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娟
摘要:本研究主要用實證法探討以下問題: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競爭意識是否有差異:成績反饋對不同組別參與積極性的影響是否有差異。實驗一結果表明相對于非體育生,體育生更在意參與任務的成績及排名;實驗二驗證反饋對參與者積極性的影響,表明與非體育專業組相比,正向反饋對體育生的積極性有更為顯著的影響。
關鍵詞:體育專業;大學生;競爭意識;反饋
個體競爭性是個體在競爭的意識、動機、認知、態度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競爭意識就是要戰勝對方的愿望或者想比對方做得更好的沖動意愿,競爭是體育運動本身固有的屬性,是體育運動的生命所在。個體競爭意識的形成與人格特征有關,但也會受到后天實踐操作的影響,如觀看體育賽事或參加體育活動時,競爭意識可能就會不自覺地被激發和強化。有研究表明:體育生有強烈的自信心和好勝心。馬愛國等研究發現,個體競爭性具有內隱性;在過度競爭的意識提取貢獻上,體育生與非體育生有顯著差異,即體育生可能會有意識地表現出競爭性。
實驗一
假設體育生的競爭意識強于非體育生,在運動相關領域的活動中不僅會關心自己的表現,還會更在意其他參與者的得分或自己的排名情況。
采用分層抽樣法在某體院選取27名大學生(研究生)參與實驗,平均年齡22.19+2.30(男13名,女14名),其中體育生(專項訓練兩年及以上,多為二級運動員)16人,非體育生(基本不參加或觀看體育活動)11人。
每個人獨立參與,觀看黑色背景下白色光點組成的人物運動視頻后(8s,共四類:男網、女網、男羽、女羽,用E-prime2.0在電腦上隨機呈現),在8s內判斷視頻代表的運動類型,分別按“w”(網)和“Y”(羽)鍵表示,160次,耗時6min左右。超時錯誤,軟件記錄每次判斷的正確率及反應時。開始前,他們被告知結束后就可知道得分,結束后記錄參與者詢問自己的得分及排名情況,具體數據及百分比見下圖表。
無論是體育生或非體育生,大部分參與者主動詢問自己的得分情況;而關于他人的得分或自己的排名情況,與非體育生相比,體育生主動詢問的比例更高,與假設相符。
實驗二
個人在學習和活動過程中取得成功后所產生的自我滿足和積極愉快的感受,能帶來動力,成為其參與活動的驅動力。為檢驗成功體驗對體育生與非體育生的影響是否有差異,將反饋作為操縱變量,考察不同反饋時(成功或失?。﹥山M的參與積極性。
參與者與實驗一相同,沒有實驗材料,以事后訪問形式進行,要求他們回答是否愿意參加與之前類似的實驗(實驗并不存在)。
實驗一任務結束后,所有人被告知自己的得分情況。為排除相關因素的影響,按序號奇偶將參與者分為兩組,奇數組被告知其得分高于大多數參與者,偶數組相反。兩星期后,對所有參與者進行事后訪問:您好,首先感謝兩周前參與實驗,我是主試××。現有一個與之前相似的實驗,想邀您再次參加,您是否愿意?問題采用短信或網絡交流平臺基本同一時間發送,記錄參與者的回復。得到全部27人的回復,結果統計及具體百分比見下圖表。
對于體育生,奇數組(正反饋)愿意參加后續實驗的參與者比例明顯高于偶數組(負反饋);兩組非體育生愿意參加的百分比基本相當,與假設相符。
討論
實驗一中大部分參與者都會詢問自己的得分情況,體育生與非體育生基本相當;與非體育生相比,更多的體育生會在意其他人的成績,或自己的名次,表現出更強的競爭意識,這可能與其接受的教育及比賽經歷相關。另一方面,這種行為上的差異是外顯的,有意識的,也可能是非體育生沒有直接表達好勝要強的精神,而是習慣性地壓抑了競爭意識。
實驗二成績反饋對體育組的積極性有存在顯著的影響,即得到積極反饋的參與者對實驗有更大的興趣,更愿意參與后續的類似實驗,而非體育生是否愿意參加類似實驗基本不受反饋的影響??赡芘c追求成功、避免失敗的心態相關,得到積極反饋的體育生,產生較強的成就感,希望再次體驗成功的動機促使他們更愿意再次參加此類實驗。反饋對非體育生的積極性沒有顯著影響。
總結與展望
有實驗表明“成功體驗”教學法對學生積極性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結合本實驗結果,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教練可以更多地采用該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以促進成績的進步。
可以繼續深入的相關研究方向:不同體育項目對競爭意識的影響:集體或個人項目的差異:不同教育或成績反饋方式對成績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