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什么叫土豆國

弗里德里希大帝腓特烈二世
提起土豆,人們總認為它難登大雅之堂。不過在德國人的心目中,它卻是“十全十美的食物”。德國人對土豆有種特殊的感情,每次遇到危機,土豆總能幫德國人解決各種困難。
德國人改變對土豆的態(tài)度,與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大帝有關。18世紀中葉,瘟疫和自然災害侵襲德國,導致農(nóng)業(yè)顆粒無收,餓死的人很多。危難中,弗里德里希大帝想起好種易活的土豆。他先給土豆以王室的聲望,讓王室女成員都戴上了土豆花。接著,他又讓士兵種植了一大片土豆,土豆長出來后就派最精銳的部隊去看守,晚上再把軍隊撤回。結果好奇的農(nóng)民紛紛夜里到地里去偷土豆。就這樣土豆的種植得到了普及。直到現(xiàn)在,在德國波茨坦無憂宮里的弗里德里希大帝墓前,總是擺放著土豆。

“在200多年的歷史中,德國有10多次通過舉國種植土豆,吃土豆,闖過了自然災害、戰(zhàn)后衰退、經(jīng)濟危機等。”慕尼黑土豆博物館專家埃德哈德對記者說,像弗里德里希大帝的軍隊在戰(zhàn)爭中靠吃土豆堅持到最后勝利。之后,吃土豆成為德國軍隊打勝仗的“秘密武器”。
對于德國人來說,土豆更是危機中的“救命稻草”。記者的鄰居潔奈特老人說,從1929年開始,德國遭遇了經(jīng)濟危機,當時,她的全部記憶就是一個詞——饑餓。德國至少有半數(shù)人口失業(yè),很多人家只能買得起土豆。他們既把它當菜,又把它作為主食,是土豆幫他們躲過了經(jīng)濟危機。人們?yōu)榇朔Q它為“第二面包”。
同時,德國天氣陰冷,農(nóng)作物不好生長,歷史上鬧了好多次饑荒,但土豆的“發(fā)現(xiàn)”,讓德國人找到了破解方法。每一次,就是靠一日三個土豆,德國人一次次取得了最后勝利。
如今,金融危機再次降臨。勤儉節(jié)約的德國人又開始“大吃”土豆。記者看到,德國超市里各種土豆食品應有盡有:土豆粉,土豆條,土豆丸子,土豆燒酒,土豆蛋糕……德國人吃土豆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吃法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一日三餐至少兩餐吃土豆。德國還涌現(xiàn)出不少土豆新事物:土豆旅館,提供與土豆有關的旅游服務;土豆紀念碑,所有為土豆事業(yè)做出過貢獻的歷史人物都被刻在碑上;土豆圖書館,從土豆的歷史、趣聞到土豆的學術研究的書籍都能找到。在下薩克森州,青年男女熱戀時,會送給對方一個土豆,因為對當?shù)厝藖碚f,“愛情和土豆一樣寶貴”。
德國人喜愛土豆,除了它的營養(yǎng)價值外,土豆還包含著“勤儉節(jié)約”、“樸實無華”等“土豆精神”,正像德意志民族一樣。難怪,歐洲鄰國干脆管德國叫“土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