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飛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現代水墨的藝術探索
——以視覺為重心的藝術
李曉飛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現代水墨是傳統水墨在當代藝術文化環境下生成與發展的一種藝術體系,從表現形式上來說,它既傳承了傳統水墨對于技法與精神的追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開創了以突出視覺為重心的全新里程。本文以“現代水墨的藝術探索”為主要研究對象,從現代水墨對傳統藝術的突破與超越和弄孫“現代水墨”的中國畫的視覺藝術呈現兩個角度展開論述。望本文的研究能對當前水墨藝術的研究與創作提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策略和建議,推動現代水墨的研究和發展建設。
現代水墨;視覺藝術;現代精神
現代水墨初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基本于九十年代成形的一門全新的藝術,是傳統水墨不斷適應“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趨勢下所生成的。一直以來,現代水墨的藝術表達形式,其藝術生成的核心,都是為人們所關注和研究的焦點。筆者認為,要想探索現代水墨的藝術之路,就不得不清晰的認識到傳統水墨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種趨勢,即以“視覺”為中心。
(一)以精神探索為中心的表現形式
現代水墨的誕生本身就寓意著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創作步入到一個由寫實到寫意、由具象到意象的飛躍過程,但是我們也也應該看到,從其誕生伊始,漫長的歲月里其一直充當著文人墨客抒情散意、彰顯個人審美趣味的一種藝術工具。縱觀我國的中國畫發展歷史不難發現,中國畫的精神表達是為文人雅士的淡泊名利思想和避世心態所主導,所有的激情、自我表達都被所謂的淡泊、柔弱的境界所替代,甚至于王洽水墨創作之中的那種即興創作居然被看作是“非畫之本法”。這種看似萎靡的現象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伴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以及東西方藝術交流和思潮的不斷碰撞,傳統中國畫更在這種“侵略”的夾擊之下,更顯的毫無生機、頗具頹敗氣息,為了全面扭轉和改變這樣的現狀,諸多國畫大家開始付諸一種“棄舊迎新”的努力,開始主張一種追求精神、追求表達和自我凸顯的格局來取代傳統中國畫的過于安逸和柔弱。
很快,這種對于精神探索所引發的“浪潮”折射在中國畫創作的領域,一舉逆襲了傳統水墨創作對于山清水淡、溫文爾雅的藝術表達追求,對于精神的表達、對于自我追逐的突破,使之在畫面上呈現出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一股強烈的“人本”氣息。
(二)以現代觀念為先導的精神內涵
現代水墨是以“筆、墨、水、紙”為基本創作材料而發展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但是對于廣大藝術創造者而言,都應該清晰的認識到,“筆、墨、水、紙”并不應該成為中國畫創作的藝術“枷鎖”,所有藝術門類在其自身發展的過程當中,對于理念的探索、對于思想的革新神之石對于表達方式的轉折大多是從基本創作材料發生改變而起步的,當現代觀念、現代的創作技法滲入到傳統水墨畫領域之中時,即意味著其對于傳統形式的探索發展,意味著現代水墨的有所“固執”和、有所創新。
與此同時,除卻傳統創作材料的變革與更新,現代科技理念的滲入,現代觀念還表現在現代審美意識、現代思想觀念的引入,在這些現代觀念的驅使之下,現代水墨表現的更加隨性,更加重視視覺的表達,注重將人的感官、人的視覺審美作為一切藝術創作展開的出發點,使其在創作過程中彰顯出濃烈的個人情懷和精神內涵。
以“水墨畫”為代表的中國畫,隨著“現代水墨”的誕生以及不斷發展,其在整體上也彰顯出“視覺化“的藝術傾向,這種傾向指的是效仿西方現代繪畫當中所折射出的那種純粹的對于藝術的追求,使之從傳統對于哲學、對于古典文化的依賴和束縛中解脫出來,與世界接軌,與西方視覺藝術直接對話。但是由于中國繪畫藝術本身與西方藝術之間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差異性,故而其”視覺化“的歷程必然是十分復雜和崎嶇的。但是,我們也應清晰的看到由”傳統水墨”向“現代水墨”的進化之路,所以,當代中國畫的藝術創作應該做到對于傳統藝術有所承繼、有所突破,同時,把握住中國畫當中獨有的視覺形態當中的意象審美,將其作為一種藝術精神的內核,傳承生長,并給予一定的藝術創作空間,使之汲取世界上更多、更為廣泛的藝術創作靈感,拓展中國畫的視覺表達形式、將對“現代水墨”的精華濃縮,灌輸于對中國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之中,最終建立起全新的藝術創作體系,為其不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現代水墨是在承繼傳統水墨創作過程中融入一定的現代因素和思想理念所生成的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水墨對于平淡、寧靜的創作心態的表達,在迎合世界發展全新浪潮的基礎上,彰顯出濃烈的“人本”情懷,讓個人精神成為畫作的主導,讓視覺表達成為其一種全新的為人所欣賞、為人所感知的藝術表現手段。也正因為如此,在現代化氣息逐漸滲入藝術創作領域的今天,水墨藝術已逐步被融入了新的生命因素,并在其余現代化思潮結合的更為緊密的過程中,散發出了更加迷人的藝術魅力。
[1]朱平.現代水墨的興衰及學術價值研究[J].創作與評論,2013(02).
[2]吳昌松.現代水墨藝術的文化之思[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4(06).
J521
A
1005-5312(2016)02-0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