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瑜
摘 ?要: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對于工程的規劃、施工到運營,也一直伴隨著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文章分析了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不利因素,同時提出了一些措施來平衡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水利水電;生態環境;平衡
前言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這三十多年,我國現代化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水利水電建設也取得巨大的成就。建設技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位置,像長江三峽、葛洲壩、小浪底等水利工程,在世界的工程建設領域也屬于頂級。大量的水利水電建設,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優化了能源消費結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在水利水電工程為國民社會提供便利的時候,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開始嚴重起來。例如水庫的泥沙淤積、江河湖泊的水文變化、由于淹沒和阻斷對生物資源的破壞、對沿江沿河的氣候等影響。目前水利水電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1 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特點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大特點就是不確定性。其影響是多因素、多階段、多目標、開放復雜的系統。生態環境本身就是隨時間地點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人的活動的不確定性,構造成的生態系統更是多種多樣。所以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在短時間、小范圍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可能是確定的,可以判斷的,但是長時間看,其變化情況,人們是很難預測控制的。
2 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具體分析
我們從水利水電工程的規劃到建設再到運營三方面分析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1 工程規劃階段的影響
工程的等級大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自然不一樣。工程的規劃則是整個工程的開頭,也是關鍵。水利水電工程的規劃要根據整個流域的大小、項目要求等因素來規劃工程的規模等級。整個流域的水資源開發規劃完成后,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一定范圍內也就確定。雖然規劃階段只是紙面上的東西,但是對后期工程實施階段會有很大的影響。
2.2 施工階段的影響
施工階段對生態環境會產生實實在在的影響,比如水污染、空氣污染、水土流失、噪聲污染、植被破壞等。
(1)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的時候,在灌漿、沖洗骨料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含懸浮物的污水,過去很多施工單位并沒有采取必要的處理措施,直接排放到下游流域造成水污染。
(2)水利工程的施工開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對空氣有污染的粉塵,施工機器車輛等產生的尾氣、燃煤廢氣等,都會產生嚴重的空氣污染。
(3)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需要占用很大的土地和水域,廢棄物堆放、石料開采等也需要占用不少的土地。
2.3 運行管理階段的影響
對生態環境長期影響的還是水利水電工程建成后的運行管理階段,而且影響的因素、內容也極為復雜。我們知道,水庫建成后,需要長期大量的蓄水,蓄水一方面會增大水體的表面積,加快水的蒸發,造成水資源損失。有關資料表明,北方地區的水庫蒸發水量每年達到200億立方,遠遠超過北方每年缺水量的總和;另一方面,長期的蓄水,會極大地抬高水位,產生高水壓,這樣會改變壩體的地應力,很容易引發潰堤、滲漏等事故,同時,水域周圍的地下水位也會相應地被抬高,導致周圍土地酸堿化嚴重。
水域的流量每年都基本固定的,水庫蓄水,水位抬高后,過水斷面就會變大,水流自然就會降低。我們知道自然水域里泥沙比較嚴重,主要就是依靠水流來清理的。水流速降低了,就會導致泥沙淤積,降低水庫庫容,降低了抗洪能力。泥沙還會影響航運能力,從而導致水庫使用年限降低。水流減少后,會增加水域的透明度,這樣有利于藻類的光合作用,造成水體富營養化,使得藻類等野蠻繁殖,破壞水體生態平衡。藻類多了,會降低水體與空氣的交換速率,加上水流緩慢,導致水體中的污染物沒辦法有效的清理,大大降低了水域的自凈能力。
水利工程建成后,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庫區蓄水,會改變水體溫度,有可能出現水質分層,對下游農作物生長和魚類繁殖造成危害;環境被破壞了,對洄游生物會產生嚴重的影響。這樣的后果就是可能導致一些物種的滅絕。
水庫建成后,最大的影響就是周邊的氣候影響。由于水體的改變,周邊的濕度、溫度、降雨都會或多或少的產生變化。每次泄洪的時候,巨大的水流會對下游的河床產生影響,對兩岸的敵方、供水、航運都有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還有個大問題就是移民,移民需要重新修建很多專項設施,征用大量的土地,這樣又會導致新遷入地生態環境被破壞。還有就是一些文物古跡、人文景觀等不得不被破壞。
3 建議
本身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又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我們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盡可能降低其對環境的影響,使得二者達到平衡。
3.1 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要想解決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的之間的問題,第一步就是從法律法規層面去加以規范。所以要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強化水利水電工程的評估和審查。
3.2 開發目標和生態保護目標相協調
我國過去的水利資源規劃,按照流域梯級開發模式,往往追求100%的開發率,這樣就忽視了工程開發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危害。水利工程建設和河流梯級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應通過流域綜合規劃進行統籌,協調建設,合理布局。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應堅持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原則,以水資源合理配置為基本依據,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根本目標,達到水利工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
3.3 建立局部區域環境監測體系
我國在生態與環境監測方面整體技術薄弱,建設監測系統又需要大量的資金,所以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套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網,但是建設局部區域環境監測體系還是可行的。對工程附近局部區域的生態環境作全面地了解,對發生的或即將發生的危害采取措施,使各方面的損失達到最小。
4 結束語
由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具有很大的、長期性的影響,為了達到我們社會發展能夠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采取措施,改進工程施工方法等來改善生態環境。需要科學地、友好地去對待我們的生態環境,使得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能夠達到最佳的平衡。
參考文獻
[1]朱黨生.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2]吳邦燦.現代環境監測技術[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3]國家環保總局.中國環境保護21世紀議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
[4]孫林.環境法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