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學術造假該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關鍵要看造假的性質。
學術造假分三類:一類是學術不端,為發表論文在學校考核評價進行中、在發表論文時對實驗數據進行編造,存在弄虛作假行為。第二類是編造學術成果去進行相應的課題申請,存在偽造事實并非法獲得利益的行為,這一類涉嫌學術欺詐,要追究相應的刑事責任。第三類是學術腐敗,如用虛假發票去充賬,涉嫌侵占學術資源。
對這三類行為處罰各不相同。對于學術不端,主要追究學術責任,包括取消學術頭銜,進行行政問責,按情節嚴重程度解除聘用合同等。對于學術欺詐和學術腐敗涉嫌違法犯罪的,要由司法機關介入調查,根據調查結果追究刑事責任。但目前我國對于學術造假還沒有明確的處理調查程序,學術問題、行政問題和法律問題劃分不清,導致處罰混亂且普遍偏輕。
監管機構必須有其獨立性。學術調查就應該由學術委員會獨立啟動,現在則普遍由行政部門進行調查。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內部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利益關系,即使有再嚴格的法律法規程序也難以嚴格執行到位,甚至有的行政部門還成為學術造假的保護傘。
因此,治理學術造假的關鍵是打破高校和科研院所內部的利益共同體,建立起真正獨立的學術委員會,由學術委員會對研究者的學術貢獻進行標準化評價。學術利益共同體一天不被打破,學術造假行為就一天得不到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