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姝傅斌
(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江西撫州344000)
得意而忘形
——從禪的角度看藝術創作和欣賞
范姝傅斌
(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江西撫州344000)
本文從禪的美學角度解析了“形”與”意”的關系,這對于指導藝術創造以及欣賞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形;意;禪
青愿禪師參禪前后的山水觀的三階段能讓我們這些初識”禪”之人,最直觀地了解”禪”。青原禪師是這樣闡述的:”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老禪師的山水觀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初參禪時,容易拘泥于表象。第二層,經過一段時間的參悟,陷入到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思考。第三層,最終經過覺悟后呈現出對本體的本相的認識,是一種超越本體的追求。從禪的美學角度解析我們在藝術創造以及欣賞過程中“形”與”意”的關系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藝術首先是一種形式。“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我們從事藝術創作過程中應該有的態度。比如,靳埭強的“吃.坐.睡.行”的招貼設計。本人認為傳統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同樣也屬于“形式”與“意味“的碰撞。一雙草鞋.一片菏.一片樹葉。最簡單的事物,卻蘊涵著無盡的禪意。禪意貫穿于生活的點滴。沒有佛珠,沒有佛像,沒有經文,卻把禪意表達得恰到好處。我想此時的靳埭強呈現給我們的便是其眼中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禪意。
提到另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舞蹈。不得不提到的便是“云門舞”。“云門舞”是于20世紀60年代,由臺灣的舞者林懷民創建的一只舞蹈團隊,也是中國的第一制現代舞團。以鄧肯至瑪莎.葛蘭姆的現代舞為基礎,融入中國太極、武術、京劇動作,兼顧芭蕾。它把不同藝術元素融入舞蹈中,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富含中國意蘊的舞蹈語匯,在世界舞臺上獨樹一幟,豐富和創新了舞蹈表演藝術的內涵。他們所創作的舞蹈主題大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云門的發展,暫且我把它分為三個階段。其90年代以前,注重于傳統題材,傳統的人物.服飾等中國元素。90年代以后,則把重心放在了傳統的肢體訓練——打坐、太極導引、拳術、書法等。這也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因此在其1989年的作品《挽歌》中,其中的形式與之前的作品大不相同。運用的元素少之又少,只有舞者在舞臺中不停的旋轉。有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90年代之后,依林自述:“……學了書法、太極以后,舞者才能更好的體會這種力量,在書法中找到這種韻律和節奏,而書法跟身體的動作,原則上完全一樣,都是運氣,都講究一個”松“字。所以,書法和舞蹈,他們背后是一樣的哲學和美學……”
這背后的哲學和美學正與禪的山水觀不謀而合。初期,傳統元素與現代舞的形式相結合的嘗試,正如禪的山水觀的第一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它是創作的前提和必經階段。90年代初,是其對“意味”與“形式”的思考。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正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90年代以后,則不再執著于形式上的中國元素,為觀眾營造的是“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禪意境界。
這一境界是藝術創作者與欣賞者所追求的境界。八大山人的畫作之所以能為眾人所知,并不單單是因為其繪畫技巧精湛,而更多的是由于其作品中那更深一層的“意味”。這些深沉的“意味”。在其筆下的魚、枯木、孤鳥中無不顯現得淋漓盡致。八大山人的作品是對“得意而忘形”的最好詮釋,同時又是“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最好寫照。
在藝術欣賞過程中亦然。曾經有人問云門舞的創始人林懷民,關于觀眾對云門舞的最好評價。他回答得很簡單,就是曾經有一位觀眾曾評價的,讓他起“雞皮疙瘩”。尤其是云門舞初創時,所面對的觀眾群體都是目不識丁的農民,但是年已逾百的老人在觀看其舞蹈時都激動得幾次起身,因為他們能讀懂云門舞。
蘇軾有云:“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正是這種“得意而忘形“的創作及欣賞態度是最好的詮釋。很多時期,聽到同樣的某首歌時,會讓我們聯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那一刻聽到同樣這首歌時的心境。在那一瞬間,歌曲的曲調、節奏或許都不是你所關注的。此時,我們也可以說,我們在那一瞬間有了悟禪的心境,并且做到了“得意而忘形”。回頭再看禪,已不是海市蜃樓,亦非太虛幻境。試著從禪的角度去看世界。其實生活中處處是禪,人人為禪!
[1]張節末.禪宗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方立天.禪宗精神[J].哲學研究,1995(03).
I206.2
A
1005-5312(2016)02-0034-01