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煒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占全身惡性腫瘤的7%~10%左右,僅次于宮頸癌。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病率有不斷上升趨勢。現代醫學主要以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綜合治療為主。而中醫方面深入研究乳腺癌中醫證型學臨床特點,在中醫腫瘤的診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將近年來乳腺癌中醫常見證型及其治療進展進行綜述,旨在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乳腺癌;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辨證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05-0162-03
乳腺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據有關數據顯示[1,2],全球每年約有120萬婦女發生乳腺癌,有50萬婦女死于乳腺癌,嚴重危害女性健康及安全,對其的防治是臨床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乳腺癌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其在乳腺癌綜合治療中的作用和優勢越來越受到臨床的關注,中醫治療該病主張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尤其以辨證為重。辨證水平的高低對中藥的治療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4]。臨床治療時有計劃的將中醫藥和西醫聯合,運用于手術、生物治療中,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結合了最近幾乳腺癌中西醫病因病機研究及辨證治療進展
1 乳腺癌的病因病機
1.1 乳腺癌發病的中醫學病因病機
乳腺癌在祖國醫學中屬于“乳巖”、“乳石癰”等范疇[5]。在祖國醫學著作中有廣泛的記載,例如在竇漢卿的《瘡瘍經驗全書·乳巖》中記載“此毒陰極陽衰”。而《景岳全書》指出脾胃不足、沖任失調是導致乳腺癌發病的主要原因;《外科正宗》指出憂則傷肝、思則傷脾,情志不暢可導致瘀阻脈絡,從而進一步指出乳腺癌的發病病機為氣滯、氣郁[6,7]。基于上述學者的理論可以看出,乳腺癌的發生與臟腑損傷、情志不暢、外邪入侵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其病機是一個虛實夾雜、由虛致實、因實而虛的復雜過程[8]。因此乳腺癌患者多以正氣虛弱為本,以氣滯血瘀、邪毒內蘊等為標,其中痰瘀互阻在其進展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9]。
1.2 乳腺癌的西醫發病病機病因
現代醫學認為[10],攝入過量雌激素、遺傳因素、未生育者、飲食習慣、年齡、環境等是導致乳腺癌發病的主要因素。乳腺癌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但迄今為止其發病原因仍不是十分明確。上世紀末以來,學者通過不斷研究認為乳腺癌是一個連續發生的過程,提出了“多階段發展模式”假說[11]。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乳腺癌的發生、發展等與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相關。在不同組織中,雌激素與雌激素受體結合后可導致細胞不同生長反應。兩者所介導的信號通路均可以促進細胞的增殖,而在乳腺癌進展過程中生長因子可發生改變[11]。
2 中西醫治療乳腺癌的切入點
中醫認為乳腺癌的發生與情志損傷、外邪入侵、沖任失調、臟腑虛虧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乳腺癌的治療應以扶正培本、祛邪為主,注重辨證論治[12]。任何治療乳腺癌以“扶正祛邪”為其主要大法,以“不斷扶正、適時祛邪、隨證治之”為其主要原則。董曉萱等[13]學者治療乳腺癌,以扶助正氣為本,兼以散結祛風。付亞杰[14]在扶助正氣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調節氣機也是其治療原則之一。另外有學者認為,由于乳腺癌患者臨床表現多為氣陰兩虛,因此對其的治療應以養陰益氣為主,佐以清熱解毒。此外,有學者強調辨證論治,因根據患者的具體表現因病制宜,合理用藥。一般認為早期應以祛邪為主,扶正為輔,中期應在扶正的同時兼顧祛邪,晚期則應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強調攻補兼施。臨床針對不同病機和病因,在活血化瘀、益氣補血、清熱解毒等中醫療法的指導下組方遣藥治療乳腺癌,已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其治療機制有研究認為可能為,辨證論治或中成藥等可充分發揮綜合效應,可間接或直接將癌細胞殺死、抗腫瘤耐藥、還能誘導癌細胞的凋亡。穿山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為治療乳腺癌的常用藥物,其有效成分薯蕷皂苷對體外培養的乳腺癌細胞具有較強的殺傷活性,動物實驗也表明,薯蕷皂苷可誘導癌細胞凋亡。因此,中藥誘導癌細胞凋亡是臨床治療乳腺癌的關鍵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西醫治療乳腺癌通常采用乳腺癌根治術、術后放化療、姑息治療等方式。中醫與西醫治療各有其優勢,中醫從重視觀出發,采取辨證論治,西醫分類較細,從分子領域進行研究,故以辨癥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則能取兩者優勢,協調作用,對提高乳腺癌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3 中藥成分對乳腺癌細胞的作用
3.1 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及生長
腫瘤細胞能不斷生長及增殖,這是其主要特征,也是導致癌細胞擴散轉移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抑制其增殖及生長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在腫瘤細胞生長的不同階段,中藥均可對其產生不同作用,可使其所需的DNA、蛋白質受到阻礙,從而抑制其生長或增殖。有學者采用白花丹醌對人乳腺癌細胞進行體外實驗,發現白花丹醌可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3.2有效誘導細胞凋亡
細胞的凋亡現象貫穿于生長、發育、死亡等整個生命過程中,而癌癥的發生與腫瘤細胞的生長、死亡存在密切關系。以下兩個途徑能夠引起腫瘤細胞的凋亡:①使其相關途徑因子凋亡: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甘草呈時間-劑量依賴性,對MCF-7細胞的增殖形成抑制,由此提示我們,甘草可使其相關途徑因子凋亡而起到癌細胞的化學預防,促使其凋亡。②通過線粒體途徑誘導癌細胞的凋亡,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濃度為1.8~3.6 μmol/L的23,24-雙氫葫蘆素B能夠使癌細胞Bcap37不再增殖,使其停留于G2/M期,從而以線粒體途徑促使其凋亡。
3.3 干預癌細胞轉移
癌細胞轉移是影響患者治療效果,降低其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控制癌細胞的轉移對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學者將100例乳腺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均采用手術化療治療,而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經驗方菊藻丸治療,其旨在探討經驗方菊藻丸預防術后轉移復發的效果,經過5年隨訪,發現實驗組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復發轉移率低于對照組。
3.4 具有多藥耐藥作用
多藥耐藥是乳腺癌治療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它是指癌細胞對一種化學藥物產生耐藥性后,對其他作用機制完全不同、結構不同、作用靶點不同的抗腫瘤藥物也可產生交叉耐性。耐藥的產生可對治療效果產生嚴重影響,因此防止多藥耐藥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中醫藥川芎嗪、苦參茶、大黃酸、大黃素、迷迭香的提取物、槲皮素、蝎毒、補骨脂提取物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藥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療效果,防止多藥耐藥的發生。
4 治療方法
4.1辨證論治
辨證多以虛、郁、痰、瘀為要點,有的重視清熱[15]。臨床研究表明,強調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具體表現因病制宜,可以顯著提升治療效果,減輕毒副反應,對改善患者生活、生存質量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16]。有學者[17]以93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辨證分型為氣血兩虛型、脾胃虛弱型、氣滯水停型、熱毒壅盛型、痰瘀互結型、肝郁氣滯型、脾腎陽虛型等11個證型,然后對其進行辨證施治,將中醫癥候和癥狀作為療效評定標準,結果發現:癥狀顯效為75.0%。29例實體腫瘤患者其治療總有效率為81.0%。還有學者將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分為瘀血內阻、氣陰兩虛、沖任失調、肝氣郁結等5種類型,采用中西結合治療,結果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無腫瘤患者的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唐鴿[18]等學者對晚期乳腺癌的治療主張在不同階段均采用中醫藥治療,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化療所致的毒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如對于術后淋巴回流受阻而導致上肢腫脹的患者,可以采用活血化瘀、散結消腫法治療,可予益母草、赤芍、當歸等藥物治療;對于化療所引起的骨髓抑制患者,則可采用益氣補血、健脾補肝法治療,可給予歸脾湯等具有養精益氣、補血功效的藥物治療[19]。此外,其在治療過程中注重因病制宜,重視整體調理,其認為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病機為內蘊邪毒,正氣虛虧所致。另外,有學者根據乳腺癌患者的不同癥狀分別給予疏肝理氣、補腎養精、清熱利濕等治療方式,通過辨證治療后其病情顯著改善,大大提高了其生存期[20]。
4.2中西醫結合治療
目前臨床對乳腺癌的治療主要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為主,很少有單純采用中醫藥治療。有學者[21]以6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一組采用化療,一組以艾迪注射液(艾迪注射液是一種中藥制劑,其主要成分為人參、黃芪、刺五加以及斑蝥)聯合CAF方案化療治療,通過研究發現:聯合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更佳,其免疫指標較治療前升高,且優于化療組,白細胞下降不明顯,患者生活質量得到大大提升。其認為艾迪注射液的抗癌效果比較好,可扶正培本,減輕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有學者[22]在乳腺癌患者手術前和手術后采用中醫藥治療,取得滿意效果。其認為在患者手術前采用中醫藥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免疫能力,調節身體機能,讓患者做好手術準備,提高手術成功率;而在術后采用中醫藥治療則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促使機體功能恢復。
另外還有學者通過參芪扶正注射液治療化療所引起的毒副反應,通過研究發現觀察組在生活質量評分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具有顯著差異[23]。
5 展望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給女性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中醫藥在乳腺癌的治療和實驗研究工作中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并在臨床廣泛開展,已經成為乳腺癌術后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尤其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輕毒副反應,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扶正培本均有顯著效果,且適用于臨床各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西醫的不足之處[24,25]。但是從臨床及文獻歸納來看,各家采用的證型繁多,沒有統一的辨證分型標準。但是相信通過對其的不斷研究,通過制定量化分型標準,探討乳腺癌的較有診斷意義的微觀監測指標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將有助于乳腺癌的中醫辨證分型和治療。
[參考文獻]
[1] 王道軍. 中西醫藥物聯合治療76例乳腺癌的療效觀察[J].醫學綜述,2013,19(14):2676-2678.
[2] 徐宗攀,王思根. 乳腺癌繼發性淋巴水腫中西醫病因解析及不同治療方法比較[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21(11):42-43.
[3] 付亞杰. 中西醫藥物聯合法治療乳腺癌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4,13(17):138-139.
[4] 徐錦江,顧立學,喬紅,等. 中西醫聯合運動療法對乳腺癌術后癌因性疲乏干預效果的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10,13(28):3225-3226.
[5] Sheng Li,Pei-Hong Wu.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guided versus ultrasound-guided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13, 8(25):441-452.
[6] 郭靈. 中西醫藥物聯合治療76例乳腺癌的療效體會[J].中醫臨床研究,2014,14(15):137-138.
[7] 劉鏡文,魏茂富,邱小靈,等. P27在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組織中的表達及其意義[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6):92-93.
[8] 曹志星. 76例不同年齡段女性乳腺癌的臨床和病理特點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0):88-89.
[9] Zhiqian Zhang,Zhengmao Zhu,Baotong Zhang,et al. Frequent mutation of rs13281615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VT1 expression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 breast cancer[J].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2014,4(21):187-195.
[10] 張衛華,彭樹靈. 乳腺癌與中醫體質相關性的Logistic回歸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3):124-125, 128.
[11] Mayineur Niyazi,Paolo Boffetta. Attributable causes of Breast cancer and ovarian cancer in china:Reproductive factors,oral contraceptives and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12,1(29):9-17.
[12] 胡祖健,徐海濱,任興昌,等. CCL18、MVD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患者預后的關系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6):20-22.
[13] 董曉萱,李騏含,解世洋,等. 乳腺癌繼發性淋巴水腫中西醫病因解析及不同治療方法比較[J]. 亞太傳統醫藥,2011,7(9):157-158.
[14] Jian Dong,WeiQing Liu,AiMei Jiang,er al. A novel peptide,selected from phage display library of random peptides,can efficiently target into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6(13):860-867.
[15] A novel peptide,selected from phage display library of random peptides,can efficiently target into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6(13):860-867.
[16] 顧錫冬,趙虹,樓麗華,等. 乳腺癌術后中西醫結合快速康復45例觀察[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7(1):35-37,40.
[17] 徐晶. 探討中西醫結合護理對乳腺癌化療患者的臨床作用[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14(12):1838-1839.
[18] 唐鴿. 徐力教授傳統辨證結合現代藥理研究治療乳腺癌經驗[T]. 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3,36(1):52-53.
[19] Chuan Chen,Yu-Bei Huang,Xue-Ou Liu,et al. Active and passive smoking with breast cancer risk for Chinese femal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14,6(15):306-316.
[20] 劉勝,吳春宇,程旭鋒,等. 從OPG/RANKL/RANK系統闡述補骨脂-蛇床子抑制乳腺癌骨轉移的機制[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5):684-689.
[21] 馬紅梅. 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癌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的改變情況分析[J]. 中藥材,2014,37(10):1898-1900.
[22] 莫雄. 乳腺癌圍手術期中西醫結合臨床路徑觀察[J]. 河北醫學,2011,17(3):365-367.
[23] 羅立其. 中西醫結合用于乳腺癌術后化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14(4):617-618.
[24] 高宏. 老年乳腺癌圍手術期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探析[J].環球中醫藥,2013,6(S2):47.
[25] 顏強. 中晚期乳腺癌術后中西醫治療方法的應用[J]. 中國醫學創新,2011,8(24):168-169.
(收稿日期:201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