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想國》作為一部非常嚴謹的著作,它以精彩的詭辯為形式,帶給讀者很多的啟示,關于理想中的國家,關于正義,關于很多現在的教育理念等。
【關鍵詞】理想國實質;教育理念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而這個學期,我們也花了大部分的時間來閱讀,雖然還不能很好的理解并還未能達到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但仍是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并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理想國》中傳達出的: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并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系,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讀到這里,會覺得很多說法和中國的歷史似曾相識,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就有用系統的禮制來約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治,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勞動所有,但有義務向君主定期朝貢、納稅,君王號召時要集合軍隊保護君主。而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與柏拉圖的許多主張有著相似之處。君主對全國的思想專制、用道德和禮儀約束人民行為、武力全部收歸中央掌權者所有……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們不難看出: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專制統治的需要,這一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假借神意,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封建統治,愚弄人民。所以,通過書中的政治辯論,我發現了很多并不認同的柏拉圖的觀點。例如:為維護統治,掌權者可以用假話欺騙民眾,甚至編造所謂的“腓尼基人的傳說”,假借神意來證明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边@些都體現了柏拉圖所倡導的“理想國”的實質——封建貴族專職的奴隸制國家,特權橫行、等級森嚴,壓迫沉重,人與人之間嚴重不平等。我認為,柏拉圖生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已經是具有創新意識、目光深遠、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以及階級的局限性,柏拉圖代表的是封建貴族的利益,這決定了他的政策主張都是為封建貴族服務的,而對于下層勞動人民的利益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張都不見得是正確的,他的主張也不見得是真正正義的。
《理想國》中論述的快樂與痛苦的觀點是人們比較喜歡和贊同的。文章里說:“我們通常認為的相對痛苦來說的快樂,或者相對快樂來說的痛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快樂或者痛苦,而只是它們的中間狀態,只是我們經歷真正的痛苦或者快樂過后,誤把中間狀態當成了痛苦或快樂的反面,這其實是一種假象。事實上,我們可以把痛苦的停止當成快樂,快樂的停止看成痛苦?!蓖纯嗪涂鞓分g的轉化或是界定,并不只是一種絕對意義上的痛苦或者是快樂,而是一種相對的,想依賴而存在,并相互轉化。理念世界,是超脫于現實世界的高端存在。在柏拉圖的哲學中,沒有什么重要程度能夠與“理念”相提并論的。在蘇格拉底看來,我們的世界不是我們認為的世界,一切物質都不是真的,因為它們只是個影子,是某個高于世界的投影。一切事物如是,它的理念在天上,影子在大地上。就如《理想國》中的洞穴比喻告訴我們的一樣,“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墻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艷的理性世界來說,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從這里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啟發,我們平常所追求的物質世界也只是我們所認識的世界的影子,我們只有在認識到世界本身的時候,才真正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的樣子,也才真正領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并不是對于物質的享受。我們作為學生學習哲學不只是為了學習古代哲人們的經典思想或是意志理念,而是學會分析的方法和正確認識事物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哲學修養,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
《理想國》中突出的是展現了柏拉圖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問題,提出了他自認為理想的完整教育體制構想。他關于幼兒教育、終身教育、音樂文藝教育、體育軍事教育等思想對古希臘及后世的教育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學前教育觀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圖是第一個提出學前教育思想。他為理想國設定的很多規矩、禮儀、道德,都沒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過從小時候開始的教育來引導人的行為和方向。正如書中所說:“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能決定他后來往哪里走。”他認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對兒童的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尤其對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對好的總是會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柏拉圖認為,一個人從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響他以后發展的方向,甚至也能決定他將來的目標方向。他們的頭腦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東西都將是很難遺忘或更改的。所以柏拉圖認為對孩子們早期的教育應該是從美好的道德熏陶開始。中國有句古話“三歲定終身”也是體現了柏拉圖的學前教育觀,可以看出幼兒的早期教育是如此的重要,現在父母開始越來越重視胎教以及學前教育,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父母們不愿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開始早早的為孩子們打算,希望孩子在早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選擇好正確的學習方向,為以后踏實的學習掃清障礙,也打下穩定的基礎。
二、教育倫理思想
天賦品德論是柏拉圖的整個教育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礎。因為在人的靈魂中先有善,于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就是如何引導人們去認識這個善,而教育的內容就是該用什么在最大程度上去實現這個善。如果我們把柏拉圖的整個教育倫理思想看作是一座大廈的話,天賦品德論就是構筑這座大廈的基石。這一點和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性善論一樣。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處于人的本性的、天性的,被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而教育是實現善的理念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教育實現善的理念不是無中生有,即不是把理念從外向內灌輸而是基于天賦品德論的基礎上,教育是對人本身所具有的實現善的理解能力的發掘。就如我們小學就開始的思想品德課,不是用灌輸的方式將良好的品德灌入學生的身心,而是借助外在的事件或任務,利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資源,來感染來影響學生,并促進學生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三、終身教育觀
柏拉圖從重視胎教開始,對各階段教育進行了明確的劃分,而且為了造就至善至美的優秀治國人才,他還最早提出人工作后還需要有繼續受教育的思想。柏拉圖認為,教育是終身的,應貫穿于人的一生。不但如此,他還認為那些年滿50歲,在實際工作和學習的一切方面都以優異成績通過了考試的人必須接受最后的考驗,即要用善的理念武裝自己,改造自己的靈魂,從而在晚年更好地管理好國家、公民個人和他們自己。所以,他要求人們在剩下的人生歲月里,還要用大部分的時間來研究哲學,這樣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直到培養出像他們那樣的繼承人,才可以辭去職務,進入樂土為止。
了解到這里,我不得不佩服柏拉圖對教育的預見性,或者說柏拉圖的教育理念對后代深度的影響力。終身教育的理念適合于任何的時代,尤其是當代知識爆炸和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知識的老化現象日益嚴重,要求我們的知識儲備及時更新,這樣才能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
四、樂育與體育的教育思想
“樸質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樸質的體育鍛煉產生身體的健康?!卑乩瓐D特別重視對人的音樂文藝教育和體育教育。他認為教育就是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教育要先教音樂后教體操,將故事包括在音樂里。
在他看來,教育大抵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用體操來鍛煉他們的體格;另一方面是用音樂來陶冶他們的靈魂。先從音樂教育入手,然后再以體操訓練為后續。這里音樂是包括文學或故事,教育好比給小孩講故事開始。音樂本身是沒有什么害處的,但當它被作為一種工具時,就會成為一種精神性的東西一點點地滲透到人們的心靈里去,以此改變人們的性格和習慣,再漸漸地擴散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再由人與人的關系肆無忌憚地流向法律和國家的政治制度。秉承這種教育理念,我們現在的幼兒教育中體育與音樂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通過音樂教育來凈化幼兒的心靈,以及通過體育教育來強健幼兒的身體,使他們為以后的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五、國家教育觀
柏拉圖教育思想的一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著眼于國家,立足于國家,始終把教育與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國家而培養人才的觀點。他認為一個國家要成為有序和諧、人民幸福正義的國家,關鍵在于統治者必須是真正關心國家利益,具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哲學家。這個理念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都會一直繼承下去。雖然不同于柏拉圖時代的將管理國家和教育的任務統歸于統治者,現在的教育有專門的教育部門管理,但是教育與國家仍是緊密聯系的。國家發展教育來培養更多的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才;教育自身發展的同時兼具使國家變強大的重任。
這是筆者第一次接觸的關于教育方面的哲學,其中的教育理念只能根據自己的淺見粗略的有所了解:綜上所述,柏拉圖在構筑自己理想國的藍圖中提出并實踐的一系列教育理念、方法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例如終身教育的提出,教育要按教學實際情況設計它的教育課程,并注重受教育者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提出終身教育的理念等;也如學前教育的提出,讓幼兒從小確定學習的方向,而避免迷失方向,錯過教育的最好時期,提高教育培養人才的質量和效率;也有其消極的一面,例如剝奪第三等級的民眾受教育權,不主張變革,輕視技術和職業教育這些對于發展飛速的現代社會并不實用等等。對于柏拉圖的教育理念,我們應當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加以分析和批判。在研究現實情況的基礎上提出適合我國的教育理念和實際方案,把我國教育事業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 柏拉圖. 理想國[M]. 郭斌和, 張竹明, 譯. 商務印書館, 1986.
[2] 舒易紅. 柏拉圖《理想國》的教育思想及啟示[J].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2006(2).
[3] 范牡丹.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女子教育觀探析[J].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 2005(1).
【作者簡介】
夏沙,湖南益陽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