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倩蘭
(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土地集約化的CVM調查及差異比較
——基于蚌埠市、宣城市的調查
□潘倩蘭
(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江蘇南京210000)
推行土地集約化中農戶的支付意愿對措施的實現起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意愿調查評估法(CVM),在安徽省蚌埠、宣城抽樣調查,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影響農戶支付意愿的因素,探究造成兩地WTP(Willing To Pay)差異的原因。主要研究結論有:(1)在蚌埠受訪者中,有78.2%的農戶愿意參加土地集約化;而宣城市有61.2%愿意參與土地集約化,發展土地集約化的群眾基礎有明顯差異;(2)對愿意以出租形式參與土地集約化的農戶的最低租金WTP進行統計分析,得出蚌埠地區的WTP均值為806.9元/戶,宣城地區WTP均值為434元/戶;(3)分別對影響兩地最低租金的因素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出蚌埠市主要影響因素為性別、務農勞動力數以及社會身份,宣城市主要因素為務農勞動力數、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
土地集約化;CVM;農戶;WTP;多元線性回歸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6.016
本次研究在安徽省蚌埠市和宣城市進行。蚌埠市地處安徽省北部,地形以平原為主,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生產。宣城市地處大別山區,以梯田為主,大型農業機械不宜進入農耕地區,以傳統的小戶種植為主。受打工經濟的影響,農戶外出務工,農村青年勞動力流失,耕地浪費嚴重。在學者郭俊霞[1]的關于打工經濟對農民家計的研究中指出,大量農民的外出打工,導致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
國內對土地集約化的研究集中在經濟方面。在張琳等[2]學者的研究中,我國耕地的集約化程度與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存在聯系,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農戶在農業生產中投入的資金集約度相較于勞動集約度也就越高,更多的資金投入表明了該地區農業發展趨向集約化。本次研究的宣城市與蚌埠市,在學者祝小遷等人[3]關于安徽省各地的土地集約度調查中,分屬于中度集約地區與高度集約地區,該現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地的情況。
謝昕昕[4]等人利用CVM理論研究了耕地的非市場價值,表明CVM工具在研究耕地問題上的可行性。因此,本次調查采用該方法研究農戶在推行土地集約化過程中租金的WTP估值。根據相關文獻,在2011年張翼飛[5]學者的研究中發現,CVM估值存在內容依賴性,調查誤差較大,應當盡可能考慮相關因素,進行偏差分析,保證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在蚌埠市共計發放問卷293份,有效問卷293份,宣城市發放問卷155份,有效問卷152份。問卷設計分為三部分:(1)基本家庭信息調查:(2)對耕地集約化現狀的了解;(3)根據個人意愿分別進行WTP的調查。本次調查中涉及的數據參照了兩地實際的水平,具有實際意義。
3.1基本信息分析
運用SPSS分析軟件得到兩地在基本信息上存在以下差異:
3.1.1蚌埠市家庭年收入87 969.28元/戶,宣城地區為518 245.1元/戶。蚌埠市總體經濟水平較好。
3.1.2蚌埠市受訪者有57.7%收入來源為外出務工,勞動力外流情況明顯,宣城市該比例為42.1%,低于蚌埠市。
3.1.3蚌埠地區受訪群眾中對土地集約化完全沒有聽說過的只占12.3%,宣城市該比例為17.8%,說明土地集約化認可程度高,有助于問卷調查的正常進行。
3.1.4蚌埠市受訪者中78.2%愿意參與土地集約化,宣城市61.2%的受訪群眾愿意參與,宣城市的參與積極性不如蚌埠市高。
3.2計算WTP均值
參考學者高漢琦[6]等人在多情景下對支付意愿的分析,整理得WTP的計算思路為
式中Y表示受訪者的支付意愿,n表示調查對象總體有n個研究區域,;Pi表示各研究區域受訪者的平均支付意愿;γh表示每個研究區域內受訪者的支付率。本次調查在兩個城市各選取了一個研究點,即n= 1.代入問卷調查的數據,計算可得:蚌埠市的WTP為:806.9元/戶,宣城市為434元/戶。支付意愿差距明顯。為進一步探究兩地存在明顯差異的原因,對最低租金的WTP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研究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對支付意愿的影響。
3.3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運用SPSS統計分析受訪者的性別、年齡、家庭年收入、文化水平等基本信息對農戶的支付意愿產生的影響,擬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式中Y為最低租金,xi為影響因素,b為回歸常數項,αi為影響系數。探索兩地農戶的影響因素的差異。
分析蚌埠市數據,選取多個研究變量,置信度為95%的情況下,對顯著性大于0.05的因素予以剔除。擬合最后結果顯示,務農勞動力數以及社會身份三個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蚌埠市農戶的支付意愿。
對宣城市的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發現宣城地區各因素的影響程度不是很突出。選取關聯較大的3個因素建立模型,得到最終擬合結果,務農勞動力數、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對宣城市農民的支付愿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4.1宣城地區擬合欠佳分析
根據擬合結果,蚌埠市的擬合程度較優,模型中的自變量滿足95%的置信度。宣城地區擬合欠佳,結合本次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原因有:
4.1.1宣城地區的有效問卷數為152份,總體數據量較少,不能有效地反映出群體的真實情況。
4.1.2在問卷調查過程中,部分群眾會對家庭年收入、文化水平等較為隱私的個人信息進行隱瞞,不能反映出真實情況。
出于以上原因,對于宣城地區的數據,著重選取相關程度較大的三個影響因素進行兩地的比較分析。
4.2蚌埠、宣城地區差異比較分析
蚌埠市影響最低租金WTP的主要因素為受訪者性別、務農勞動力數和社會身份,宣城市為務農勞動力數、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兩地都顯示出家庭務農勞動力數影響著支付意愿的因素。蚌埠市不同性別的受訪群體的支付意愿不同,宣城市農戶支付愿意受性別影響不顯著。
通過上述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5.1蚌埠市和宣城市愿意參與土地集約化的農戶分別達到78.2%和61.2%,發展土地集約化的群眾基礎較好。
5.2蚌埠市農戶最低租金的WTP為806.9元/戶,宣城市為434元/戶,存在顯著差異。
5.3經過多元回歸分析,影響蚌埠市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為性別、務農勞動力數以及社會身份,影響宣城地區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為務農勞動力數、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
[1]張琳,張鳳榮,安萍莉,張衛峰,嚴良政.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的耕地利用集約度及其變化規律比較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8,01:108-112.
[2]祝小遷,程久苗,費羅成.安徽省耕地集約利用及其驅動力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09,02:11-17.
1004-7026(2016)06-0029-02中國圖書分類號:F293.2
A
南京農業大學SRT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1530B41。
潘倩蘭(1995-),女,漢族,本科在讀,單位: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管理工程系工業工程專業,研究方向:農村發展與管理學方法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