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_李嘉鋒 編輯_玉芝麻 供圖_白舒元 設計_孫星
“如果你去英語國家上高中,讓Cognitio幫助你”—加拿大高中生張博的留學故事
記者_李嘉鋒 編輯_玉芝麻 供圖_白舒元 設計_孫星
10歲時隨母親到英國愛丁堡上學的張博,于2015年完成了英國GCSE考試后,隨母親轉到了加拿大上高中。他為什么會萌生創立Cognitio的念頭?他又有怎樣的留學故事?
正在加拿大倫敦市Central Secondary School上高二的男生張博,雖然每天忙忙碌碌,正在準備申請心儀的大學,但他卻花了不少課余時間創辦了一個取名為“Cognitio”的網站。
“Cognitio旨在建立一個獨特的、系統的、高效的電子筆記數據庫,范圍從高中到大學課堂筆記。我相信Cognitio可以幫助那些希望獲得好成績的人。”張博在他的網站上寫道。
盡管Cognitio網站創立僅有短短兩三個月,但目前已有來自五大洲幾十個國家的訪客點擊,點擊數達近萬人次。
對于張博來說,盡管初戰告捷,但仍有遺憾。“來自中國的瀏覽量只有幾百,可能是很少有中國同學知道。但是,我相信,我做的事情對那些學業有困難的同學有幫助,特別是英語不是母語,又剛剛來到加拿大等英語國家的中國高中留學生。”
從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到數學、物理、化學,還有人類學、藝術、歷史,張博將十多門科目的電子筆記搬到了這個網站上,免費分享給所有人。
“我們致力于提供一個對所有學習者都免費的平臺,我們堅信這是一個可以免費學習的時代。”他在Cognitio的“愿景”中寫 道。
眼下,十來個同學,還有一位剛退休的生物老師,加入了他的團隊。他正在籌劃,希望逐步吸引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的高中生貢獻自己的電子筆記,以豐富網站內容。“雖然我們年輕,但我們可以借此回報社會,給每一個人提供學習的機會。”張博在Cognitio上寫道。
10歲時隨母親到英國愛丁堡上學的張博,于2015年完成了英國GCSE考試后,隨母親轉到了加拿大上高中。他為什么會萌生創立Cognitio的念頭?他又有怎樣的留學故事?就這些問題,《留學》記者于近日采訪了 他。
張博的母親是一名博士,為了學術研究遠赴愛丁堡,但是又舍不得留下當時年僅10歲的兒子,便不得不帶著他一同到愛丁堡。這對當時的張博來講是一場不小的考驗。

加拿大高中生張博和他的狗Maddi。
幸運的是,張博很快就適應了當地的生活。這得益于親人和朋友們的陪伴和鼓勵,更重要的是張博愿意“走出去”,主動結交新的朋友,不因為初到一個全新的環境感到害怕而封閉自己。
張博對《留學》講述道,因為是和母親一同前往,因此母親的一些朋友認識他,這對于初來乍到的新人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了,不會因為陌生而恐懼,不會因為膽怯而與新環境脫節。這些朋友在張博初到英國的日子里不斷地鼓勵他,和他一起認識更多的人,積極參與到當地的生活中去。他沒有覺得被這個新的社會排斥。
他告訴《留學》,十分慶幸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就出國留學,當地的英國學生都十分友善與包容,很多同學和他成了朋友,共同分享學習生活經驗和參與各種社會活動。
張博講述的這些對于初到異國求學的學子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開朗外向的性格會讓周邊的人更好地認識你、了解你。人與人的交流其實也是在加強個體和這個社會的聯系,這種聯系越密切越會加快一個人適應新環境的速度,張博的經歷就是證明。
對于學習,張博坦言,在不同體制的學校學習的經歷對他形成新的思維方式有重要的作用。他向《留學》講述道:“在英國他既上過公立學校,又上過私立學校,蘇格蘭教育體系和英格蘭教育體系也都接觸過。很難說哪一種學校或者哪一種體系更勝一籌。自己體會,收獲最大的是,我學會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周邊的人和事,對待不同的文化和觀點,包容性增強了,更加寬容了。這些對于我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比獲得書本上的知識更加有意義。”
正像張博所說的那樣,留學不僅僅停留在文化知識的學習,還有思維方式的學習和性格的培養。這些往往是被留學生所忽略掉的。當下的國內教育體制更多的是傾向于“教”,“學”則被轉化為“接受”。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最缺乏的就是獨立思考,不知道從什么角度思考,從哪些方面考慮,這些能力恰恰是最寶貴的。
張博本來會一直在英國學習,但2015年夏天,在完成了英國的GCSE考試后,他再次因為母親工作的原因,轉到了加拿大讀高中。這一年的學習,讓他深深地體會到英加之間教育體系的區別。
張博對《留學》講述到:“我個人感到,英國的教學體系比較系統,往往將基礎知識內容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而加拿大的則是‘分散性’的課程模式。比如,在英國學習A-Level的課程時,所有選擇學習歷史課程的學生必須在兩年內集中學習;而加拿大則是每一年學一門課程,同時還有一些對于中學生來說沒有多大用處的課程,如媒體研究、時尚、食品和文化。我發現,在加拿大教學系統中缺少一個像可汗學院一樣的教育平臺,一個中學生可以廣泛利用的學習數據 庫。”
張博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他的加拿大的老師。老師對于他的這一想法提出了問題:如果建立這樣一個數據庫出來,是否會成為那些本身就不想來上課的學生的一個借口?對于這些學生來說,數據庫上的這些資料是否會被看做傳統課堂筆記的替代品?這些看似“消極”的回答沒有打擊張博的自信心,而是促使他認真思考這個設想的可行性。
拎客
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由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創立的一家教育性非營利組織,通過在線圖書館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師的教學視頻,向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免費的高品質教育。該項目由薩爾曼·可汗給親戚的孩子講授的在線視頻課程開始,迅速向周圍蔓延,并從家庭走進了學校,甚至正在“翻轉課堂”,被認為正打開“未來教育”的曙光。
建立這樣的數據庫不僅需要創立者擁有充足的知識儲備和技能,最終要的是擁有堅持做下去的理由,即動力。對于張博來說,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方便獲得免費教學資源就是他建立數據庫的最大動力。
他向《留學》坦露:“在英國,我上了幾年公立學校,直到我去了私立學校,發現只有私立學校才會給學生在課前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料,而那些公立學校或上免費課程的人就無法獲得這些資源。那時我就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獲得充足的學習資源。”
通過和加拿大老師和同學的交流溝通,張博利用晚上和周末的空余時間,自學了各種建設網站的知識,自己設計,自己撰寫有關內容,終于推出了這個網站。最近幾個月,張博的一些老師和同學也不斷和他一起討論和研究,幫助他一起去進一步提升這個網 站。
張博將這個網站命名為Cognitio。他說:“這是一個拉丁詞匯,意思是getting to know, idea/notion, knowledge. 從認知開始到逐漸去理解,探索,最后獲得知識。”這也是Cognitio網站提倡的一種學習過程,學習者通過網站不斷自己挖掘,獲得知識,完全進入到主動的學習狀態中。
張博說,Cognitio網站現在的功能主要是提供他自己的課堂筆記。將來,希望有更多的同學將自己的筆記放在這里與大家分享。有些學生很難同時兼顧做筆記和聽課,用了Cognitio網站,就不用擔心這一點。特別是對于國際留學生,他們可以有效地利用這些筆記,不再擔心課程重點沒有記下來。他們可以利用這個網站,讓學習更高效。
《留學》得知,為了創立這個網站,張博還給安大略省的教育行政部門寫了封信,雖然還沒有確定的回音,但現在已經從所在城市的教育官員那里得到了鼓勵和支持。一位教育官員認為,這樣的網站不僅僅是一個學習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傳達了一種教育平等的理念:任何人都有權獲得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