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劍瀅
摘 要:分析了不同修剪時間對油茶單果重、果實大小和果實籽粒數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的修剪時間,油茶果實性狀各指標均以冬季修剪時最大,分別為單果重22.8g,果徑33.8mm,果高35.8mm,單果籽粒數5.6粒,500g鮮粒數300粒,分別比對照高18.9%、13%、4.5%、25%和6.7%;修剪可以顯著影響油茶單果重、果徑及單果籽粒數,對果高、500g鮮粒數的影響不顯著。
關鍵詞:修剪時間;油茶;果實;性狀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6-0043-02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runing time on the weight of single fruit,fruit size and the number of fruit grain of Camellia oleifea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properties indexes of Camellia oleifear achieved the maximum value under winter pruning. The highest weight of single fruit,fruit width,fruit high,single fruit grain number and fresh grain number of per 500g were 22.8g,33.8mm,35.8mm,5.6 grain and 300 grains and were much higher 18.9%,13%,4.5%,25% and 6.7% than the uncontrolled sample,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pruning coul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weight of single fruit,fruit width and single fruit grain number,while had no significant affection on the fruit high and fresh grain number of per 500g of Camellia oleifear.
Key words:Pruning time;Camellia oleifear;Fruit;Properties
油茶(Camellia oleifear)為小喬木,屬茶科。其生長環境要求溫暖避寒冷,年均溫要求16~18℃,降雨
1 000mm以上,對土壤要求不是很嚴格,最適在緩坡、侵蝕較輕的深層偏酸性土壤中生長。油茶是世界4大木本油料之一。由于其茶油、茶餅、果殼等都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食用價值,我國油茶產業在進入21世紀以來受到政府高度關注,發展迅速。據統計,全球總茶油產量中有95%產自中國[1]。其引種栽培技術及綜合開發利用措施不斷創新完善。
目前,關于油茶的研究眾多,涉及范圍廣,研究全面。根據對已有研究成果的統計及分析,對油茶的研究具體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油茶的資源現狀及品種研究:彭紹峰等(2012)[1]通過對油茶良種的定義、基本特征以及盛果期和測定林質量評價標準的綜述,對中國油茶良種資源進行了分析,指出我國目前已篩選了20多個農家優良品種,為第一代良種,國家油茶育種項目選育出的良種為第二代良種。同時提出了良種高效繁育技術;(2)油茶栽培技術及其影響研究:王華等(2014)[2]等研究了不同肥料對油茶林土壤特征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使用優質生物有機肥及富含營養元素的專用肥可以顯著提高油茶林土壤質量和油茶產量,建議在實際生產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在使用常規肥的基礎上適當添加高效肥,以增加油茶產量。相反的,李青等(2012)[3]研究了不同肥料對油茶當年新生葉片和果實養分的影響,結果表明以配方肥的效果最好,復合肥次之,有機肥最差,分析原因可能是種植地域不同;同時,陳永忠等(2007)[4]、周爾槐等(2016)[5]、羅漢東等(2016)[6]均對油茶的高效栽培技術進行了研究;(3)油茶經濟效益分析、綜合利用研究[7];(4)油茶產業化發展前景評估及預測研究[8-10]。
本研究旨在探究春季修剪與冬季修剪對油茶果實性狀的影響,通過對不同時間修剪后油茶果實性狀的差異性分析,探討油茶最適修剪時間,為油茶合理栽培技術提供一定的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地為大田縣華興鄉京口村,介于北緯
25°29′~26°10′,東經117°29′~118°03′。年平均氣溫15.3~19.6℃,無霜期280~300d,年降水量1 491~1 809mm,海拔400~460m,坡度20~25°;土壤為黃紅壤,土層厚度60~90cm,腐殖質層8~13cm,pH值為5~5.8。試驗品種為當地龍眼茶,8年生油茶林,造林密度為株距2.5m,行距3.0m。試驗林地坡向向東,坡度25°左右,試驗時林分基本郁閉,80%植株枝條下垂到達地面,通風透光狀況較差。
1.2 方法 試驗設置3個處理,處理1為冬季修剪(修剪時間為2014年11月中旬);處理2為春季修剪(修剪時間為2015年3月下旬);修剪依據《油茶無性系豐產林培育技術》(DB36/T551-2009)進行,修剪后保證林內通風透光,同時保留部分植株不修剪作為對照。
2 結果與分析
2.1 修剪時間對油茶果重及果實大小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1)冬季修剪單果重最大為22.8g,顯著高于春季修剪和對照,分別提高14.5%和18.9%;(2)不同修剪時間果徑大小差異顯著,果徑以冬季修剪最大,為33.8mm,春季修剪次之,為32.6mm,對照最小,為29.4mm。其中,冬季修剪與春季修剪均顯著高于對照,分別比對照高13%和16%;(3)針對果高而言,冬季修剪的果高最大,為35.8mm,比春季修剪和對照分比高6.4%和4.5%,以春季修剪最小,但不同修剪時間及對照之間差異不顯著。
2.2 不同修剪時間對油茶果實籽粒數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1)單果籽粒數以冬季修剪最高,為5.6粒,春季修剪次之,4.8粒,對照最小,4.2粒。方差分析表明,冬季修剪顯著高于春季修剪和對照,分別比春季修剪及對照提高16.67%和33.33%,說明修剪可以顯著影響油茶單果籽粒數;(2)針對油茶500g鮮籽數而言,以冬季修剪時的500g鮮籽數最大,為300粒,比春季修剪和對照分別高16%和6.7%,但不同處理之間沒有達到差異顯著水平。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試驗數據的分析及組間差異性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修剪時間對油茶單果重、單果籽粒數有顯著影響,且以冬季修剪最適,可獲得最大單果重22.8g、最大單果籽粒數5.6粒;(2)修剪時間對油茶果實大小、500g鮮籽粒數影響不顯著,但修剪后果高、果徑、500g鮮籽粒數都顯著高于不修剪,即對照。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修剪可以有效預防油茶感變的傳播及感染,減少油茶的軟腐病發病率[11],同時,通過修剪可以去腐留新,修整樹形,保持林地通風,促進植株更新生長及花芽形成,從而提高產量[12,13]。因此,修剪后的油茶其果實性狀表現均優于未修剪的油茶;第二,冬季樹木處于休眠狀態,此時修剪對樹木造成的傷害可降到最低,而春季樹木開始新一輪的生長,代謝活動旺盛,汁液流動,此時修剪容易造成樹木養分流失[14-15],損害新梢嫩枝,致使樹木生長減緩,產量降低。但是,油茶的修剪具體到不同地域、不同品種以及不同修剪的目的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進行,避免修剪對樹木造成傷害,影響產量。同時,應按一定的修剪原則進行修剪[16],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完善修剪技術。
參考文獻
[1]彭邵鋒,陸佳,陳永忠,等.油茶品種資源現狀與良種篩選技術[J].經濟林研究,2012,30(4):174-179.
[2]王華,牛德奎,胡冬南,等.不同肥料對油茶林土壤氮素含量、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4,20(6):1468-1476.
[3]李青,胡冬南,張慧,等.不同類型肥料對油茶春梢生長和果形指數及果實產量的影響[J].經濟林研究,2012,30(4):36-40.
[4]陳永忠,彭邵鋒,王湘南,等.油茶高產栽培系列技術研究——配方施肥試驗[J]. 林業科學研究,2007,20(5):650-655.
[5]周爾槐,童菊蘭,周咪,等.油茶優質豐產撫育管理技術[J].經濟作物,2016:18-20.
[6]羅漢東,牛德奎.油茶種植與管理初探[J].綠色科技,2016(5):62.
[7]羅曉嵐,朱文鑫.油茶籽油加工和油茶資源綜合利用[J].中國油脂,2010,35(9):13-17.
[8]張惜,鄒恭明,薛文志,等.特色油茶產業種植三大效益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6,1:43-45.
[9]劉躍進,歐日明,陳永忠.我國油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專論綜述,2007,21(4):1-4.
[10]陳永忠,羅健,王瑞,等.中國油茶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前景[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3,38(1):10-12.
[11]羅健,陳永忠,楊正華,等.冬季修剪對油茶抗軟腐病能力的影響[J].經濟林研究,2012,30(4):77-81.
[12]陳永忠,陳隆升,孫建一,等.油茶修剪技術[J].湖南林業科技,2011,38(6):91-94.
[13]羅健,陳永忠,楊正華,等.修剪對油茶果實經濟性狀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19):61-65.
[14]曹紅霞.關于油茶栽培技術的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9):292.
[15]羅漢東,牛德奎.油茶種植與管理初探[J].綠色科技,2016(5):62.
[16]吳士進,何菁.油茶優質高產的技術措施[J].林業與生態,2015(4):36-38.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