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君
摘 要:音樂的創作,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建立“對話”意識。本文主要針對現代音樂創作中的“對話”意識展開了探討,對音樂的創作給出了一系列的有效建議,以期能為有關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音樂創作;“對話”;意識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4-0084-01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音樂的創作已不是一件隨意的事情,需要更突出具有時代特征的“對話”意識。因此,我們就需要在創作過程中,積極尋求有效的途徑,將“對話”意識加入到音樂創作中,以創作出更為優秀的現代音樂。
一、藝術的本質是心靈再現,音樂創作也不例外
創作的先覺要素是有感而發,這對作品品質高低的影響至關重要。音樂創作過程可以認為是創作者把自身體驗大自然、社會與人生的心理境界通過技術符號勾畫出來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創作者通過自我“對話”感悟人生。這種“對話”如同畫之“立意”,就是創作者“對客觀物象產生某種共鳴或者物我兩忘的獨特感悟,隨之產生強烈的表現欲望,并通過創作不斷使這種感悟情之幻象、境之想象、形之意象、神之味象的逐步主觀化的外化過程”(美術家李魁正言)。
音樂創作之所以牢牢吸引著音樂家們為之廢寢忘食,樂此不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能夠在同外界發生接觸“對話”的過程中獲得豐厚的精神滋養而使其處于豐盈甚至亢奮的精神狀態,并深切感受到了心靈上的自由。音樂作品一旦問世,自我“對話”的產物便告形成,這不單是音樂家對所描述事物、觀念的簡單說明和評價,更多地是秀過作品向受眾傳遞著“對話”的精髓,如傳達心聲、吐露感情、凈化靈魂。從這一層面理解,音樂創作中的“對話”就是音樂家在汲取音樂傳統營養的基礎上,超越固有音樂成就,展望現時代的發展軌跡,突破種種限制從而積淀情感、表現內心和傳遞情感的過程。
二、音樂創作中的“對話”,內涵之一就是考究和對待音樂傳統的問題
創作就像墾荒,傳統就像土地,如果離開傳統,創作就會失去根基和靈魂。中國傳統音樂就是最能體現中國音樂之“根蒂”的那一部分。釋義“傳統”,“傳,傳也,以傳示后人也”(漢.劉熙《釋名·釋典藝》),顏師古注引如淳云:“傳,繼也,“傳統”,本意就是世代相承。
遙望浩如煙海的中國音樂之海,不乏廣為傳唱的經典之作。器樂作品《梁祝》、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民族歌劇《白毛女》等作品經久不衰,享譽國內外。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這些作品鮮明的民族特性使得當那些輕盈流淌的旋律響起,便能迸發出濃烈的民族氣息,從而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家喻戶曉。這幾部作品音樂創作中對傳統的承繼,恰如其分地彰顯了作品強大的精神張力。從這些作品中,不難發現藝術家正是基于對傳統音樂歷時性特征的照應才取得了與傳統“對話”的成功,隨著不斷傳播,這些音樂會在大地深深扎下根來,并結出同宗、同源的簇簇繁花。從這些成功的范例看來,“對話”意識無疑是保持音樂創作民族化的重要文化精神和創作觀。傳統音樂在人們的生活中不斷積累、總結、沿傳下來,進而固化成為一種具有一定民族文化特色的音樂遺產,像傳統音樂中的戲曲、民間器樂、民歌等,這些都能為現代音樂創作提供不可或缺的源頭活水。與傳統的“對話”,既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創新。沒有繼承,創新就會淡化甚至喪失自身的文化符號,沒有創新,繼承又會陷入固守自封。只有“對話”傳統,才能深入洞察音樂傳統中的內在動源,發掘更加豐富的音樂文化養分,才能在新的起點上創作出更富民族氣息的精品力作。
三、“對話”意識的創作觀,還要回答好“如何正確處理和科學對待西方音樂因子”的問題
有學者研究中西音樂的差別后指出,東方音樂與西方音樂思維上的不同之處在于,西方音樂(主要指15世紀以后的發展階段)走的是“組織化”路線,而東方音樂幾乎自始以來走的是“原本化”路線,前者貼近科學,后者則貼近自然。一言以蔽之,西方音樂長在于精密的組織機構,東方音樂長于自然的情趣音韻。融合二者之所長,成為當今音樂創作不得不認真考量的問題。
“縱觀20世紀中國音樂的發展歷程,中西合璧成為其顯著特征點……從20世紀下半葉創作的大量音樂藝術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一種新的中國音樂風格體系正在形成,雖說至今它尚有許多不盡完善之處,但將來的它肯定能發展演變成為中國音樂的一種新傳統。”自從西方音樂傳入我國以來,我國幾代作曲家和理論家試圖將中國音樂納入組織化音樂的軌道之中。西方音樂創作技法需要學習和加以借鑒,需要更加深入的“對話”實現“合璧”,但這種“對話”不能是一味地做“相加”或“混合”的功課,而是要從思維路線而不僅從表面上的高音組合、樂器配置、風格形態、結構組織等方面將東方音樂內在神韻和西方的精密組織合為一體,這樣,才能逐步達到“大千貫一、縱橫捭闔”的更高境界,創作出既有鮮明個性,又有精湛技藝,既有現代意識,又有民族神韻的中國現代化新音樂。
筆者認為,既然是“對話”,就要坦誠相向,傾心交流,找已之不足,取他人所長。蔡仲德先生指出:“向西方乞靈是學習它對音樂的現代化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學習其有利于更充分體現人的靈魂的語言的美學思想,學習其有利于充分地表現人的靈魂的方法、技巧、表現體制。”“本土與西方的對話是傳統中國轉向現代中國這一社會轉型、文化轉型的必然結果,也是近現代中國人為改善自身生存狀態而做出的必然選擇。”“就音樂創作而言,本土與西方的對話就在于探索東瞻與西顧的視界融合,這就是繼承與借鑒的協調統一。”借鑒,則要強調“化”,即:重視作品中不同元素的互化,對其他音樂元素兼收并蓄,讓創作出的每部作品都有其獨特個性,又很難或幾乎找不到某個民間固定音調的原型,但是又能感到它們有著不可忽視的血緣關系和絕妙的獨特意韻。
四、時代性也是音樂創作不得不認真加以考究的問題
作品雖是音樂家靈魂的觸動之聲,但從其所處時代的語境下分析,它也一定和必將隨著時代的綿延不斷演變,時代的烙印和印跡顯而易見。一部好的音樂作品能夠久唱不衰,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和著時代的節拍,奏響了時代的主旋律,它又與人民群眾血脈同流,譜出了人民心聲。因而,音樂創作的實踐不能脫離時代之外,要積極向時代“發聲”,創作者要爭做時代的“歌頌者”。
作為藝術的分支,音樂作品一旦創作,便屬于這個時代的成果,便會交由時代對其進行評價和篩選。時代性已經成為音樂創作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只有符合時代精神的作品才最有可能擁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從音樂創作的規律來看,創作過程從感受、創意再到塑形無不受到創作者所處時代“因子”的影響。音樂創作積極與時代“對話”,就是要強調創作的時代性,準確把握多元因子帶來的積極影響,體現人民群眾主流價值觀念,創作出題材新、內容新、手法新、形式新的為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并深切寄語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已經成為創作者肩上的重任,也成為大眾對創作者的深切啟盼。
回歸到創作實踐本身,就是要以進取的姿態弘揚時代,以開拓的心態面對時代的多元化。在文化交流與發展不斷融合、加深的今天,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把握時代脈搏、感悟人民冷暖越來越成為應受予關注的創作之路,由此向前大步邁開,便會使一大批反映人民大眾普遍的情感、愿望、理想和要求的音樂作品能夠經受得住時代的洗禮和檢驗。
五、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社會上,“對話”意識將會貫穿于現代音樂的創作過程中,為此,我們需要將“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藝術哲思融入進行創作過程中,以為音樂創作方法論的完善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從而創作優秀的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林東坡.論近現代二胡音樂創作中的“對話”意識[J].音樂創作,2012(04).
[2]趙冬梅.中國傳統音樂的“單個音”在現代音樂創作中的繼承與創新[J].中國音樂,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