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樂嘎 特古斯 蘇婭 南斯拉 建英 趙斌
摘要:指出了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分析了國家及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及形式,根據烏拉特地區自然環境及經濟發展等現狀,依托烏拉特文化研究成果,挖掘草原文化中生態文化價值,發揮其在烏拉特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以實現文化-生態-經濟多贏的綠色產業結構。
關鍵詞:草原文化;烏拉特地區;生態文明;經濟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8-0012-02
1.引言
“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推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在生態建設與修復中,要以自然修復為主,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烏拉特地區處于內蒙古中西部以牧為主的農牧交錯帶,屬半干旱草原,草原面積廣,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土壤貧瘠,植被稀疏,風力較大,多旱少雨,屬生態脆弱帶,加之近年開來礦力度大,草原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但人文條件優越,多民族聚居,遷入人口多,烏拉特草原文化底蘊深厚。
在這樣的地區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兼顧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制定長遠的自我恢復型經濟,揚長利短,發揮烏拉特草原文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帶動經濟、社會協同發展。讓經濟與文化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實現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的關系
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生態文化就是人類克服生態危機的新的文化選擇,是人類生態智慧和文化積淀的結晶,是人類認知自然、感悟自然、尊重自然、回歸自然的共同成果。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基礎和支撐,生態文明是生態文化的核心內容和優秀成果。生態文明秉承生態文化的價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積極成果,倡導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從而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建設生態文明要求我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挖掘、培育、弘揚生態文化。草原文化從根本上說一種生態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三大主源。
3.烏拉特地區的草原生態文化內涵
3.1物質層面的生態文化內涵
3.1.1生產方式
蒙古民族先民以馴養牲畜為主。實行輪牧制,把草場分為四季草地(春夏秋冬四個營地),如夏季營地放牧一季后,第二年夏季才可進行放牧。“走敖特爾”(或稱走場)作為輪牧的補充,是選擇無人占有或多余草地上進行游牧。游牧人將人畜一草這三個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基本要素極科學地協調起來,并對此有著并不亞于當今生態學理論的認識。一定面積的草場養活多少頭牲畜、多少頭牲畜能養活一口人;一年中不同的季節牲畜在什么樣的草場采食最好,草場之間多長時間輪牧一次最佳,什么情況下需要實行定期輪牧,什么情況下“走敖特爾”。這種游牧方式有效地實現草地休養生息。
3.1.2生活方式
蒙古族先民巧妙地運用了“人-畜-草”相互依賴的生態循環鏈,“人靠牲畜生活致富,牲畜靠草場生存繁衍,草場要靠人的意識保護和必要的游牧得到改善,而改善了的草場又反過來為人們的更好生存提供了最為基本的生態前提條件”。對于游牧生活的衣食住行而言,牛羊肉、奶食品等是蒙古人主要飲食,而且是無污染的天然綠色食品,皮革、絨毛是蒙古人住、穿所用的原材料,牲畜的糞便是蒙古人重要的能源燃料,也是保護草場必不可少的有機肥料。制作氈房不用整棵樹木,而是用樹枝,對森林不會構成破壞,采用圓形及流線型,簡易輕便。畜圈一般也采用圓形構造,避免圈內形成死角.減少外來攻擊,從數學角度(相同周長下,圓形面積最大),材料利用率最大。這種設計對環境的反作用力也最小。草原上嘞嘞車轱轆采用木質材料,對草地的碾壓損傷小。蒙古族在河水、井水里不準扔雜物,不準在敖包周邊地區扔垃圾等禁忌都嚴格地規范著人們的言行舉止。
蒙古族先民對待野生動物方式極其符合生態位原理及生物鏈規律,他們利用天敵維持物種平衡,如豎立招桿,招猛禽來滅鼠。禁止捕殺野豬、鹿、獐等動物,保護天鵝、鶻、鶴等飛禽。狩獵有嚴格的規定,如:動物冬眠期間不準狩獵,不捕殺驚動懷孕及帶仔的野生動物,狩獵不能一網打盡至少放走一對雌雄動物,幼崽全部放走,不獵或少獵雌性動物。鄂倫春族上山狩獵不能大聲喧嘩。
這些生產生活方式無不體現著利用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現今倡導的調整產業結構,能推動科技創新,塒發展綠色產業方面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3.2非物質生態文化內涵
3.2.1“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
蒙古草原文化中,人與自然是一種內在統一的生態存在關系,即人與自然是內在有機、共振共鳴的統一整體,即“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內在一體,共生共榮。他們把自然視做生命存在的終極根源,世上萬物都是天父地母所生,大自然是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賴以生存的搖籃,人與自然的關系猶如嬰兒與父母的關系,離開了父母的呵護,嬰兒一天也無法生存。作為天父地母之子的人類,應像尊敬自己父母那樣愛護大地,愛護養育自己的生態環境。
3.2.2“崇拜、敬畏和保護自然”的生態道德
“對自然,不僅愛護有加,更要使之進入信仰領域,賦予其神性而加以崇拜,如故包崇拜、圣山崇拜、大江大河崇拜等”。保護草原、森林、野生動物,是一種美德;而對破壞植被、開墾草原、殘害野生動物的行為,是道德敗壞。在他們的理解中,對與自身生存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給予道德關懷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應該”,從王公貴族到普通百姓無不然。
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究其根本原因是沒有正確認識幣¨處理人自身與環境的關系,草原生態文化中的這種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天人合一”生態思想及對“崇鮮、敬畏和保護自然”的生態道德對生態文明建設有精神引領作用。
4.烏拉特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
文化建沒與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兩位”。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生態文化作為支撐,生態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環境破壞、資源浪費及能源區域匱乏的直接原因是沒有解決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
根據烏拉特地區自然環境及經濟發展等現狀,依托烏拉特文化研究成果(目前烏拉特文化研究中心推出了《烏拉特史稿》、《烏拉特風俗研究》、《烏拉特民歌研究》、《烏拉特英雄史詩研究》、烏拉特民間信仰習俗《烏拉特寺廟研究》等專著),挖掘草原文化中生態義化價值,發揮其在烏拉特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作用,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構建以文化促經濟,經濟促文明,實現文化-生態-經濟多贏的綠色產業結構。打造以“烏拉特文化”為品牌的生態旅游是一條重要渠道。
烏拉特地區的生態旅游形式較為單一,與牛產實踐相脫節,科技含量較低。如特色餐飲、草原觀光、蒙古族民俗等。
在建設新型特色生態旅游時要做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科技創新及發展綠色產業,把新能源及新材料技術應用到建設中,如應用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沼氣能技術、配備新能源汽車等,應用生產生活垃圾等廢物利用技術,形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讓這個脆弱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其功能,達到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提高草原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與修復能力,形成穩定的草原生態系統。打造出特色鮮明的“文化生態科技”旅游品牌,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經濟、文化相互促進,經濟、文化大繁榮的景象,這將極大地推動烏拉特地區經濟、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