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花,張 紅
?
聯(lián)合檢測血清HBV-M、HBV-DNA和ALT對乙型肝炎患者的診療意義
趙花,張紅
乙肝病毒標志物(HBV-M);HBV-DNA; ALT
乙型肝炎是一種常見的傳染病,全球每年有15%~25%死于HBV相關(guān)的終末期肝硬化和肝癌[1],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我國是乙型肝炎的高發(fā)區(qū),攜帶者高達10%[2]。為此,筆者收集了我院2013-07至2014-12門診及住院1643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資料,進行乙型肝炎標志物(HBV-M)、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FQ-PCR法)及ALT檢測,旨在研究探討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希望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實驗依據(jù)。
1.1一般資料乙型肝炎1643例診斷符合2010年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感染病學會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排除酒精肝、脂肪肝及合并有HCV、HAV、HEV等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男1169例,女474例,年齡7~79歲,平均(37.6±12.7)歲。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待完全凝固后3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待檢。
1.2試劑與方法HBV-DNA定量采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FQ-PCR法),試劑購自上海科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儀器為ABTPpris 7300熒光定量PCR檢測儀,>1.0×103copies/ml為陽性。ALT生化指標檢測采用羅氏COBAS C50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購自寧波普瑞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清HBV-M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試劑購自廈門新創(chuàng)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檢測儀器為STAX-2100,以上指標檢測均按照說明書嚴格操作,檢測時質(zhì)控結(jié)果均在控。

從檢測結(jié)果看,乙肝HBV-M模式復雜多變,筆者共檢出12組HBV-M模式,1643例乙肝患者 HBV-DNA總陽性率為54.7%(899/1643)。在1,3,5模式(497例)和1,4,5模式(807例)中HBV-DNA陽性率分別為91.2%(463/497)和43.2%(349/807),ALT檢測陽性率分別為54.1%(269/497)和32.6(263/807)。模式1與其他模式比較不論是病毒載量還是陽性檢出率差異皆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模式1中ALT陽性率和平均數(shù)含量明顯高于其它模式(P<0.01,表1)。

表1 1643例乙肝患者HBV-M與HBVDNA、ALT結(jié)果比較
注:用t檢驗,HBV-DNA含量以對數(shù)值表示。
從測定結(jié)果中可以看出,ALT水平在不同病毒載量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在HBV-DNA載量<1.0×103copy/ml中ALT陽性率占21.6%(161/744),HBV-DNA載量介于103~105中ALT陽性率占38.3%(235/614),HBV-DNA載量>105中ALT陽性率占55.4%(158/285)。見表2。

表2 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載量與ALT測定結(jié)果 n(%)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乙型肝炎的病原體,病毒感染可致多種血清學標志模式,故臨床癥狀及表現(xiàn)也十分復雜,除了HBV對肝臟的直接損害外,機體對HBV的免疫應答也是造成肝細胞破壞和肝功能損害的主要機制[3]。HBV-M血清標志物是乙型肝炎進行診斷過程中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但對于病毒復制、療效觀察等幫助不大。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FQ-PCR法)可直接檢測HBV病毒的遺傳物質(zhì)DNA,是判斷疾病毒復制活動的最直接也是最準確金標準[4],為臨床提供了更有力的診治手段。ALT是反映肝細胞損害的敏感指標,在肝臟疾病早期就可釋放入血,ALT是判斷疾病臨床活動性的重要指標。
乙型肝炎在不同臨床階段血清HBV-M和HBV-DNA檢測情況有差異,從本研究檢測結(jié)果看,筆者共檢出12組HBV-M模式,1643例乙肝患者中 HBV-DNA總陽性率為54.7%(899/1643)。在1,3,5模式和1,3模式中HBV-DNA陽性率為91.2%(463/497)和88.2%(15/17),明顯高于其他模式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HBeAg與HBV-DNA之間有較好的一致性,提示病毒在體內(nèi)復制活躍,傳染性強。從實驗數(shù)據(jù)中也可看出,在2抗陽性組中檢出4例HBV-DNA陽性8.2%(2/49)。雖然此情況只占乙肝康復期的少數(shù),但有部分患者,仍存在病毒復制,可見抗體出現(xiàn)并不代表疾病痊愈,還有可能存在變異株持續(xù)感染和肝炎病變持續(xù)活動[5]。而在HBeAg陽性標本中HBV-DNA檢測有8.0%(42/525)的陰性率,分析原因可能為試劑敏感性導致HBeAg假陽性,還有可能存在病毒基因變異[6]。1,4,5模式中HBV-DNA陽性率達43.2%(349/807),表明HBeAb的出現(xiàn)并不代表病毒停止復制,所以不能單純用HBV-M來評價乙肝病情。有文獻報道,HBeAg陰性,HBV-DNA陽性更易導致乙型肝炎向慢性轉(zhuǎn)變和肝硬化的可能[8]。
ALT是最常用肝炎診斷指標,是直接反映肝內(nèi)炎癥活動程度的指標。從表2數(shù)據(jù)(HBV-DNA<1.0×103copy/ml,ALT陽性率占21.6%,HBV-DNA載量介于103~105,ALT陽性率占38.3%,HBV-DNA>105,ALT陽性率占55.4%)可以看出病毒載量越高,ALT也隨之升高,肝功能損傷越大[8],以1,3,5模式最為明顯54.1%(269/497)。
乙型肝炎發(fā)病機制復雜多樣, HBV-M與HBV-DNA載量以及肝功能三者反映疾病的不同方面,不能單純根據(jù)HBV-M模式或HBV-DNA載量的高低來判斷病情是好轉(zhuǎn)還是惡化,同時要多方位觀察肝功能。故在HBV的診斷、治療及預后,應聯(lián)合檢測,才能更加客觀和準確地評估病情的變化、嚴重程度,指導臨床診療。
[1]肖紅霞.聯(lián)合檢測乙型病毒性肝炎前S1抗原和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標志物的意義[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1,18(6):618-619.
[2]張健,杜葉平,厲淑青.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與病毒DNA相關(guān)性的分析[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2,19(6):622-623.
[3]蔣素貞,魯鳳民,莊輝.慢性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5(2):119-121.
[4]郭卉,董瑤佳,劉曉峰,等.乙肝血清學標志物與HBV-DNA含量關(guān)系的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0,28(4):417-418.
[5]王紅英,張韜,劉獻飛,等.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學標志物與HBV-DNA含量的相關(guān)性分析[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10,5(3):247-249.
[6]高慧,何金花,崔美玲,等.乙型肝炎病毒DNA陽性的乙型肝炎攜帶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檢測病毒載量丙氨酸轉(zhuǎn)氨酶天冬氨酸轉(zhuǎn)氨酶及甲胎蛋白的意義[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3,20(2):117-119.
[7]李文楷,丁波,魏容,等. 聯(lián)合檢測血清標志物、ALT和HBV-DNA對乙型肝炎患者診療的臨床意義[J].四川醫(yī)學,2013,34(1):154-156.
[8]張雪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標志物與HBV-DNA水平的關(guān)系及臨床意義[J].醫(yī)學檢驗,2013,20(2):94-95.
(2015-11-06收稿2015-12-25修回)
(責任編輯岳建華)
趙花,本科學歷,主管技師。
710054西安,武警陜西總隊醫(yī)院檢驗科
R512.62;R4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