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雙妹
(仰恩大學 福建 泉州 362014)
證券研究報告對個體投資者決策行為影響研究
□林雙妹
(仰恩大學福建泉州362014)
現實諸多金融異像的存在和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投資者受信息不對稱或情緒等影響,決策行為是有限理性的。簡單來說,投資者的決策行為是受各類證券信息刺激的反應。但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廣大中小投資者過度依賴證券分析師,而證券分析師出具的研究報告又會影響投資者的預期,作用于股價。因此有必要加強證券分析師的監管,引導規范個人投資者的投資行為。
證券信息;研究報告;證券分析師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6.063
2014年下半年,中國股市以爆發性行情揭開了新一輪牛市的序幕,一掃7年熊市的陰霾,大漲52.87%,成為全球第一牛市。而2015年中國股市則如同乘坐了過山車一般,上半年延續上漲行情,上證指數曾飆升至5 178.19點,但隨著IPO節奏的加快,以及證監會嚴查場外配資業務,中國股市開始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據統計,在6月15日至9月14日,A股共發生16次千股跌停,平均每4個交易日就會見到一次千股跌停,實在為歷史罕見。
在全民瘋狂的時候,各證券分析師也都紛紛出臺了各自的研究報告,上到對證券行情的介紹及預測,下到相關個股推薦,投資者的情緒也都變現得異常高亢,如“4 000點才是牛市起點”言論將上證指數迅速推高至五千多點。美國彭博新聞社5月3日發表題為《在意外暴跌中中國的股市分析師是世界最差的》的文章稱與世界前20大股市從事研究股票的其他股市的分析師相比,中國分析師的預測相當離譜。市場上關于證券分析師研究報告的獨立性的質疑聲越來越多。但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過程中,經常還是會無意識借鑒參考證券分析師發布的投資建議,因此有必要系統研究中小投資者的決策行為,探索研究分析師報告對他們投資決策的影響機制,以更好地完善規范證券市場。
隨著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國證券分析師隊伍逐漸龐大,但是從嚴格意義來講,此種發展還不到10年,應該說還算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行業。證券分析師可以分為“賣方證券分析師”“買方證券分析師”“獨立證券分析師”,本文所指的證券分析師,是指賣方證券分析師,即在證券市場上受雇于金融機構,通過各種途徑搜集信息,然后在對相關行業或者上市公司進行全面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綜合分析處理,撰寫研究報告并給出具體相關投資建議的專業人士,在此證券分析師扮演“信息中介”的角色。
根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截止2016年4月底,有10 545.41萬投資者,其中非自然人投資者,僅29.68萬,因此可以說內地證券市場上絕大多數投資者屬于自然人投資者。因內地證券投資者素質偏低,投資決策較容易受消息和情緒因素影響,證券市場價格容易出現暴漲暴跌。
傳統金融學理論假設人是理性人,受經濟利益驅動的,且所做出的決策是在完全理性的假設基礎之上的。但實際證券投資過程中需要運用的知識背景和經驗理論非常專業,且較為復雜,并不是一般投資者能夠完全掌握并熟練運用的。現實諸多金融異像的存在和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投資決策行為受信息不對稱或情緒等影響,決策是有限理性的。
影響投資者決定的最重要因素是對未來的預期。在投資過程中,投資者根據掌握的市場信息對資產的價格趨勢做出判斷及預期。而這個預期實質上就是投資者對市場信息搜集、加工和處理的心理過程。簡單來說,證券投資者的行為是對證券信息刺激的反應。可以說,信息是投資者決策的出發點和重要依據。
證券信息在認知決策過程中,可被分解為三個階段,即(1)信息搜集。證券市場上信息眾多,投資者有針對性地獲取手中已持有證券或潛在證券的相關信息;(2)信息加工,就是證券投資者根據搜集到的多空信息,進行研判,預期未來價位;(3)信息處理,投資者根據之前的股市評判相應調整自己買賣價位,進行買賣。下圖為投資者在信息處理過程中的決策路徑。
2.1證券市場信息紛雜
證券行情是是證券市場中最基本的信息。證監會經常發布有關證券市場的重要政策和文件,制定證券交易相關機制,對證券價格形成起了關鍵性、決定性的作用。另一個市場重要的信息源正是上市公司自身,它必須證券交易所規定,進行相關信息披露,如資產重組、發行股份等重大事項公告,定期發布季度財務報表等。實體經濟層面,國家還會出臺相應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調結構、促增長。同時還有內幕消息,是證券市場還未對外公布或者不能對外公開的非正規途徑消息,經常被莊家操縱以抬高或壓低股價。因此面對如此紛雜的證券市場信息,誰擁有的信息越多越快,誰享受到證券投資利益的可能性越大。但投資者的時間和能力是有限的,該如何尋找關鍵可靠的信息,則顯得格外重要。

2.2中小投資者依賴證券分析師
人們可通過多途徑獲得相關證券消息:證券報刊、證券網站、電視媒體、中介服務機構(券商)以及周邊人。證券信息搜集渠道眾多,但面對眾多原始信息,投資者不知該如何解讀相關信息,自我加工處理能力有限,他們更期待“坐享其成”,希望別人告訴他具體該如何操作。而證券分析師相對來說,經驗更加豐富,以及能更快捷地捕捉相關信息,他們出具的證券研究報告經常受到市場的追捧,特別是知名的證券分析師提供的研究報告。因此可以說,市場中廣大中小投資者作為信息劣勢方,更傾向于向證券分析師那里獲取二手的證券信息。
2.3證券研究報告影響投資者預期
由于信息不對稱,投資者會格外關注證券分析師推薦的股票,甚至作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如果某只股票在上漲過程中,市場普遍存在樂觀的情緒,如果證券分析師再強烈推薦下這股票,媒體的渲染和周邊人群賺錢效應的影響下,投資者對該股票也會表現出瘋狂的情緒,資金持續流入該股票,推動該股價上漲,享受到研究報告給他們帶來的投資利益。此股票推薦而產生的“過度反應”也會刺激當前證券市場其他投資者的投機行為,由于股價的持續上漲,之前的空方和觀望者也會轉而看多,越來越多的投機者參與該股,形成“泡沫”,股價嚴重超過其價值,這種現象在行為金融學稱之為“正反饋”或“羊群效應”。而可能由于前期的漲幅過大,股價的“泡沫”終會破滅,經常隨后就是暴跌。
證券分析師的“烏龍事件”也時常出現,比如,中國保安“石墨礦”事件、寧波聯合“被鍵礦”事件等等。由于某些利益的考慮,證券分析師沒做到盡職盡責的研究責任,提供虛假研究報告,雖先極大地推高了相關股價,但丑聞的暴露又使得股價迅速暴跌。此類“烏龍事件”的頻繁發生使得證券分析師研究的獨立性受到質疑,以及投資者個人的歸因偏差等,因此有時投資者會對證券分析師推薦的股票持觀望或懷疑的態度,對新信息存在反應不足。重視程度較底,股價波動平平,而較大的波動信息卻在信息過后一段時期發生。
3.1加強證券分析師監管
在當前證券市場中,證券分析師由于利益的一些考慮或迫于公司的壓力,提供虛假研究報告,誤導證券投資者,損害投資者利益。因此,當前加強分析師監管,建立分析師問責制度,完善分析師自身信息的披露機制,防范內幕交易和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盡管旨在規范證券分析師研究報告,證監會在2010年10月發布了《證券研究報告暫行規定》,但收效甚微,相關執法力度以及懲罰措施等還有待加強,因此需要加強分析師監管,約束規范證券分析師的相關行為準則。
3.2投資者理性看待分析師研究報告
整體來說,證券分析師有知識、有經驗、有渠道,出具的證券研究報告有一定的專業性,能為證券投資者提供準確的操作建議,但并不是所有研究報告都是準確無誤的。證券分析師研究報告后面一般也會附帶“免責聲明”。因此投資者不能盲目跟隨分析師研究報告,“判斷性接收”有關信息,多讀幾篇研究報道,研究學習分析師投資判斷背后的邏輯,形成自我的結論,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我分析股票的能力,爭取獲得更大程度的投資利益。
[1]劉超.基于行為金融學的中國證券分析師行為研究[D].天津大學,2007.
[2]溫凱.中國證券分析師的預測能力實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3]盧佐東.個體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偏差研究[D].武漢大學,2012.
[4]王昱升.證券分析師盈余預測傾向經濟后果的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1004-7026(2016)06-0088-02中國圖書分類號:F832.48
A
林雙妹(1988.1-),女,福建,助教,碩士,證券投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