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壬
陳岱孫我要自己起來
蘇少壬
上世紀50年代,陳岱孫編寫《經濟學說史講義》,第一次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科學評價資產階級經濟理論,探討西方經濟學對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作用,建立起中國經濟學教育理論的獨立體系。
他對自己的學術要求極端嚴格,常誠懇地對求教者說:“這個問題我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我不懂。”其實,即使他自己認為“不懂”的某些問題,也未必比那些“懂了”的人少懂幾許。他反對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有益論”,經常提出許多主導性意見端正中國經濟走向,在促進中國經濟正常發展上厥功甚偉。
他講課要言不煩,決不信口開河,篤守“教員出口之言必須是真話、實話,不講一句廢話”的承諾。下課鐘聲一響,內容恰好講完,絕不拖課。年高90,他還上講臺講授《經濟學說史》,而且每上一節課必定認真做好準備,說是“雖心熟悉,但人老了,就怕出錯誤誤人子弟,子弟再誤人,豈不罪過!”反復增補、修改的教學講義,成為他的代表作《從古典學派到馬克思》的底本。
他在藏書的扉頁上蓋“慎思明辨,強學力行”的章,堅持為師者“要使學者長知識、長智慧、長道義”的教育理念。1991年,他在北大學生的畢業典禮上送給學生兩句話:一是“學無止境、自強不息”,一是“學以致用、用在奉獻”。這也是他自己從教70年的真實寫照。他常對人說:“我這輩子只做一件事——教書。我一輩子也只做好了一件事,還是教書!”
風華正茂時,陳岱孫身材高大、西裝筆挺,一派才子名士風度。許多名媛佳麗追求他,他不心動,卻和同窗好友同時愛上一位“有文化的家庭婦女”。雙方擊掌盟誓,將來誰先得博士誰娶之為妻。之后兩人同時留學歐美,而等他在哈佛大學苦讀四年拿著博士證書風馳電掣趕回北京時,那“有文化的家庭婦女”卻已嫁人!痛心疾首的他終身不娶,守著母親,一切“順其自然而已”。

陳岱孫(1900—1997),原名陳總,福州人,經濟學家,曾任清華大學經濟系主任、北京大學經濟系主任,在財政學、統計學、國際金融、經濟學說史等方面有極高的研究成就。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總穿一身藍色或灰色“的卡”中山裝邁進課堂及任何場合,包括1995年北大為他舉辦的祝壽盛會。他個人生活極為簡樸,把錢全花在孝敬母親和資助有困難的人身上。
母親過世后,他對常年服侍母親的保姆說:“你的生活我負責到底!”每月一發工資,他便及時匯錢給她。他有個學生叫李祥煜,“文革”期間被打成右派,走投無路,不得不乞討為生。他知情后,不怕被戴“站錯立場,同情右派”的帽子,毅然按月寄錢接濟,持續整整8年。
1997年7月27日,這位97高齡的大學者,終因衰老到達生命極限,病危時還摸摸索索撐持著要自己起身,說:“我要自己起來,我要起不來,就永遠起不來了!”這一天,他逝世于北京。之后,北大在燕南園開放了他的故居,并為他豎立雕像,供世人參觀瞻仰、永久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