互動式教學,準確了解學生的想法,然后有的放矢,將他們渴望知道的知識傳授給他們,讓學生不再感到政治理論課是空洞無物的,以事實、史實增強理論教學的說服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起到了潛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在運用非文本資料教學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有待完善。例如,課程影像資料庫的建立及完善、教學實踐基地建設是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影響資料是非文本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能豐富教學內容,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必須建立系統的資料庫,便于教學的持續開展。而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是當前面臨的較大困難,因為南寧市區及周邊課程相關教學基地較少,如何挖掘學校周邊更多實踐教學基地問題有待進一步考察。
【參考文獻】
[1] 賈東海, 郭卿友. 史學概論[M].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6:134.
[2] 張 玲.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多元化教學之探析[J]. 教育理論研究, 2003.
[3] 余守萍.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2012.
[4] 王 曦, 王 星, 鄒樹梁. 大學多元化教學方法探討[J]. 法制與社會, 2011,10.
【作者簡介】
盧軍伶(1988—),女,廣西來賓人,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