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揚
摘要: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應該明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目的,利用高校的強大專業優勢,重視人文教育,加強人文教育。只有這樣,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才能順應世界藝術設計發展的大趨勢。
關鍵詞:高等教育;藝術設計;人文教育
人文一詞的中文,最早出現在《易經》中賁卦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比宋脑诋敃r指的就是禮教文化。到現代,我國《辭?!分羞@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廣義的講人文就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化,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
那么,人文如何能被清晰的感知?而就影響力的廣度或深度而言,沒有哪種社會文化能與設計藝術相提并論。藝術設計具有審美功能和物質功能,它還具有文化上的意義,具有明顯的人文精神。所以,縱觀世界藝術設計史,任何一項設計都是當時的社會人文環境的產物。
一、人文精神在藝術設計中的體現
1、人文精神在藝術設計中的重要性
藝術設計是以“技術”為基礎的,沒有“技術”的支持,一切只能是“空想”。但是只有“技術”,是無法創作出具備審美性,獨特性,功能性的產品。人文知識就是提供給設計師依據和靈感的源泉。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古典園林的設計大都是出自文人學士之手,無不體現了當時的人文思想。著名的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德四年,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后,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王獻臣在建園之初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名——景——境,相得益彰,缺一不可,體現了中國文人清醒的世俗理性精神、強烈的政治倫理色彩、禮樂和諧的審美和幻想浪漫的氣質,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2、人文精神在藝術設計中的必要性
清代學者沈宗騫在文章中說“筆格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記載所傳,其卓乎昭著者,代惟數人,蓋乎幾千百人中始得此數人身。”道出了人文知識的必要性,道出了直接影響筆格高下的內在原因。所以說“筆墨雖出于手,實根于心”,“心”就是品質、修養。先天人品固然不足,必須以豐富的人文知識修身,通過內心的認定、取值、積淀、拓升而定型,人品高學問深,設計自然精妙。
3、人文精神在藝術設計中的延伸性
藝術設計的結果演變成為商品后,商品的出口不僅僅意味著經濟上的變化,而且意味著人文和意識形態的交流和滲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的設計文化受到壓力,設計師應該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審美傳統,繼承并發揚優秀的人文精神,在設計中彰顯民族性。
二、高校藝術設計中人文教育出現的問題
近幾年來通過用人企業的反饋情況暴露了學生的很多問題,大多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知識面狹窄,缺乏人文及地方文化知識,語言溝通及文字表達能力差,缺乏敬業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對任何事情都沒有熱情,價值觀金錢化,缺少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等。究其根源,反映在藝術設計人文教育方面的問題是突出的。
1、教學安排上的不重視
2、實用主義的浮躁心態
為迎合市場需要,急功近利,在這種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學生們一味追求實用價值,認為凡是馬上能用的,能帶來財富的,就是有價值的,就值得去學習和獲取,變成了一批研究能力弱、適應社會需求多樣化轉變能力差的“機器人”。
3、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分離
令人擔憂的是一些設計藝術教學戰線上的教師,這部分專業老師們盯著的是做好該門課程學習,殊不知沒有文化底蘊的設計作品是空洞的,無力的。
三、高校加強藝術設計專業人文教育的手段
1、有針對性的加強藝術設計專業人文類課程,提高綜合藝術素養
文學、繪畫、詩歌、音樂、建筑等都是關系非常親近的藝術形式。可以引導學生接觸各門類的藝術,如帶領學生去聽音樂、品味繪畫、觀摩戲劇等方式和活動,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拓展學生的藝術欣賞領域,提升學生的綜合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
2、在專業課中潛移默化人文素質的教育
在藝術設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將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融入設計專業的每個環節中,使二者有機地結合。
總之,藝術設計絕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或者是幾門技術和藝術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綜合體。它反映的是國家和民族審美趨向和意識形態。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作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必須以本民族幾千年積淀的文化底蘊為前提,以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創新的藝術潛能為后盾,厚積而薄發。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應該明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目的,利用高校的強大專業優勢,重視人文教育,加強人文教育,只有這樣,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才能順應世界藝術設計發展的大趨勢:也只有這樣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中國優秀人文精神的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