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芳 陳楠
摘 要:該研究利用菏澤市2010年氣象資料,分析了氣候特征及其影響,結果表明,2010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正常略偏多,除鄄城、鄆城較常年偏少外,其余各縣偏多;全市年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高溫日數多于常年。主要氣象災害是9月5日16:00到8日14:00,降水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全市梅雨型暴雨洪澇災害以及5月29日17:00,菏澤市突遭雷暴、大風天氣襲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其對工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農業方面病蟲害遷入量小,較常年偏輕;受氣象災害影響,油菜、茶葉、棉花減產,但氣候上屬正常年景。
關鍵詞:氣候影響;評價;菏澤市;2010年
中圖分類號 P4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6-0138-05
本文概述了菏澤市2010年度主要氣象要素的變化特征,并對年內出現的主要氣候事件及主要氣象要素作了評述,最后著重分析了氣候對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醫療衛生等行業的影響。文中四季時段劃分如下:冬季為上年12月至當年2月,春季為3—5月,夏季為6—8月,秋季為9—11月,年則為當年1—12月。
1 氣候狀況評價
2010年度菏澤市的基本氣候特征是:年平均氣溫正常,年降水量鄄城、鄆城屬正常,其余縣屬偏多,年日照時數除鄆城異常偏少外,其余縣均正常。各季氣候特點是:冬季氣溫正常,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日照時數正常。春季平均氣溫除定陶顯著偏低外,其余縣均屬正常;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只有牡丹區屬正常;晴好天氣多,日照充足。夏季氣溫正常,降水量偏多,日照時數除鄆城異常偏少外,其余縣均屬正常。秋季平均氣溫偏高,降水異常偏多,日照正常,季內降水時空分布不均。
1.1 氣溫 2010年我市各縣的平均氣溫為13.3~13.9℃,與常年同期相比,定陶偏低0.1℃,其余縣偏高0.2~0.4℃,均屬正常。菏澤市歷年平均氣溫見圖1,2010年各月平均氣溫與常年各月平均氣溫比較見圖2。
由圖1、圖2可知:菏澤市2010年四季氣溫變化如下:冬季各縣的平均氣溫為-0.4~0.9℃,與常年同期相比,牡丹區偏高1.1℃,屬偏高;定陶偏低0.2℃,屬偏低;其余各縣偏高0.1~0.4℃,均屬正常。春季各縣季平均氣溫12.8~13.4℃,比常年同期偏低0.7~1.3℃;其中定陶偏低1.3℃,屬顯著偏低;其余縣偏低0.7~0.9℃,屬正常。夏季各縣季平均氣溫26.2~26.3℃,比常年同期偏高0.3~0.4℃,均屬正常。秋季各縣季平均氣溫14.3~14.8℃,與常年同期相比,普遍偏0.3~0.8℃,均屬正常。
1.2 降水 2010年度我市各縣年降水量為582.6~820.4mm,與常年同期相比,鄄城、鄆城偏多9%~23%,屬正常;其余縣偏多33%~43%,屬偏多。年總降水量與常年均值比較見圖3,2010年各月降水與常年均值比較見圖4。
由圖3、圖4可知:菏澤市2010年四季降水變化如下:冬季各縣的降水量為8.9~24.9mm,時空分布不均,與常年同期相比,鄆城偏多41%,屬偏多;鄄城偏少58%,屬顯著偏少;曹縣偏少31%,屬偏少;定陶、單縣屬正常。春季各縣季降水量45.4~83.6mm,比常年同期偏少17%~51%;其中鄄城偏少17%,屬正常;鄆城偏少51%,屬顯著偏少;其余縣偏少36%~45%,屬偏少。夏季各縣季降水量395.3~583.1mm,與常年同期相比,鄄城、鄆城偏多24%~25%,屬正常;成武偏多48%,屬偏多;其余縣偏多50%~62%,屬顯著偏多。秋季各縣降水量116~221mm,均屬異常偏多。
1.3 日照 2010年我市各縣的年日照時數2 204.3~
2 355.3h,與常年同期相比,鄆城偏少11%,屬異常偏少;其余縣偏少4%到偏多6%之間,屬正常。菏澤市歷年日照時數見圖5,2010年各月日照時數與常年各月日照時數比較圖6。
由圖5、圖6可知:菏澤市2010年四季日照時數變化如下:冬季各縣的日照時數為396.6~458.6h,與常年同期相比,除鄆城偏少20%,屬偏少外,其余各縣均屬正常。春季各縣季日照時數為630.7~643.6h,與常年同期相比,偏少10%到偏多2%,除鄆城偏少外,其余縣均屬正常。夏季各縣日照時數為395.3~631.1h,與常年同期相比,鄆城偏少24%,屬異常偏少;其余縣偏少1%~8%,屬正常。2010年菏澤秋季各縣日照時數為504.1~571.7h,與常年同期相比,鄄城、定陶偏多1%~6%,其余縣偏少4%~7%,均屬正常。
1.4 2010年12月份氣候狀況 菏澤市2010年12月份氣溫偏高,降水異常偏少,日照時數偏多。12月份各縣平均氣溫為1.3~2.5℃,與常年同期相比,牡丹區偏高1.9℃,屬顯著偏高;定陶偏高1℃,屬正常;其余縣偏高1.3~1.7℃,屬偏高。12月份各縣降水量為0~1.9mm,比常年同期偏少69%~100%,均屬異常偏少。12月份各縣日照時數為175.6~226.4h,與常年同期相比,牡丹區偏多17%,屬正常;鄄城、范縣偏多50%,屬顯著偏多;其余縣偏多28%~31%,屬偏多。月平均氣溫、月降水與常年同期比較分別見圖7、圖8,月日照與常年同期比較見圖9。
2 主要天氣氣候事件
2010年主要天氣、氣候事件有:低溫凍害、大霧、低溫晚霜凍、雷暴、大風、冰雹、暴雨洪澇、高溫、連陰雨、干旱。
2.1 低溫凍害 2010年冬季受幾次強冷空氣的影響,各縣均出現了2006年以來的氣溫最低值,全市極端最低氣溫為-14.8℃,出現在巨野。尤其是2010年1月份受較強冷空氣持續影響,長時間低溫天氣造成我市冬小麥葉片受凍害出現青枯,致使綠度值下降,進而造成苗情下降。
2.2 大霧 2010年共出現7個大霧日,分別出現在2009年12月1日,10—11日以及2010年2月4日,7—8日,尤其是2月8日的大霧天氣,水平能見度小于50m。大霧天氣使得市內汽車行駛緩慢,交通事故增多,周邊高速公路曾一度關閉,部分長途班車停運,給人們出行和交通運輸帶來不便,同時對人體健康也有不利影響。
2.3 低溫晚霜凍 受西伯利亞強冷空氣影響,4月12—15日我市先后出現低溫晚霜凍天氣。我市最低地面溫度達到-5.4℃(鄄城),最低氣溫達到-0.6℃(鄄城、定陶),13—15日全市平均氣溫較歷年同期明顯偏低。由于我市冬小麥正處于拔節-抽穗的低溫敏感期,各種果樹正處于開花期,抗寒能力較弱,低溫晚霜凍天氣對小麥的產量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引起果樹花蕾和花瓣受凍、造成果樹減產。
2.4 雷暴、大風、冰雹 3月20日、4月26日、5月29日、8月4日我市出現了4次大風天氣。3月20日的大風天氣最大風速達9.4m/s,最大瞬時風速達16.7m/s;4月26日的大風最大風速達9.8m/s,最大瞬時風速達23.4m/s(出現在單縣)。8月4日牡丹區、定陶出現雷雨大風天氣,最大風速19m/s。四次大風天氣均造成塑料大棚損壞、農作物和果樹受災、樹木折斷拔起、電力設施遭嚴重破壞。尤其是8月4日的大風天氣造成局部玉米出現點片倒伏。6 700hm2,成災4 600hm2,受災人口達67 000人、損壞房屋33間,刮倒樹木3萬余顆。此次雷雨大風天氣還造成部分村莊通訊、供電、交通中斷。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2 800萬元。5月29日17:00,我市突遭雷暴、大風天氣襲擊,數以百計的樹木連根拔起。據市民政局災情調查統計,農作物受災面積城出現了罕見的冰雹天氣,為菏澤市自1954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罕見現象。這次冰雹是從中午12:38—12:44分,歷經6min,最大的冰雹直徑達6mm。異常天氣使氣溫直線下跌,26日鄆城的最高氣溫為11.7℃,之后氣溫就直線下降,降冰雹時氣溫降到2℃。隨之而來,全市突降雨雪,同時單縣、鄆城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早的春雷。
2.5 暴雨洪澇 2010年夏季內共出現4個暴雨日。7月19日,境內出現了區域性暴雨,市區降雨量88.0mm,定陶95.2mm,鄄城87.9mm,菏澤88.2mm,鄆城56.7mm。此后于8月8日、13日、20日又接連出3次局地暴雨,其中8月13日牡丹區降雨量為121.8mm,造成城市積水,部分路段交通癱瘓,局部也造成了農田短時積水。尤其是7月19日的暴雨過程,單縣受災較為嚴重,農田受災面積2 210.33hm2,絕收80hm2,倒塌民房81間(其中25戶61間),受災人口26 000人,直接經濟損失754.9萬元,農業損失735.1萬元,此次暴雨災害給人們生產、生活和作物的生長帶來一定的影響。2010年9月5日16:00到9月8日14:00,菏澤市出現強降水天氣過程,境內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據全市各鄉鎮自動雨量站記錄顯示,牡丹區降雨量超過200mm。其中最大單縣210.3mm;降水量達到150~200mm以上的有29個鄉鎮,100~150mm的有25個鄉鎮,50~99.9mm的有15個鄉鎮。這次暴雨過程造成了嚴重的內澇災害,就降水量和暴雨影響范圍而講,是1954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大的降水過程,境內有多條內河河流超警戒水位,對農業生產和多項基礎設施等諸多行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據市救災辦初步統計,全市有49.2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達3.8萬hm2,造成農業直接經濟損失1.8億元,倒塌民房183戶、438間,損壞房屋688間,緊急轉移安置人口1 440人。
2.6 高溫 夏季的高溫天氣主要出現集中在6月中、下旬以及7月上旬。高溫日數多,自1954年我市有氣象記錄以來,常年最高氣溫大于35℃的日數平均有2.6d,而今年大于35℃的高溫天氣達19d,是常年的7.3倍。氣溫偏高,高溫日數多,是今年夏季的溫度突出特點。高溫出現期間,人們感到暑熱難耐。同時造成居民用電量急劇增加,供電負荷連創歷史新高,因用電量太大,導致部分變壓器、供電線路發生故障。高溫酷熱天氣對人體健康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中暑、腸胃道和心腦血管等疾病明顯增多。
2.7 連陰雨 8月18—27日菏澤市各縣區以陰雨寡照天氣為主,日照時數為21.0~28.6h,偏少60%左右,各縣的平均氣溫為22.7℃左右,比常年同期偏低2℃左右,陰天日數為7~9d,各縣的降水量為116.0~174.9mm,是歷年同期平均值的5~6倍。此次連陰雨造成土壤偏濕及局部農田積水。
2.8 干旱 6月份降水偏少,各縣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9%~88.4%,氣象干旱突出。7月1日前后,出現降水天氣過程,我市及時開展了人工增雨作業,各縣降雨量30~60mm,旱情得以有效緩解或解除。自9月中旬以來,我市已有超過100d未產生過有效降水,全市各縣降水量僅為0.8~4.4mm,與常年同期相比偏少90%以上,是1954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年同期最少的1年。由于10—12月份降水持續偏少和11月份氣溫異常偏高,我市大部分地區出現輕旱至中旱。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是暖濕氣流偏弱,冷、暖氣流難以在我區相匯,自然就不會形成有效降水。氣溫與同期相比明顯偏高,致使田間水分耗散量大,土壤失墑快,旱情持續發展,個別田塊已達到重旱,但由于9月份降水偏多,土壤底墑較好,加之冬小麥已經進入越冬期,耗水量減少,干旱尚未對小麥造成嚴重影響。
3 氣候影響評價
3.1 氣候對小麥生產的影響 本年冬小麥生育期間(2009年10月上旬至2010年6月上旬),各生育期的主要氣候條件是:小麥播種期底墑充足,小麥出苗快而整齊,基本苗足。10月份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2.1~2.6℃,日照正常,有利于麥苗生長。11月中旬我市出現強降溫和暴雪天氣,旬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8℃,小麥提前一個月的時間進入越冬期,冬前有效積溫嚴重不足,造成小麥根少、分蘗少、群體不足;但較多的降雪量有效地補充了土壤水分,為麥苗春季生長奠定了較好的墑情基礎。12月下旬至1月上、中旬,我市出現了持續的低溫天氣,尤其是1月上旬,旬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3℃,極端最低氣溫達到-14.8℃,使麥苗葉片普遍受到凍害,但生長節完好,仍具有較強的萌發能力。3月初,小麥進入返青期,3月份的日平均氣溫多在7℃左右,對小麥返青較為有利。3月上旬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3.6℃,返青期小麥生長緩慢。3月中旬至4月上旬氣溫持續回升,比常年同期偏高1℃,苗情轉化升級明顯,同期各縣有8.8mm的降水,從衛星遙感土壤墑情監測資料分析,此間我市墑情適宜,能滿足此期生長的需要,有利于小麥苗情升級轉化。4月上旬末小麥進入拔節期,此間我市遭遇低溫晚霜凍天氣,4月中旬平均氣溫比常年偏低4℃左右,低溫晚霜凍雖然對主莖及幼穗凍害不嚴重,但影響小麥莖節伸長,同時也使小麥生長發育進程趨緩,發育期推后。5月初小麥進入抽穗期,比常年偏晚7~10d,幼穗分化時間相對延長,有利于冬、春季分蘗成穗和主莖成大穗。5月10日前后小麥進入開花期以來,晴好天氣多,氣溫適宜,光照充足,有利小麥開花授粉,5月中旬各縣有10mm左右的降水,土壤墑情適宜,基本能滿足籽粒形成與灌漿的需要。灌漿后期氣溫略偏低,有利于延長灌漿時間提高小麥的千粒重。5月29日我市小麥進入成熟期,此間遭遇雷暴、大風天氣,造成部分小麥倒伏。
3.2 氣候對玉米生產的影響 本年夏玉米生育期間(6月上旬至9月中旬),各生育期的主要氣候特點是:2010年我市的秋作物多在6月上旬在麥壟中套種,有一部分于6月中旬小麥收獲后播種,6月上、中旬降雨較少,氣候干旱,自然降水不能滿足秋作物播種、出苗需要,多為人工灌溉后足墑下種,秋作物出苗較為整齊。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玉米苗期,6月中、下旬各縣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2℃;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日照時數比常年同期偏多;此間的氣候條件有利玉米苗蹲苗,玉米苗壯而不旺。7月上中旬氣溫略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正常,有利于玉米苗期生長。7月下旬,玉米進入拔節孕穗期,此期各縣均有30mm以上的降水,為玉米拔節、孕穗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條件。同期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1~2℃,日照時數偏多,有利于玉米和其他秋作物生長。8月上旬玉米進入抽雄吐絲期,與常年相比,日照正常,氣溫偏高,降水偏多,有利于玉米抽雄、吐絲及開花授粉,同時也有利于其他秋作物的生長。8月中旬玉米進入灌漿乳熟期。此間我市遭遇連陰雨天氣,連續的強降水天氣使部分地區玉米受淹,降低了玉米根系的活力,對產量造成一定影響。由于田間濕度過大,氣溫偏低,使夏玉米貪青晚熟,成熟期推遲。9月上旬我市大部分地區玉米處于乳熟期,大暴雨天氣過程帶來了大量的降水,造成全市絕大部分農田積水過深,此間的陰雨天氣造成作物光合產物少,推遲我市大部分地區夏玉米的發育期,嚴重影響我市秋作物生長和農作物產量,使夏玉米成熟期推遲。
3.3 氣候對蔬菜生產的影響 冬季雖然光照充足,但是由于受連續低溫的影響,蔬菜種植戶保溫成本增加,低溫天氣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蔬菜的生長發育,延長了生長發育期和果實成熟期;受低溫天氣影響,蔬菜運輸成本增加,市場上蔬菜價格高于常年同期。春季氣溫偏低,但屬正常變化范圍,光照充足,有利于各種蔬菜的生產;菜田內的黃瓜、西紅柿、豆角、西葫蘆、洋白菜長勢良好,市場上各種時鮮蔬菜市場供應充足,菜價較為平穩。夏季高溫日數多,澇災較為嚴重,對蔬菜生長不利,價格較常年有所上漲。秋季10—11月氣溫比歷年同期偏高,晴好天氣帶來充足的熱量和光照利于蔬菜生長。
3.4 氣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冬季由于氣溫波動較大,氣溫反復驟升驟降,使人們對天氣把握不足,應對不及時,導致老、弱、幼、殘無法適應氣候的非常規變化,致使風寒感冒及流感患者較多,且出現病程長、波及人群廣、病情反復的特點。春季晴好天氣多,光照充足,有利于人們戶外活動,對人們健康有利;我市出現了沙塵天氣,沙塵天氣期間,能見度低、空氣質量較差,空氣中大顆粒增多,容易引發呼吸道感染等病癥。夏季高溫日數多,不利于人們從事戶外活動,空調開機時間長,“現代空調病”患者多于常年;8月中下旬陰雨天氣過多,氣溫偏低,有利于疾病傳染,患感冒的人數猛增,市內各大醫院都新增了“發燒”門診部,人滿為患。秋季10—11月氣溫偏高,降水偏少,空氣干燥,呼吸道疾病發病率較高。冬季天氣逐漸寒冷,人體舒適度下降,建議市民要注意腳和腿部的保暖,如不注意保暖,腿部受到寒氣的侵襲,出現發涼、麻木、酸痛等癥狀,易引發關節炎。
4 結語
總體來看,2010年氣候條件正常,年內的暴雨、干旱較常年偏重,尤其是干旱較為嚴重。冬季大霧天氣和連續反復低溫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和作物的生長均造成不利的影響;冬季氣候對農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影響弊大于利。春季氣溫偏低,但仍屬正常變化范圍,晴好天氣多,光照充足,土壤墑情適宜,季內我市出現了晚霜凍天氣,延緩了農作物的發育,春季的氣候狀況對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是利大于弊。夏季氣溫與光照基本正常,有利于各種農作物生長,但是降水偏多,對秋作物的產量造成一定的影響。秋季出現了干旱天氣,對農作物的較不利;秋季氣溫偏高與光照充足有利于各種農作物的生長,也有利于各種蔬菜的生產與運輸,為來年冬小麥豐收創造有利條件。總的來說,氣候對農業的綜合影響是利大于弊。
參考文獻
[1]司奉泰,薛存金.近30年菏澤市氣溫時空特征分析[J].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2013,36(1):25-30.
[2]景安華,孔凡忠,劉繼敏.菏澤市冬季采暖期氣候特征分析[J].沙漠與綠洲氣象,2008,29(1):107-113.
[3]張翠英.菏澤市小麥干熱風氣候特征分析及預報[J].山東氣象,2004,33(11):41-48.
[4]陳金敏,孫興池,李靜.山東省雷電活動及其災害氣候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2):6345-6348.
[5]湯巧秀,張依英.影響福清市熱帶氣旋氣候特征分析[J].福建氣象,2002,34(1):18-26.
[6]陳金敏,孫興池,李靜,等.山東省雷電活動及其災害氣候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2):6345-6348.
[7]陳金敏,孫興池,李靜.山東省雷電活動及其災害氣候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27(4):66-72.
[8]許永姿,錢平海.宿州靈璧縣高影響天氣氣候事件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5,26(5):1-6.
[9]何月嫦,曾數軍.花都建站以來氣溫變化特征[J].山東氣象,2005,27(4):66-72.,
[10]朱愛民,任崇勇.菏澤市近50年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山東氣象,2012,21(7):35-39.
[11]洪維群.近45年來尤溪縣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福建氣象,2002,26(5):17-2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