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黃沙茫茫,路在何方?
“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滿天風沙當棉被;庫布其窮、庫布其苦,庫布其孩子無書讀;沙漠里進、沙漠里出,沒水、沒電、沒出路”,是沙區農牧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28年前,億利資源集團在董事長王文彪的帶領下,開始在被稱為“死亡之海”的中國第七大沙漠——內蒙古自治區庫布其沙漠植樹固沙,書寫綠色傳奇,10萬沙區農牧民由此綠富同興,擺脫貧困。
一個心愿 一個希望
哪里有沙漠,哪里就有貧困。王文彪出生在庫布其沙漠的邊緣,從小與沙塵相伴,飽受沙漠之苦。中考那年因沙漠阻隔,只能放棄到沙漠對面的重點高中上學,改上了交通方便的普通高中。“當年,一位牧民因難產未送到醫院就死在了沙漠。”父老鄉親受困于沙漠的生活,更是讓他痛心不已。
居住在沙漠腹地東大道圖湖邊的斯仁巴布一家,五口人居住在不到10㎡的小屋子里,以放牧和挖野生甘草維持生計,“父母一輩子沒離開過沙漠,父親常常蹲在門檻上,唉聲嘆氣,吃飽穿暖,簡直是一種奢望。”
而牧民烏云達來印象最深的是采購,“那時還住在天鵝湖畔,一陣風吹來眼窩也睜不開。最不方便的就是出門買東西,往往是等上幾個月,就近的七八戶人家一起,寫出要購買的東西,派兩三名勞動力,牽著駱駝,花好幾天時間,專門去獨貴鎮上買。所以那時的農牧民,基本依靠自產自銷,收成不好的就吃不飽。”
目睹此情此景,王文彪立下了讓庫布其人民過上沒有沙塵暴和富足日子的決心。
1988年,28歲的王文彪到位于庫布其沙漠腹地的一座小鹽場當廠長,上任第一天,送他的吉普車就陷在了距離鹽場不到100米的地方一動不動,歡迎的人變成推車的人,王文彪特別尷尬。
接管鹽場后,眼看著18平方公里的鹽湖逐步被黃沙覆蓋,大量的鹽、芒硝、天然堿等化工資源因運輸瓶頸而堆積如山,生產設備被沙漠埋得剩了半個身子,王文彪著急了:治沙已經成為關系企業生死、關系家鄉民生的大事,一刻也不能等了!
于是,王文彪做了第一個決定——從每噸鹽中提取5元錢,帶著一支由27人組成的林工隊,在鹽場周邊植樹固沙,由此拉開了治沙扶貧的大幕,“如果無法離開沙漠,我們就共同建設田園綠洲!”
王文彪的母親在卡布其沙漠邊緣生活了幾十年,吃盡了荒沙的苦頭。王文彪小的時候,她常常叮囑的就是不能走進沙漠,那里太可怕了。令她萬萬沒想到的是,兒子偏偏走上治沙路,常年和沙漠打交道,還一干就是28年,有時在沙漠深處中一泡就是半個月。
自1996年以來,億利自籌資金12.8億元,先后修筑5條穿沙公路,架設了一座黃河大橋,共計343公里。穿沙公路的修建,不僅為“以路劃區、分片治理”沙漠打下了基礎,更改善了貧困沙區的生產生活條件,讓農牧民能夠走出沙漠、走出貧困、走向文明。
路修到哪兒,樹就植到哪兒。年近六十的尚有福以前窮得叮當響,“1996年我開始為億利工作,第一批樹苗就是我栽下的。”當時,億利廣招鄉親們種樹,尚有福率先成為種樹包工頭,帶領一幫人開始了種樹生涯,這一干就到了今天。“那時候給別人干活,一天只賺2元,而在億利,一天能賺25元!現在一天能有150元,這么多年下來,早掙了幾十萬啦。”
在億利的帶動下,232個治沙民工聯隊成立起來了,5827人成為生態建設工人,民工聯隊的領頭人年收入基本在10萬元以上,百萬元戶不在少數,很多“沙漠金領”就出在他們之中,實現了“一人打工、一戶脫貧”。
億利提供的就業創業平臺遠不止于此,過去的“沙窩窩”成了現在的“香餑餑”,靠天吃飯的沙區群眾擁有了多重新身份。
有的成為沙地轉租受益者,大約3000名農牧民把151萬畝沙漠轉租給億利,收入5億多元。有的成為沙地入股股東,農牧民將自己承包的93萬畝沙漠入股億利,固定分紅。有的成為旅游業小老板,在億利的規劃下,圍繞沙漠生態旅游業,649戶農牧民發展起“農家樂”、“牧家樂”、奶食品作坊、馬頭琴制作等產業,戶均年收入10萬多元。有的成為新型農牧民,按照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黨委政府“三區”發展規劃和生態移民政策部署,517戶農牧民實行養殖標準化和種植集約化。
“以前過著窮日子,一年望不到頭,現在手里有了錢。以前駱駝是交通工具,現在變成了掙錢工具,家家戶戶有了小汽車。以前窮,大家都想著怎么出去,但現在,回來的人越來越多。因為億利,被大沙困住的農牧民才有了新生路。”牧民孟克達來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一份堅持 一份努力
在億利和農牧民的共同努力下,沙漠逐漸披上了綠裝,每年沙塵暴的次數由幾十次減少到幾次,貧困沙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沙區生態的改善,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條件。28年間,億利堅持把沙漠治理、生態產業發展和沙區扶貧同步推進。
億利投資199.85億元建成庫布其生態工業園區,主要依托沙生植物,利用生態技術、生物技術,發展生物質肥料、飼料和材料,在冊員工1321人,勞務就業2522人,解決貧困家庭子女就業315人,上下游產業鏈創造就業8770人。
已經完成投資26億元,建成310MW生態光伏基地,發展沙光互補、林光互補、農光互補生態光伏產業,勞務用工1700人,人均增收1.47萬元。首創“治沙+發電+種植+養殖+扶貧”的生態光伏產業,實現了生態和能源的良性互動。
投資29.8億元建成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旅游基地,發展沙漠觀光、休閑度假、沙漠體驗、生態文明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旅游業,目前年接待游客達10萬人次,預計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已帶動農牧民1303戶發展旅游服務業,人均年收入超3萬元。
按照“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與725個合作社進行合作,建設了153萬畝甘草種植基地,帶動5000多人脫貧致富,人均年收入達18000元。
投資1.71億元,租用農牧民沙地53094畝,建設陳紅灣沙漠生態健康產業扶貧示范園區,發展“一草一蓉”和有機節水農業,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項目實施以來,交納土地流轉費用1600萬元,直接幫助脫貧53戶、137人。鼓勵當地農牧民成立110個民工聯隊參與土地整理和生態種植,人均年收入27388元。
在億利資料室內,就業扶貧檔案、甘草種植扶貧檔案、黨建扶貧檔案、生態移民扶貧檔案等井然有序地擺放在書柜里,每家貧困戶的情況一清二楚。“我們實時掌握貧困鄉親的狀況,會根據他們的個人意愿,有針對性地優先為他們安排工作,鼓勵他們勤勞致富。”億利品牌中心員工賈新星向記者介紹。
產業發展之外,億利還注重生態移民,先后建設了三個旅游風情小鎮。2006年,投資2000多萬元,把36戶散居游牧的牧民從大漠中搬遷出來,為每戶牧民配備了106㎡的住房,建起宜居宜業的七星湖牧民新村,并且引導他們通過出租沙漠給企業、參與生態建設和旅游產業等方式就業創業,戶均收入超過了10萬元。
這樣的“好事”在當時的農牧民眼里,卻是無論如何不被接受的。蘇榮克日是當時的村支書,“2006年,億利找到我,希望能勸說農牧民去新家,但村民故土難離,都不愿意搬,情緒很大,連帶對勸說遷移的我也有了意見,沒法子,光思想工作就反復做了3、4年。”
牧民姚紅元爽朗一笑,“往事不提了,千言萬語一句話,感謝億利,有時候我們一天的收入比過去一年還要多。”現在的姚紅元,把自己的沙漠沖浪園經營得紅紅火火,這得益于億利先后承辦了五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和全國汽車越野大賽、世界星空攝影等活動,為當地帶來大量游客資源。“億利已經為大漠居民創造了這么好的條件,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勤快?干什么也不容易,不干最容易,但不干能成什么事?”他的妹夫斯仁巴布一家,經營著“草原請你來”飯莊,提供餐飲、住宿服務。村民之間聯合經營,良性循環,吃、住、玩“一條龍”的服務吸引了眾多游客。
2008年3月20日,庫布其沙漠北緣的獨貴塔拉、杭錦淖爾鄉遭受了黃河凌汛決堤災害。億利與市旗兩級政府發起設立庫布其水務公司建設蓄滯洪區,并投資1.91億元,助力政府把遭受黃河凌汛災害的烏蘭淖爾村等8個村的2386戶、7058名農牧民移民搬遷到億利庫布其一期生態修復區,與旗政府協力建設了一座具有沙漠風情、草原特色的現代化獨貴新村,實現了城鎮化,并且搭建勞務輸出平臺幫助農牧民就業創業,人均年收入超過了2萬元。
為響應中央統戰部“萬企幫萬村”和內蒙古“十個全覆蓋”部署,億利投資近5000萬元,幫助沙化沙害、貧困化最嚴重的杭錦淖爾7個社的205戶農民集中搬遷,改善居住條件,正在建設杭錦淖爾沙區扶貧示范村,引導發展沙漠旅游、畜牧養殖、特色種植等產業,建成后人均收入有望達到2萬元。
王文彪常給母親講沙漠變綠洲的故事,老人家覺得兒子是為了給她解心寬才那么說的。治沙28年,母親為他擔心了28年,睡覺都不安穩。一次,王文彪特意回家,陪老人家進了一趟沙漠,當看到一簇簇沙柳抱團萌發,一顆顆胡楊、樟子松、旱柳舒展枝條,一株株甘草、梭梭迎風搖曳,庫布其真的有草有樹了,農牧民富起來了,沙漠旅游熱起來了,母親笑開了花,懸著的心終于放下。
一種情懷 一個承諾
擺脫貧困要靠知識。以前,庫布其沙漠上學難、師資水平低,孩子們不熟悉地形,往往一出門就迷路,走好幾個小時到達學校,早已累得虛脫。2012年,億利投資1.2億元,為沙漠地區的兒童建成了集幼兒園、小學、初中、職業高中為一體的全日制全托的億利東方學校,寓意為“希望”。目前,在校師生規模1300多人,累計1785名沙區孩子受到了良好教育,85個孩子考入重點高中,成為家鄉建設者和接班人。一站式教育、一流教育師資,讓孩子們笑容洋溢,訴說也最動人:“以前腦海中是漫天黃沙,睜眼閉眼都是黃色,畫畫用的最多的就是黃色,現在,我們最愛綠色。”
孩子們在成長,農牧民的素質也在提高。建成農牧民黨校和職業技術培訓基地,利用家長接送孩子的有利時機,有組織地對農牧民進行黨和國家扶農惠農方針政策、種養殖技術、旅游技能等培訓,每年對近萬名農牧民輪訓一遍。億利沙漠經濟區黨委還組織黨員對一百多戶貧困家庭進行詳細走訪和摸排,開展結對子幫扶。通過幫助解決就業、修建房屋棚圈、技能培訓等多種方式,幫助沙區百姓擺脫貧困。截至目前,已有211名黨員幫扶貧困戶303戶。
64歲的楊榮開家住獨貴塔拉新區,2008年黃河決堤,楊榮開家受損嚴重,欲哭無淚。一籌莫展之際,億利人走進了他家。之后,他扛起鐵鍬,走進大漠開始種樹。幾年下來,錢袋鼓了,生活好了,環境美了,日子也越過越舒坦。“要是沒有億利,就沒有現在農牧民的好日子。如今,兒子和兒媳也在億利的金威路橋工作,還有一個小孫子就讀億利東方學校,億利對我家三代都有恩。”
治沙扶貧,早已成為億利人的一種情懷。在庫布其治沙扶貧的基礎上,多年來,億利還致力于發展西部特色沙漠產業,縮小區域發展差距。2013年11月,進入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實施治沙扶貧項目,短短幾年時間,就讓庫布其的甘草在充滿苦咸水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上長得郁郁蔥蔥。2015年10月,與甘肅省武威市簽訂生態產業扶貧協議,投資150億元,在民勤、古浪、涼州等區縣實施了一系列沙漠生態產業扶貧項目。
家住杭錦旗白音烏素的白音道爾基,是甘肅騰格里項目民工隊的隊長,帶領著100多名來自寧夏、甘肅等地的勞務工在騰格里沙漠種樹種草,“富裕不敢說,吃穿沒問題,給民工發工資也沒問題。”這些民工都來自貧困地區,來自寧夏同心縣的馬會梅說,“白隊長人好,不管有啥活兒,都叫上大家一起掙錢,信得過!我們一家四口都跟著白隊長干,已經四五年了,每人每年能掙到一萬多,生活不成問題。”
下一步,億利將助力河北張北縣脫貧攻堅,計劃投資50億,通過建設光伏產業直接扶貧1.5萬人,通過生態旅游、紅山豬養殖、有機田產業鏈扶貧3.5萬人。
2016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接見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委員,并參加聯組會。在聽取了王文彪關于治沙扶貧的建議后,表示要持續關注和支持治沙扶貧事業。
王文彪向總書記立下了治沙扶貧軍令狀:億利將積極參加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組織的“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5年內通過投資沙漠生態產業,再綠化沙漠1萬平方公里,帶動10萬農牧民脫貧。
28年來,億利綠化庫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幫助庫布其沙區10萬群眾徹底擺脫了貧困,助力鄂爾多斯杭錦旗摘掉了國貧旗縣的窮帽子,成為庫布其沙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