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艷薇
在我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出臺之后,掀起了一股轟轟烈烈的地方課程開發熱潮,不少學校開發出地方課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來說數量有幾千本之多。一些地方也開展了基于地方文化的地方課程建設研究,如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冠華小學就聯系“中國皮革皮具之都”——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的獨特的皮藝文化、敢為天下先的獅嶺人精神開發出《“走進皮革皮具之都”校本德育課程》,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對學生的學習而言,都需要立足學生學習的現實性,通過學生的經歷,才能最終讓學生獲得。因此,課程設計需要整體謀劃好國家、地方、學校帶給學生的課程,使之形成系統,合力推進學生學習。地方文化是地方課程的代表,怎樣才能肩負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促進國家課程在學校層面的有效實施,這些都是當前值得關注的研究問題。本文擬對獅嶺鎮的“皮藝文化”資源進行分析,探討其在冠華小學與國家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對地方文化與國家課程的適性轉化策略作些探討。
一、“皮藝文化”資源分析
地方文化是地方的人們在歷史中形成的長期穩定的生活文化,既涉及生活在該地方的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精神文化,還涉及物態的景觀、山水等物質文化。
“皮藝文化”和“獅嶺精神”是獅嶺鎮的靈魂。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冠華小學的所在地
獅嶺鎮是遠近聞名的“皮革皮具之鄉”、“盤古文化之鄉”。獅嶺人相信盤古王山就是盤古的發祥跡,他們把這位開天劈大的大英雄當成自己的保護神,并繼承了盤古精神,敢為天下先。獅嶺因此被譽為“盤古文化之鄉”。近代以來洪秀全揭竿起義,反抗清王朝的事跡,也是獅嶺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章。獅嶺人受哺于當地民俗傳統,汲取時代氣息,形成具有深厚意蘊的革命精神。在清末“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年代,毛澤東稱贊洪秀全是近代以來“進步的中國人”。
獅嶺由于具有靠近花都自然港口的天然條件,自古便受到“海上絲綢之路”商業活動的重要影響,具有濃厚的商業文化,獅嶺人從小便有經商觀念。獅嶺人天生具有商業膽識和一股干勁。20世紀70年代末,當改革開放春風吹起,獅嶺人憑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和市場判斷,悄然從外地拉來皮革訂單,搞起加工生產。可以說獅嶺人當時迫不及待地紛紛走出山門“下海”,甚至飄洋海外,發家創業;同時,來自五湖四海的人也匯集到獅嶺,與當地人一起打拼,形成“新獅嶺人”。
獅嶺人的精神氣質特點可以歸納為:
一是敢吃“螃蟹”。當國人還擦著惺忪睡眼驚訝皮革皮具怎么從海外漂人中國的時候,獅嶺人已經大家小戶擺出縫紉機做“嫁衣”了。
二是南腔北調大家一起唱。獅嶺本地人不排外的友好心理,吸引了很多“大佬”、“鬼佬”紛紛落戶,外來務工人員也人潮般的涌來,引發“有錢大家一起賺”的創業熱潮。
三是主動領航精神。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大家在拷問皮革皮具行業何去何從的時刻,獅嶺人主動站出行業,成為領頭羊,帶領行業進行突圍。獅嶺人的雄心壯志,獅嶺人的吃苦拼搏,終于實現夢想圖景。2002年,獅嶺被評為中國皮革之都;現在,獅嶺幾成中國的“米蘭”!
綜上所述,“皮藝文化”是指“中國皮革皮具之都”——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所具有的“敢為天下先”的獅嶺精神,及從事皮革皮具和其它相關產品的設計制作及生產、銷售等活動所衍生的文化體系。主要有:設計文化、制作文化、營銷文化、審美文化、環保文化和創業文化。
二、“皮藝文化”與國家課程內容適性轉化策略
國家課程也稱為“國家統一課程”,它是指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負責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基本特征是統一性、普適性,它基本不觀照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差異性、個別性,其追求的是適齡兒童青少年在某個教育階段要達到一定的基本目標。課程內容地方文化作為課程,能發揮重要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素質的發展;開展地方文化教育,不僅能繼承一個傳統的語言文化感受鄉土的親和感,而且能重溫前人的生活方式,重新發現先輩的智慧、典范和價值。有鑒于此,獅嶺鎮冠華小學致力于開發“皮藝文化。課程資源,努力尋求如何把皮藝文化融入到國家課程各科的學習中去。
經過對皮藝文化的主要內涵——設計文化、制作文化、營銷文化、審美文化、環保文化和創業文化的深入挖掘,及對各科國家課程教學的有目的嘗試,冠華小學老師嘗試在其中尋找兩者有機融合的途徑。
課程內容本土化
由于學校教育的時間有限,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也只能選擇那些最有利于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和最為重要的內容。對獅嶺鎮冠華小學的學生而言,選取自己熟悉的皮藝文化作為學習的內容,比起不熟悉的內容更易于達到教學目的。如楊燕敏老師執教的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以筒式女包為例子引入,從女包中截取一個面,讓孩子去思考并嘗試計算制作這個面需要多少的皮料。這比教材中的例子更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孩子學得更有興趣,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學生生活情景知識的不斷豐富與擴張是學生問題探究動機發展的源泉。2畢娟老師執教的廣州版四年級英語上冊< (二)內容整合化 學科課程內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可能與其它的學科是有關聯性的。在學科授課過程中,老師可以選取一些“皮藝文化”相關的內容,再與其它學科進行融合。這樣增大孩子的輸入量,對孩子的多種感官能力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如由楊燕怡老師執教的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組口語交際《身邊的藝術》,與美術學科相結合,選取皮革繪畫、皮具雕刻等作為口語交際的內容,讓每一個孩子“說起來,動起來”。創設情景,建立多個平臺,讓學生有話可說;小組合作,有明確的分工,讓學生人人都說;互動環節,鼓勵交際參與,讓學生想說就說;任務驅動,模擬評委身份,讓學生實話實說。這節課中,楊老師圍繞皮藝文化里的審美文化,選取學生生活中豐富的皮革皮具資源,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既體現了口語交際激發興趣的要求,又引了起學生的交流、討論、思辨,較好地達成第三學段的口語交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