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旭光
咳出肺炎燒出肺炎這些都是謊言
文/郭旭光


關于肺炎,很多人認為長時間咳嗽會“咳出肺炎”,感冒發燒也會“燒成肺炎”,甚至有的廣告都直接打出了“孩子咳嗽,就怕咳出肺炎”這樣的廣告詞,然而在專家看來,這種觀點完全沒有根據。
Fisher最優分割法是以樣本各類間的差異最大,各類內部的差異最小為原則,對一列有序樣本進行分割,在汛期分期中具有較好的實用性[4],分割步驟如下:
事實上,咳嗽只是一種癥狀,得了肺炎后會引起咳嗽,而并非咳嗽引起肺炎。“咳嗽本身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反射,在排痰過程中可帶走部分細菌和微生物。”北京同仁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白澎介紹,當呼吸道有炎癥時,會產生膿性分泌物,通過咳嗽這種保護動作可以將分泌物通過氣管排出。“幾百種原因都可能引起咳嗽,比如感冒、急性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結核、腫瘤等。”
對于“咳嗽不及時處理易引發肺炎”的說法,北京朝陽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童朝輝認為“純屬胡說八道”。童朝輝介紹,咳嗽只是肺炎的一個癥狀,此外,肺炎還會有發熱、胸疼、呼吸急促等癥狀,嚴重的還會痰中帶血。“咳嗽有沒有及時處理跟是否會導致肺炎沒關系,但是肺炎治好了,因肺炎引發的咳嗽癥狀也就好了,”童朝輝說。
專家提醒,咳嗽時一定要去醫院檢查,在醫生的判斷下找到病因對癥下藥。自己簡單區分感冒還是肺炎的方法并不可靠。“肺炎要有影像學的病理依據,自己無法判斷,”白澎說。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是腎經的首穴。常按揉涌泉穴可增強腎氣,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
楊永弘教授特別介紹說,3至6月齡階段的寶寶自身總體的免疫力水平開始處于最低水平,這個時期孩子最容易感染一些嚴重疾病如肺炎等。因此,為了應對肺炎鏈球菌疾病這一嚴重疾病威脅,在嬰幼兒出生后百天左右,更需及時和全程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以提供給寶寶最及時和全面的保護。
分析可知,只有15家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對崗位職責給出了詳細描述,且集中在圖書流通和參考咨詢兩方面。同本科院校圖書館一樣,高職高專圖書館在其他需求上較為注重館員的工作經歷,不同的是,其對英語、計算機等相關證書沒有做出要求。
通過進行森林撫育技術的應用,能夠對人工造林下的林區條件進行提升,從而改善現有人工林區內的光照條件,對林區內的衛生狀況進行整合,從而防止受到一些病害風險的影響,將林木病蟲害的發病率降低,使林木成長質量得到提升,因此讓社會生態環境得到相應的凈化。此外,在進行森林撫育過程中,還要及時的對森林中的一些有害林木進行清理,這樣能夠提高整體林木的抵抗能力,降低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之所以說流感季節更要防肺炎,是因為他們兩者是一對害人的搭檔,流感病毒能損傷呼吸道上皮層,使肺炎鏈球菌更加容易定植。同時,病毒導致的其他病理變化也有利于肺炎鏈球菌致病,而肺炎鏈球菌也可以增強流感病毒的致病力。
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副主任周繼樸介紹,一般而言,在肺炎發病的早期和后期比較適宜選用中醫治療。這是因為早期“病在腠理”,用驅風解熱可及時控制病情的發展;而后期選用“扶正祛邪”類的藥物則可解決相關的并發癥。中醫理論中十分看重人體穴位的功效,在預防肺炎方面也不例外。周主任介紹了三個與此緊密相關的穴位。

老百姓常說,“孩子都燒成肺炎了”,往往認為肺炎是由感冒病毒引起,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楊永弘指出,引起流感的往往是流感病毒,即便不予治療,流感一周后大多數人也會自愈。而肺炎鏈球菌不一定是通過感冒才得,有30%的正常孩子在鼻咽部都攜帶有肺炎鏈球菌,不感染,不引起疾病。一旦抵抗力降低,或在感冒、流感,氣管炎等發病時,肺炎鏈球菌就會向上、向下局部蔓延進入到細胞里面去,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向上,到額竇、鼻子里面去,引起鼻竇炎、中耳炎;一種是向下,就是支氣管炎或者肺炎。抵抗力再低的時候,還可進入到血液中引起敗血癥,然后血里的細菌就可以到腦子里引起腦膜炎等侵襲性疾病。可見,肺炎球菌疾病比流感兇險很多。

大椎穴∶位于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明顯,可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常按此穴可驅風解熱,治療肺炎有一定功效。
適應客觀形勢變化和依法治國方略的需要,國家陸續出臺了與“兩法銜接”機制相關的法規政策,主要有《關于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國務院令第310號)、《人民檢察院辦理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高檢發釋字〔2001〕4 號)、《關于加強行政執法機關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工作聯系的意見》、《關于在行政執法中及時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見》(高檢會〔2006〕2 號)、《關于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11〕8 號)。 這些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從不同層面要求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建設,以杜絕“有罪不糾,以罰代刑”現象。

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周主任提示,這些穴位容易找到,平時用拇指順時針按揉兩三分鐘,有酸痛感即可,每天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