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承
摘 要:為了解25%氟環唑SC在不同劑量下對水稻紋枯病、稻曲病防治效果的差異,寧國市種植業局進行了25%氟環唑SC防治水稻紋枯病、稻曲病效果試驗,以篩選出其在水稻紋枯病、稻曲病防治上最佳使用量。
關鍵詞:25%氟環唑SC;水稻紋枯病;稻曲病;防效試驗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6-0056-02
1 試驗目的
設計不同使用劑量,探索25%氟環唑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稻曲病的防治效果(稻曲病為水稻齊穗期兼治調查),為該產品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2 試驗條件
2.1 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 水稻紋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cke)Tak作物和栽培品種:兩系雜交稻,品種為皖稻147。
2.2 環境條件 各小區水肥管理一致,土壤為黃泥田,田間肥力中等。
3 試驗設計
3.1 小區設計 小區面積40m2,5個處理,3重復,共計15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
3.2 藥劑
3.2.1 試驗藥劑 25%氟環唑SC山東新勢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設立3個濃度;有效成分用藥量37.50g/hm2、56.25g/hm2、75g/hm2。
3.2.2 對照藥劑 市面銷售的已登記的愛苗(30%苯甲·丙環唑EC);先正達公司產,有效成分用藥量67.50g/hm2。
3.2.3 清水對照 噴施清水。
3.3 施藥方法 采用手動噴霧器進行均勻噴霧施藥。施藥方法是先向噴霧器中注入少量水,加入所需藥量,攪拌均勻,再將水裝滿噴霧器,進行均勻噴霧。
3.4 施藥時間和次數 采用噴霧法施藥2次,于水稻破口前7d(2015年8月23日)第一次施藥,間隔7d(2015年8月30日)第2次施藥,施藥時均為晴天,用水量均為675kg/hm2。
4 試驗調查
4.1 藥效調查
4.1.1 調查時間和次數 水稻紋枯病總共調查3次分別于藥前,第二次施藥前(第一次藥后7d)和收獲時各調查一次發病株率及病情指數,計算發病株率和防治效果;水稻稻曲病收獲時調查發病穗數,計算發病穗率和防治效果。水稻收獲時各處理分別測量千粒重及實際產量。
4.1.2 調查方法 平行跳躍式取樣,每小區調查30叢,計算發病株率、發病穗率及病指。
4.1.3 藥效計算方法 水稻紋枯病藥效計算方法:
[發病株率(%)=發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防治效果=(1-CK0病情指數×PT1病情指數CK1病情指數×PT0病情指數)×100] 公式中CK0為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的病情指數,CK1為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的病情指數,PT0為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PT1為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的病情指數。
水稻稻曲病藥效計算方法:
[發病株率(%)=發病穗數調查總穗數×100]
防治效果(%)=(空白對照區病穗率-藥劑處理區病穗率/空白對照區病穗率)×100
千粒重增產測量(g)=各處理千粒重平均數(3組千粒重數據平均)-對照千粒重平均數(3組千粒重數據平均)
4.2 其他調查項目
4.2.1 氣象資料 2015年8月23日試驗藥劑施藥當天為多云天氣,日照6.5h,夜間小雨降雨量0.9mm,當日最高氣溫25.1℃,最低氣溫19.4℃,平均氣溫21.6℃,相對濕度70%。2015年8月30日試驗藥劑施藥當天為晴天,日照8.5h,無降水量,當日最高氣溫33.6℃,最低氣溫22.2℃,平均氣溫27.4℃,相對濕度50%。整個試驗期間最高氣溫34.4℃,最低氣溫8.2℃。有17次降雨過程,總降雨量199.2mm,大多為雷陣雨,對試驗影響不大。
4.2.2 土壤資料 土壤為黃泥田,pH6.0,有機質含量3.4%,全氮2.6%.有效磷15㎎/㎏,速效鉀50㎎/㎏。
4.2.3 對作物的影響 藥后調查觀察,各個處理區水稻生長正常,無藥害發生。
5 試驗結果與分析
5.1 水稻紋枯病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各處理區藥劑對水稻紋枯病都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氟環唑SC(56.25g/hm2)處理防效最高,達到94.07%;25%氟環唑SC(37.50g/hm2)處理和 25%氟環唑SC(75g/hm2)處理的防效也很理想,防效分別達到92.29%和91.53%;30%苯甲·丙環唑(67.50g/hm2)處理的防效較以上三個處理防效要稍差些,最終防效為80.95%,通過差異顯著性檢驗(Duncan,s新復極差法)分析,25%氟環唑SC 3個不同濃度處理防效間無顯著性差異,但30%苯甲·丙環唑(67.50g/hm2)處理的防效與25%氟環唑SC各不同濃度處理的防效存在顯著性差異,25%氟環唑SC各不同濃度處理的防效顯著高于30%苯甲·丙環唑(67.50g/hm2)處理的防效(表1)。
5.2 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 25%氟環唑SC(56.25g/hm2)處理對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達到93.36%;25%氟環唑SC(75g/hm2)處理和25%氟環唑SC(37.50g/hm2)處理的防效相差不大,分別為91.59%和90.42%,而30%苯甲·丙環唑(67.50g/hm2)處理的防效為88.18%,較各種濃度的25%氟環唑SC處理區要稍次之,但通過差異顯著性檢驗(Duncan,s新復極差法)分析,4個處理防效間無顯著性差異(表2)。
6 結論與建議
(1)本次試驗初步表明各處理藥劑對防治水稻紋枯病、稻曲病都具有較好的效果,但在防治水稻紋枯病上,25%氟環唑SC56.25g/hm2、75g/hm2及37.50g/hm2的防效幾乎相當,都顯著高于30%苯甲·丙環唑(67.50g/hm2);而在防治稻曲病上,以上各藥劑的防效間無顯著性差異,防效相當。由于本次試驗所選田塊未發生稻瘟病,因此各藥劑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在本次試驗上無法予以驗證。
(2)由于本次試驗面積較小,加上今年試驗田水稻紋枯病、稻曲病發生程度較輕,建議進一步擴大面積試驗示范。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