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亞平
摘 要:該文介紹了廣德縣在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中的主要做法,主要包括:加大政策引導扶植,開展秸稈還田技術實驗示范,大力推廣秸稈腐熟劑應用還田,鼓勵秸稈能源化利用,進行秸稈生物質燃燒顆粒加工等,并且分析了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的成效。
關鍵詞:秸稈;禁燒;綜合利用;廣德縣
中圖分類號 S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6-0071-02
農作物秸稈是農業種植生產的副產品,是農作物生產系統中的一項重要的生物質資源,秸稈產量一般占作物生物產量的50%左右,農作物光合作用的產物大量存在于秸稈之中,富含有機質和多種養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對秸稈作為傳統生活燃料的需求急劇減少,用作其他需求也不多,加之秸稈的分布零散、體積大、收集運輸成本高、利用的經濟性較差和產業化程度低等原因,導致剩余秸稈處理隨意,為了趕農時、圖方便,農民朋友常常把秸稈付之一炬了事。焚燒秸稈,不僅浪費了可利用的資源,而且秸稈燃燒會產生大量煙塵和PM2.5物質,污染大氣環境;高溫可將土壤微生物大量燒死,使土壤礦化;濃煙還可能導致交通事故,火花蔓延也可能導致火災。如何正確處理并合理利用秸稈,日益成為政府關心、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廣德縣作為一個典型的糧油生產大縣,常年平均水稻種植面積2.77萬hm2,小麥種植面積1.07萬hm2,油菜種植面積0.9萬hm2,秸稈資源數量巨大,可收集利用的水稻、小麥、油菜的秸稈總量約27萬~30萬t。因此,研究并綜合利用秸稈這一可觀的資源,加快秸稈的優質化轉換利用意義重大。筆者多年來參與實施當地秸稈還田與腐熟劑推廣工作,參加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巡查,廣德縣在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既解決了禁燒的難題,又兼顧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同時也促進了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
1 主要做法
1.1 加大政策引導扶植
1.1.1 部門聯動形成合力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是一項社會生態效益顯著、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需要政策、農業、財政、環保等多部門聯手協作,共同推進。為此,廣德縣政府就此專門召開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會議并下發文件明確目標和責任,并組織各相關部門聯合開展督察;廣德縣種植業管理局結合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制定了相應的技術方案,整合技術力量,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指導;縣財政部門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秸稈全量還田、集中堆放和收儲加工,充分發揮資金的引導扶植力度,并將相關資金撥付到鄉鎮一級,由所在鄉鎮負責核實發放,以提高執行辦事效率。
1.1.2 加大農機補貼和用電優惠 廣德縣大力提倡機械化還田操作,鼓勵農戶購置大型復合農機具,在落實農機基礎購置補貼之上,整合項目和資金,加大對59kW以上拖拉機和配套秸稈還田與犁田等專業農機具的補貼力度;對秸稈切割、粉碎、打捆、成型等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并免除秸稈初加工的配變電基本容量費用。
1.1.3 強化宣傳引導 重點在秸稈集中產生的糧油作物收割期間,在新聞媒體上加強相關報道頻次,通過電視滾動字幕、報紙專欄和網絡多種宣傳載體,大力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的意義和焚燒秸稈的危害;縣級農業部門及時召開秸稈還田動員布署會,并安排相關專家,前往各鄉鎮,組織規模農業經營主體,專題開展技術培訓會,并發放詳細技術指導資料;各重點糧食生產區,懸掛標語橫幅,強化氛圍營造;結合農技人員包村入戶工作,組織農技人員深入一線開展宣傳推介,在全縣上下形成了強大的輿論氛圍和聲勢,增強群眾對禁燒意義的認識,積極開展秸稈還田或綜合利用。
1.2 針對性開展技術推廣
1.2.1 開展秸稈還田技術實驗示范 秸稈還田是提高土壤有機質成分的最省力易行的方式,且操作成本低、效果好,可以促進土壤養分轉化、改善土壤物理性質、保蓄土壤水分、平衡土溫、增加田間CO2濃度、提高作物產量。廣德縣種植業管理局組織技術力量,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操作技術,進行技術示范、操作指導,縣農機局對農機農藝配套作業進行改良研究示范;土肥技術人員在縣內糧食重點生產區開展大田對比試驗示范,并利用自身優勢,結合科技示范園建設、高產創建示范區建設、配方肥應用示范片建設、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示范區建設,加大還田推廣力度,起到輻射帶動作用。
1.2.2 大力推廣秸稈腐熟劑應用還田 全縣的聯合收割機90%以上都加裝了秸稈粉碎裝置,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面積占比高達90.1%。應用腐熟劑很好地解決了秸稈還田與腐熟分解時效的矛盾,并帶來了更多的益處。2016年午季作物油菜、小麥收割期間,種植業部門免費向全縣規模農業經營主體發放秸稈腐熟劑,進行了專項技術培訓,累計在全縣推廣應用了25 840hm2,應用腐熟劑775.2t,以糧食作物為主,并輻射旱地、山場等其他作物。秸稈腐熟劑是由能高效分解秸稈纖維素的菌類和生物酶組成的,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下迅速將秸稈分解,形成有機質和植物可吸收的養分,不僅無污染,其所含的一些功能性微生物兼有生物菌肥的作用,可刺激作物生長,并抑制部分病害。由于微生物分解活動期間,需耗氮耗氧,在推廣腐熟劑的同時,要求施用腐熟劑的田塊同時撒施尿素45~75kg/hm2,以調節碳氮比,平衡土壤養分,以防影響后續作物生長。
1.2.3 鼓勵秸稈能源化利用 按照“政府扶植、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原則,開展秸稈收儲、集中堆放、成型加工,并安排專項補助資金,大力培育秸稈能源化加工利用主體,給秸稈綜合利用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縣現有生物質加工利用設備生產廠家3家,生物質顆粒加工生產企業10家,正在建設的4家,年生產各類生物質顆粒加工機械8 300臺,年生產生物質顆粒能力超過15萬t,具有3.6萬hm2農田秸稈的加工利用能力。秸稈生物質顆粒加工,在消化大量秸稈的同時,變廢為寶,生產出的環保、清潔、可再生的生物質顆粒,可替代傳統的煤炭。
2 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的成效分析
2.1 社會效益 秸稈還田以及腐熟劑的推廣,實現了土壤改良,減少了后續肥料投入,提高了農產品品質,節本增收效果讓農戶看得見、能接受,讓依賴化肥的生產模式得到改觀,嘗到了甜頭的農戶自然而然的對應用農業技術和科學種田變得積極主動,其成功經驗能起來良好的輻射帶動作用,對實現農業生產再上新臺階有著非常積極的社會推動效益。
2.2 生態效益 此項工作的開展,有力地遏制了隨意焚燒和丟棄農作物秸稈的現象,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消除了安全隱患;在“肥料使用零增長”的要求下,秸稈腐熟還田,實現了優化施肥結構,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對減少化肥用量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化肥用量的減少也減少了環境、水體的污染,減輕了土壤板結酸化;經過改良后的土壤,增強了作物的抗性并減輕了病蟲害發生程度,使農藥的使用量減少,從而讓產出的農產品更加符合優質、安全的標準。將秸稈加工成生物質燃燒顆粒,以替代燃煤,不僅解決了大量秸稈處理的難題,減少了焚燒秸稈的煙塵污染,也減少了燃煤向大氣中排放的CO2、SO2等有害物質,生態效益得以明顯改觀。
2.3 經濟效益 據相關測定,通過秸稈還田,每50kg秸稈產生的肥力,約等同于4.8kg的復合肥,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節約的肥料投入約15元;若連續三年秸稈還田,通過秸稈還田的田地要比沒有秸稈還田的田地增產糧食675kg/hm2以上,效益不容小視。若將秸稈加工成生物質燃燒顆粒來替代燃煤,每生產1t的秸稈生物質顆粒的成本在350元左右,1t的售價超過了350元。秸稈生物質顆粒的燃燒值可達煙煤的2/3,且其售價只為煤炭的1/3,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